梅紅
前兩日,有網友發(fā)微博稱,自己購買的速凍脆皮炸奶包裝袋上竟標明配料包括“嬰粟粉”,質疑該食品不安全。后經專家解釋,“嬰粟粉”是一種用玉米制成的淀粉,在食品生產過程中可以起到凝膠的作用,并不是毒品原料“罌粟粉”。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毒品離我們很遠。
不久前,國家禁毒委辦公室聯(lián)合公安部、食藥監(jiān)總局、工商總局下發(fā)通知,要求嚴厲打擊在食品中添加罌粟殼的行為。
其實,在這一通知下發(fā)的前幾個月,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總局在召開食品國家監(jiān)督抽驗新聞發(fā)布會,公布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jiān)督抽檢工作信息時,相關負責人就已指出,“火鍋底料中違法添加罌粟殼”等問題不容忽視。而隨后一連串的媒體報道了罌粟殼面皮、嗎啡羊雜碎、“特殊香料”燉鴨肉,這讓很多人感慨:“原來毒品離我這么近!”
★罌粟殼具有成癮性
據中國藥物依賴研究所所長陸林教授介紹,罌粟殼就是干燥之后的罌粟果殼,和鴉片、海洛因比起來,罌粟殼內的“成癮物質”雖然含量不大、純度也不高,但其成分同樣包括嗎啡、可待因、那可汀、罌粟堿等30多種生物堿。
陸教授介紹,對有吸毒史的“癮君子”而言,食用罌粟殼幾乎起不到什么作用,但對絕大多數從未接觸過毒品,尤其是對毒品有高度敏感性的人來說,“罌粟殼食品”的“效用”還是不可小覷。有些非常敏感的人吃過罌粟殼食品后,會有臉色發(fā)紅、心跳加快的表現(xiàn),身體上或多或少地會有輕快感。即使是對毒品不敏感的人,如果長期食用這樣的食品,也會產生一定的依賴性。
長期食用含有毒品的食物會出現(xiàn)發(fā)冷、出虛汗、乏力、面黃肌瘦、犯困等癥狀,嚴重時可能對神經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造成損害,甚至會出現(xiàn)內分泌失調等癥狀,對人體的肝臟、心臟也有一定毒害,它能使人體產生快感,并逐漸產生依賴性進而成癮。所以在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qū),罌粟殼都不允許作為調料加到食品中。
★此添加甚于彼添加
說到非法添加,我們更熟悉蘇丹紅、三聚氰胺這樣的非法添加物。雖然這些非法添加物也是在“不知不覺”中被人吃下的,但在我國相對完善的食品檢驗檢測體系中,這樣的非法添加還是比較容易被發(fā)現(xiàn)和“挖掘”出來的,一旦被披露,產品下架,消費者會立即棄之不食。而添加了罌粟殼的食品卻令人防不勝防,誰知道哪家餐館的看家美食中有毒品呢?蘇丹紅、三聚氰胺的危害一旦發(fā)現(xiàn)就會戛然而止,不會繼續(xù)泛濫,而“毒品美食”卻在消費者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備受追捧,當你“越吃越愛吃”時,危險也步步逼近,當你意識到時或許已欲罷不能。
另外,還有人擔心,誤食毒品會不會還要負上法律責任呢?對此,中國公安大學偵察學院禁毒教研室副教授張黎表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食入罌粟殼不會被認定為吸毒,警方只會在有一定證據的情況下才會對嫌疑人采取一定的措施?!蓖瑫r,我國法律規(guī)定,只有國家指定允許生產和制造、銷售的部門才能經營罌粟種植,除此之外,任何人不得擅自經營包括罌粟殼在內的物質,所以買賣罌粟殼是違法行為,云南一對夫婦就因販賣罌粟殼被判刑15年。
★監(jiān)管須從源頭起
2011年一項調查發(fā)現(xiàn),陜西市場有非法罌粟產品出售,最大買家是餐館老板。
2010年5月,廣東東莞市公安局禁毒支隊、常平鎮(zhèn)、虎門鎮(zhèn)、中堂鎮(zhèn)等公安分局展開執(zhí)法行動,現(xiàn)場查獲罌粟殼10.5公斤。2013年,廣州的兩家餐館老板因向食物中加罌粟殼粉而被逮捕;上海一家餐館老板也因向湯里放罌粟殼粉而被判刑;寧夏7家餐館被發(fā)現(xiàn)在火鍋湯中使用嗎啡,一家四川餐館甚至把可待因作為“秘密調料”使用。
事實上,在食品中非法添加罌粟殼在上世紀90年代就存在了。
1991年8月,衛(wèi)生部、公安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就針對四川、河南等地一些餐館在火鍋中添加用罌粟殼的問題,聯(lián)合下發(fā)《關于查處在食品中使用罌粟殼(籽)等違法行為的通知》,并組織各地依法進行查處。
2008年12月,衛(wèi)生部發(fā)布《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和易濫用的食品添加劑品種名單(第一批)》,罌粟殼被列為非食用物質,禁止在食品中添加。
2009年3月30日,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發(fā)布通知,針對個別餐飲經營者在火鍋中使用罌粟殼的違法行為,將嚴格依法查處。
20多年過去了,為什么這個問題依然沒有徹底解決?
在1987年11月28日發(fā)布實施的《麻醉藥品管理辦法》中,罌粟殼被列入麻醉藥品品種目錄,也就是說,罌粟殼是國家規(guī)定管制的能夠使人形成癮癖的麻醉藥品。但對于擅自經營罌粟殼且尚未構成犯罪的行為并沒有處罰規(guī)定。1999年1月1日由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制定并實施的《罌粟殼管理暫行規(guī)定》明確指出:“對違反本規(guī)定者,依據《麻醉藥品管理辦法》有關規(guī)定進行處罰?!钡前凑諊乙?guī)定,新法律出臺實施后,相應的舊法律即宣布廢止。于是,隨著 2005年11月1日國務院《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管理條例》的發(fā)布和實施,《麻醉藥品管理辦法》也就同時廢止了。如此,處罰的依據就不存在了,所謂的“處罰”也就形同虛設了。
這是不是意味著罌粟殼的監(jiān)管存在盲區(qū)?
“這種情況確實存在!”陸林教授肯定地回答?!盁o論是‘麻醉藥品’還是‘精神藥品’都管不了它!”但故意添加罌粟殼肯定是非法的,所以,“即便不能拿‘麻醉藥品’‘精神藥品’來歸咎它,也可以用‘非法添加’來歸咎它!”
為進一步打擊在食品生產、流通、餐飲服務中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的行為,全國打擊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專項整治領導小組曾陸續(xù)發(fā)布了五批《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和易濫用的食品添加劑名單》。在《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名單》中,筆者找到了“罌粟殼”,其“可能添加的食品品種”為“火鍋底料及小吃類”。
2011年4月,國務院食安辦等九部門聯(lián)合發(fā)布公告,要求嚴厲打擊食品非法添加行為。據了解,2014年,上海寶山區(qū)人民檢察院以涉嫌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依法批準逮捕了用罌粟殼制作菜肴的燒烤店老板邱某;山東省泰安市泰安區(qū)法院判處在石鍋魚底料中添加罌粟殼的被告人周某有期徒刑兩年,并處罰金5000元。
嚴打嚴懲是必須的,但徹底杜絕還須從源頭抓起。如果把“被吸毒”視作食品安全的新課題,首先應盡快出臺有關罌粟殼管理的法律法規(guī),提高違法成本,加大懲處力度。對違法經營罌粟殼的人,除了藥監(jiān)部門的處罰外,還要依法移送公安機關,追根溯源,查明源頭,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解決“被吸毒”問題也是道魔之爭。目前,很多違法者已不再簡單地加入罌粟殼,為了躲避檢查,很多餐館都將罌粟殼磨成粉使用,有的用其熬制辣椒油,還有的將其與胡椒、大料混合調制使用。所以,監(jiān)管部門必須加大排查力度,不定期對餐飲行業(yè)進行抽檢,依法嚴厲懲處。據悉,中國烹飪協(xié)會已把“罌粟殼火鍋”作為餐飲企業(yè)中打擊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