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民安
八五新潮美術運動,毫無疑問是八十年代文化思潮的一個重要面相。它和當時的哲學和思想運動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二者共享的一個重要的主題就是感性,或者更恰當?shù)卣f,是生命。這和當時流行的薩特的存在主義、尼采的生命哲學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相吻合。這些哲學被解釋為個體的強烈激情和抱負,欲望和身體的自主,以及無限制的創(chuàng)造性自由。藝術家同這樣的感官主義的哲學潮流有一種天然的契合。他們狂熱地追逐哲學。事實上,哲學和藝術總是分享著一個時代所特有的知識型。在二十世紀早期,尼采和弗洛伊德構成了西方現(xiàn)代主義藝術的基本觀念背景。他們打破了理性的桎梏,而藝術家也借此打破客觀的再現(xiàn)—而再現(xiàn)正是理性的表現(xiàn)形式。哲學家發(fā)現(xiàn)了身體、欲望和無意識,藝術家也借此在畫布上為曲解、混亂和夢境找到合法的證明,哲學家煽動激情,藝術家卻實踐激情。西方在二十世紀上半期上演的這一幕,在中國的八十年代被重演了一遍。
在五四時期,西方已經(jīng)開始了反理性的現(xiàn)代主義文化運動,但是,中國正處在推崇科學和理性的氛圍中。因此,徐悲鴻到歐洲留學,就刻意避開了現(xiàn)代主義。他研究寫實繪畫,研究古典主義,正是要在繪畫領域為中國尋找理性和“科學”,這是“五四”的內(nèi)在要求。而處在尼采和弗洛伊德流行的八十年代,中國的藝術家不可能再向西方尋找古典主義的理性繪畫,他們要回應自身的時代,他們要解決自身的問題,而現(xiàn)在的頭等問題不再是科學,而是生命,是長期壓抑之后的生命的感性問題。因此,他們和存在主義,和現(xiàn)代主義一拍即合?!拔母铩睂⑷艘曌饕粋€革命機器中的螺絲釘,視作一個意識形態(tài)機器并因此將欲望和激情劃歸為資本主義的私人領域,它們被譴責,被壓抑,被罪惡化?!拔母铩焙笃?,人們當然會相反地尋求激情。這就是“文革”結(jié)束后羅中立和陳丹青的作品激勵人心的原因。他們幾十年來在公眾面前首次通過畫布展示了人的內(nèi)在性,展示了人的騷動和激情。但是,他們還是以理性主義的方式來畫畫。他們采納的還是科學的寫實模式。畫中人物的激情是被控制的激情,或者說,是激情的悄然流露。雖然擺脫了“文革”的繪畫體制,但是,他們的理性主義語言,在新的尼采和存在主義的沖擊下,很快地被超越了。他們雖然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但是,他們曇花一現(xiàn),瞬間就被隨后的八五新潮的現(xiàn)代主義運動淹沒了。但也正是這種瞬間性,促成了它們的永恒:它們?nèi)绱酥湎。绱酥币姟@是寫實主義在二十世紀最后一次爆發(fā)的閃電般的永恒。
這是八五新潮美術運動的最扼要的背景。較之陳丹青和羅中立而言,八五新潮運動更受惠于星星美展。我們甚至可以說,星星是八五新潮的序曲。星星是藝術領域中的造反派。藝術家的氣質(zhì)、作品、創(chuàng)作和生活方式,都對八五新潮有難以估量的影響。藝術家自由和冒險的天性被激發(fā)出來?,F(xiàn)在,既然沒有權威,那么,每個人都自我立法;既然沒有歷史,每個人都要創(chuàng)造歷史;既然曾經(jīng)被蒙蔽過,每個人都要對一切表示懷疑;既然藝術不再定于一尊,那么,可以任意地去嘗試。八五新潮運動,就這樣是一個個人主義、懷疑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奇特混合。它是現(xiàn)代藝術的一個巨大的試驗場。同時,這也是一個理想主義的狂熱實驗—商業(yè)化的浪潮暫時還未出現(xiàn)。藝術家都充滿遠大的抱負,并且真誠地相信,他們是以文化建設作為己任的。
所以,人們會看到各種充滿奇談怪論的藝術宣言,各種各樣的藝術實驗,各種各樣的小組。藝術家氣質(zhì)迥異,作品迥異,不同的藝術群體和藝術家既相互交流,也暗暗競爭(藝術伙伴從來就是亦敵亦友的關系),它們在一個廣闊的藝術國度中共振。藝術終于實現(xiàn)了它的“百花齊放”。一夜之間,似乎有無數(shù)的星星畫會改頭換面地出現(xiàn)了。但是,他們比星星的視野更加廣闊,他們的藝術更加成熟和多樣,他們的聲勢和影響更為浩大。如果說,星星訴諸一種強烈的抗議的話,那么八五新潮更多的是要探討藝術、文化和生命的復雜關系。對星星而言,抗議的目標直接而具體,它就在眼前,就是此時此刻,就是一種具體的藝術制度和藝術風格。但是,八五新潮的藝術家的體會則更加復雜。他們擺脫了“文革”的當下視野,和整個文化界一道,開始進行總體性的文化反思。他們不再(或者說不僅僅是)對具體的政治感興趣,而是對更深邃的問題產(chǎn)生好奇,尤其是對生命的問題感到好奇。生命的本質(zhì)是什么?怎樣的人生值得一過?這樣的問題實際上已經(jīng)遺落很久了?;蛘哒f,許久以來,這樣的問題是不言而喻的。但現(xiàn)在,這是八十年代青年人的普遍問題。生命應該是何種形態(tài)?在藝術中如何表達生命?藝術是否是生命的拯救?對有些藝術家來說,藝術即生命本身,藝術家宣稱,“藝術的創(chuàng)造是欲罷不能的巨大生命需求”,對另外一些藝術家來說,“不消滅藝術,生活不得安寧”。圍繞這一點的是,生命同文化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對于藝術家而言,較之國家的命運,個體生命更讓他們操心。因此,他們對文化的討論,與其說是圍繞著民族和國家的命運來展開,不如說是圍繞個體的存在感而展開。這是他們和知識分子的一個明顯差異。大部分知識分子更關注文化和現(xiàn)代國家的建設這二者之間的關系問題,對他們而言,文化的問題是古今、中西的文化對照問題。古代文化和現(xiàn)代文化,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哪一種更為優(yōu)越?它們彼此之間是否可以對話和融合?它們的差異和共同點何在?哪一種文化有利于國家建設和人類的命運?而大部分藝術家(作家)更關心的是現(xiàn)代人的問題,關心的是生命的問題。他們迫切追問的是,哪一種文化是對生命的束縛,哪一種文化又有利于生命的解放?總之,對知識分子來說,文化關乎國運;對于藝術家來說,文化關乎自己的命運:既是自我作為一個個體的命運,也是作為一個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的命運。文化和生命就此唇齒相依,它們離不開對方。
藝術就是這二者的中介。它的一端是生命,一端是文化。事實上,到八五新潮時期,藝術形式已經(jīng)沒有禁區(qū)?,F(xiàn)在的主要關切是,用怎樣的屬于藝術家所特有的藝術形式來表達文化和生命的關系?為此,每個藝術家都殫精竭慮。他們結(jié)合自己的創(chuàng)作,發(fā)表了各種各樣的對藝術的看法。一種藝術的本體論開始得到深入的思考。如果說,政治和藝術是星星的關鍵詞的話,那么,八五新潮的關鍵詞則是生命、文化和藝術。他們有強烈的信念去追究這些永遠沒有終極答案的問題。一種強烈的本體論傾向出現(xiàn)在八五新潮中。這既可說是藝術家受哲學影響的結(jié)果,也可以說是他們喜歡哲學的原因—盡管他們從來沒有認真搞清楚任何一種真正的哲學,就像他們當時也無法深究西方現(xiàn)代藝術的背景一樣。但這并不重要。他們不是哲學家也不是評論家,他們是藝術家。無論如何,切近的政治魔咒被去除了,現(xiàn)實也不在話下(它留給了后八九藝術)。藝術家在一片喧嘩中要為自己尋找長久的根基,他們要探究的是永恒。
生命和文化如何出現(xiàn)在藝術中呢?八五新潮的藝術家?guī)缀醵际悄贻p人,生命強烈的存在感此時還不是以死的方式被感知,而是以愛欲的能量被捕捉到。生命充滿了能量,但是處在壓抑狀態(tài)。繪畫要對這種壓抑表達抗議。八五新潮的標志性開端作品《在新時代—亞當與夏娃的啟示》拉開了對愛欲的直白宣告。以裸體的亞當和夏娃的名義來宣告一個藝術新時代的開端,恰如其分。亞當和夏娃因為欲望被逐出了天國,但現(xiàn)在,他們?nèi)绱诵涯?,如此裸露,如此地中心性地回歸了。裸露的身體借用一個宗教典故被合法地展示。這幅受達利影響的構圖大膽的繪畫塞滿了各種各樣的歷史寓意:佛教之手和夏娃之手的重疊,大衛(wèi)和亞當?shù)幕旌?,宗教和裸體的巧妙運用,既有時代也有性的隱喻的門洞的大開—無論如何,這個精心構思的繪畫,在形式上和主題上構成了一種強烈的刺激。這是一個寓言式的作品。它意味著,藝術來到了一個多重意義的隱喻時代,它不會一目了然,需要仔細地琢磨和解讀。而且,重要的是,欲望不再是原罪這個啟蒙時代的主題被顯現(xiàn)出來。生命應當充滿欲望。
這個宣言恰好意味著,欲望長久以來被壓抑。它壓抑得如此徹底,以至于生命變得枯萎了。毛旭輝的作品激烈地表達壓抑以及對壓抑的反抗,他畫的《紅色人體》令人驚駭。他的作品旨在喚醒生命,或者說,喚醒性。在這幅畫中,性的指示如此之強烈,性好像是身體的全部,身體就是性本身。性讓身體燃燒。這既像是燃燒的巔峰,也像是燃燒的后果。在一大片紅色身體的下部,是一團黑色的體毛,它們是這個紅色人體的顯赫刺點。乳房也借助兩個淺色的白點從紅色總體性中突出出來。這樣,乳房和性器官是通過顏色的區(qū)分從身體中分離出來,它成為身體總體性中的差異點,是其特殊所在,也是身體一個結(jié)構性的三角中心—這完全是性感官主導的有機身體,一個中心性身體。而四肢在拼命地延伸,打開自己,舒展自己,徹底地暴露自己的身體,同時似乎也在渴望另一個身體。相對于它的肢體姿勢,人的面貌模糊(甚至連性別都難以區(qū)分),仿佛是體內(nèi)強大力量的流動沖毀了面孔的平靜。人們在這里看到了生命和性的巔峰經(jīng)驗,但它卻是處在壓抑的狂暴狀態(tài)。這是個歇斯底里的身體,是一個血液涌動的身體,一個沒有歷史的身體,一個完全專注于自身的身體。
顯然,過度的壓抑勢必造成生命的枯萎,但是,這種壓抑來自哪里?在另一幅相近似的繪畫《私人空間 水泥房間里的人體》中,毛旭輝將身體置放在水泥房間中,同紅色人體相比,這個身體更加扭曲,它變得暗淡,仿佛受到了巨大的傷害,它與其說流露出生的激情,不如說流露出死的氣息。這垂死的身體被困在冰冷的水泥房間,它不是因為沒有生機而衰敗,而恰恰是生機太過激烈但是遭到壓制而衰敗。熱情的身體遭到了冰冷水泥房間的囚禁。這顯然是尼采和弗洛伊德的時代嫁接。
毛旭輝是將性看作生命的核心,丁方則將靈魂看作生命的核心。在毛旭輝這里,性在掙扎,在丁方這里,靈魂在掙扎。毛旭輝的身體是正面或者仰面地對著我們,而丁方的身體則多數(shù)是背對著我們;它們都因為過于激烈而伸開了四肢,但是,毛旭輝的四肢讓人體會到肉體的焦灼(身體布滿性的暗示),丁方的四肢則讓人感到靈魂的焦灼(身體沒有任何性的暗示)。這不是感官的壓抑,而是精神的受難。越是受難,靈魂的力量越發(fā)凸顯,就像身體越是受到壓抑欲望越是高漲一樣。對靈魂的肯定代替了對欲望的肯定。因此,丁方的繪畫充滿了神性色彩,生命不再是在肉體的層面得以肯定,而是在精神的層面得以肯定。這是從靈魂的角度來理解生命。靈魂是生命的意志,它在藍色的火焰中燃燒,并從這種燃燒中升華和新生—毛旭輝的身體則在紅色的燃燒中枯萎了。這是兩種對立的生命觀。生命從靈魂和肉體兩個迥異的角度得到解釋。對丁方而言,性絕對不是生命的核心,只有有靈魂的生命才是值得一過的,“靈魂不斷地經(jīng)歷著嚴厲的自我詢問和搏斗”。最終,是一種巨大的宗教力量克服了世俗的磨難。它最后的終點當然是《安息》,被黑色籠罩的安息,一種充滿儀式的煉獄般的安息。盡管主題是宗教,但是,丁方還是以一種表現(xiàn)主義的方式,一種充滿激情而不是寧靜的方式來完成這一宗教表達的。也就是說,一種反宗教的激烈的現(xiàn)代主義風格完成了一次宗教的救贖。
無論是專注靈魂還是專注身體,畫面都顯得暴躁。生命因此是被一種不安分的能量所貫穿,這能量如此之強烈,仿佛要將身體炸毀了一樣,身體承受不了這強度而發(fā)生變形,這些有表現(xiàn)主義傾向的繪畫歸屬于“吶喊”的譜系。與此同時,與之相反的一種顯得克制的理性主義的東西出現(xiàn)了。我們可以提到兩種不同的理性主義,一種理性通向了崇高,一種理性通往冷漠。
通往崇高的理性是“北方藝術群體”的口號。他們呼吁一種崇高的文化。但崇高在哪個地帶實現(xiàn)呢?他們呼喚崇高的方式帶有藝術家所特有的匪夷所思:崇高既不在東方,也不在西方,而是在他們所處的北方。這批來自東北的藝術家賦予自己的地域以文化優(yōu)勢。但什么是北方文化呢?位于寒帶,氣候寒冷,由此而誕生的一種凝固的充滿悲劇色彩的崇高感,甚至拯救的宗教意識。他們一方面推崇尼采的悲劇精神(王廣義),一方面又相反地推崇中世紀的圣潔心靈(舒群),各種各樣沖突的宣言是一個雜糅的結(jié)合。他們的作品也并不統(tǒng)一(藝術小組都有統(tǒng)一的宣言,但沒有統(tǒng)一的作品,古今皆然),王廣義盡量使得畫面有一股凝固的感覺來表達充滿凜冽感的崇高,舒群最后畫了結(jié)構嚴謹而規(guī)范的教堂來強調(diào)他的拯救意識。他們也強調(diào)崇高的拯救,但是,他們是以理性的方式,而不是像丁方那樣以狂躁的方式來拯救。他們強調(diào)寒冷的理性,因此畫面灰暗,他們的崇高意識恰恰是以受限制的方式來表達的。似乎越是被束縛,越是崇高;越是遭遇寒流,越是崇高;越是理性和冷靜,越是崇高—這是典型的悲劇精神。崇高而冷靜,是這種理性的特點。
另外一種理性,不是通向崇高而是通向單純的冷漠的理性出現(xiàn)在一批南方藝術家的作品中。在這里,生命毫無激情。身體內(nèi)部仿佛掏空了一切,它沒有能量,沒有力,沒有強度,因此,它凝固,冷漠,像雕塑一般無動于衷,但是,絕不通向崇高。在此,身體不是被紛亂的線條所打亂,而是被冷峻的幾何般的安靜線條所刻畫—這里指的是張培力的作品。在張培力《仲夏的泳者》中,四個男人站在游泳池邊準備跳下泳池。他們高挑,消瘦,骨架透過皮膚清晰可見,身體是通過筆直的線條勾勒的,沒有肉的動蕩和撕扯。后背的某些部位有一些平涂的色塊,這些色塊讓身體被分解,但卻也讓它安靜。盡管有一個人伸開了雙手,但是,絕不是咆哮,而是一般的入水姿態(tài)。這個姿態(tài)毫不夸張。在泳池中,在奮力跳躍的瞬間,在運動的片刻,畫面人物卻展示了靜止的氣質(zhì)。這四個近乎赤裸的人物,同平靜的藍色水面,同滯重的黑色背景,同潔白的跳臺和泳池邊沿一道,形成了一個靜止而肅穆的畫面。畫面中主要要素都是以一種幾何線條組成的長方塊狀構成的。它們?nèi)绱说匾?guī)則,井井有條,加劇了畫面的穩(wěn)定感,讓跳躍的動作充滿了儀式,使得跳躍也不狂野。四個男人處在不同的位置,展示了不同的姿態(tài)。但都是將后背的某一個部分展示給我們。我們通過這四個后背可以確定一個完整而透徹的背部總體。無論是人物,還是空間,還是池水,都不涌動。它們以靜止的方式呈現(xiàn),由于沒有內(nèi)在的力量,它們就以表面的形式顯身,以顏色,以幾何線條,以整齊的塊狀顯身。畫面單純而簡單。
顯然,這幅畫有仔細的計算痕跡,它旨在消除激情,無論是藝術家的激情,還是畫面人物的激情。各種方形、直線和規(guī)范出現(xiàn)在這里。它預示著后來繪畫制作的出現(xiàn)。這和毛旭輝和丁方的作品迥然不同。這是對生命的另一種看法,生命是冷漠的,就像數(shù)學一樣被規(guī)范化了—也像畫中那池平靜的水一樣被牢牢地囚禁,毫無流動的活力??紤]到八十年代哲學對生命的狂熱禮贊,張培力如此冷靜地畫出相反的作品,令人驚訝。它表明了八十年代的繪畫實驗既不是簡單的西方模仿,也不是先前傳統(tǒng)的繼續(xù)。這是八十年代當代繪畫的成熟標志。不僅如此,耿建翌《燈光下的兩個人》和《理發(fā)三號》將這種冷漠表現(xiàn)得更加明顯。理發(fā)師和被理發(fā)者都畫得像機器人,理發(fā)刀和椅子同這兩個人物融為一體,它們是畫面中的四個要素,像是一個大機器的四個不同配件,它們形成一個機器的組裝,像機器人在工作,也像是一個科幻電影中的運動片段,同樣,這是一個運動場景,但卻更為靜止了,絲毫沒有運動的跡象,甚至連心里運動的跡象都蕩然無存。而“燈光下的兩個人”,一個人被遮住了眼睛,另一個人的眼睛像是假的塑料眼睛,他們正襟危坐,但并不去觀看,并不去感知,并不打開自己的感官。張培力和耿建翌發(fā)展出一種理性而冷靜的繪畫。
張培力和耿建翌畫出了這樣的畫,到底是表明生命本該如此,還是生命受到某種特定的束縛而變得如此?也就是說,生命到底是一種理性的計算,還是因為某種強制性手段使之冷漠?我們從畫面上不得而知。但無論如何,這是一種明顯的反抒情繪畫。在八十年代的開端,人道主義舒緩的抒情性隨著“文革”的結(jié)束而出現(xiàn),它們擺脫了“文革”中直率的頌歌或者戰(zhàn)斗風格,幾乎出現(xiàn)在各種文藝作品中—就繪畫而言,《父親》、《西藏組畫》、《春風已經(jīng)蘇醒》的情感不可抑制地泄露。但這是寫實畫的抒情,這種抒情性還被理性有效地控制,被寫實的繪畫對象所控制而不能強烈地爆發(fā)。繪畫不是試圖將藝術家的個性盡情地表達出來,而是要將被畫對象的人性輝光抒發(fā)出來。而到了丁方和毛旭輝這里,我們看到,抒情變得激進了,不僅僅是畫面人物在抒情,藝術家在畫面上也難以抑制地宣泄,他們好像把自己的理性閘門踢開而奮力地奔涌—這是現(xiàn)代主義的特有躁動。抒情達到了它的巔峰。但是,張培力和耿建翌卻走向另一個相反的方向,他們拼命地控制自己,計算取代了宣泄。它將繪畫和畫中人物納入到理性的范疇,納入到幾何學和機器的范疇。這些作品并不自然,也就是說,它們既非情感的自然流露,也非對外在對象的自然再現(xiàn)。藝術家在刻意地處理畫面,可以去對畫面進行制作,刻意地讓畫面收斂和抹掉意義,而讓它盡可能將形式一面展示出來。形式和語言,而不僅僅是場景和意義,成為繪畫的目的。這是當代繪畫中最早流露出來的自覺的形式主義傾向,雖然它并沒有完全放逐意義。這也因此是八五新潮最有意思的探索之一。他們在探討生命的同時,也在探討繪畫的純粹形式本身。
就此,張培力和耿建翌的繪畫,一方面對生命采取了冷漠的態(tài)度,另一方面,也將形式語言作為繪畫的主題。他們的繪畫從機器般的呆板場景,轉(zhuǎn)向毫無意義的單純物的展示(x系列),繪畫開始放棄敘事的功能—既不是用來講故事,也不是用來抒情,而是將繪畫的制作過程暴露出來。人們不僅看到了畫面,而且看到了作者的制作和控制,作者的耐心和穩(wěn)健。而這種理性的制作方式并非是孤立的,在之后的幾年間,將會出現(xiàn)王廣義的《毛澤東—紅格一號》、新刻度小組的作品,以及這種制作性的極端—丁乙的《十示》。這種理性主義冷靜風格,一直強勁地潛伏在當代繪畫的潮流中。
就此,繪畫出現(xiàn)了兩個對立的趨勢:激進的抒情和平靜的計算。生命也因此展示了兩個極端:熱烈的生命和冷漠的生命,充滿欲望的生命和無欲的生命。它們成為八五新潮美術運動的一個顯赫主題,但它絕非唯一的主題。此時,另外一場聲勢浩大的非繪畫的藝術運動以更有力、更倔強、更狂暴的形象撰寫在八五新潮的歷史畫卷上:在那里,沒有神圣的生命,只有對各種神圣的褻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