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陌瀟 張萃平
一、《宋故侯居士墓志銘》出土簡況
2013年4月初,四川省合江縣榕佑鄉(xiāng)永安村十四社境內發(fā)現(xiàn)了規(guī)模龐大的宋代墓葬群,引起了合江縣文管所等當?shù)刂鞴懿块T的高度重視。在當?shù)卣呐浜舷?,合江縣文管所組織進行了搶救性保護,出土了墓志銘《宋故侯居士墓志銘》一方等文物。
經文管所專家測量,《宋故侯居士墓志銘》高120厘米,寬70厘米,宋體書,豎行26行,滿行46字,全文計1145字。
墓志銘由朝奉郎、前知雅州盧山縣主管勸農公事、兼兵馬都監(jiān)黃皋撰文,開封進士孫宗孟篆額,瀘州進士先自治書丹。
二、《宋故侯居士墓志銘》碑文之內容
為方便查閱,筆者將碑文照錄如下。由于筆者學藝不精,故有個別圖像清晰的異體字未能辨識,或者辨識亦可能有誤。此外,筆者暫時加以現(xiàn)代標點,并作空格斷句。如有不確,請各位師友指正。
篆書標題:
宋故侯居士墓志銘
墓志銘正文:
朝奉郎、前知雅州、盧山縣主管勸農公事、兼兵馬都監(jiān)黃皋撰?!蝃1]
近世葬者必乞銘,□□[2]其墓,從古制也。而議者乃謂:“官無顯業(yè),士乏著行,不如其已?!编嫖?,此言過矣。夫欲為是銘,蓋將傳斯名于不朽,其行□雖未能傳遠,亦或行一鄉(xiāng)與一時,彼得以觀其銘,則已心知善為可為,而惡為可避。故當矜[3]慎自勉,以冀身后之名者有矣。后之人又能揄揚夸大,以為顯親之孝,則皆為善之人耳。人樂為善義,當共成齊名,以助風教,豈宜抗責備之論以扼之哉?承節(jié)郎侯時英泣謂皐[4]:“兄弟不夭,遽[5]失所怙[6]念,終無以為冏極之報,獨惟吾先人平生行事猶在,大懼其泯渂不傳?!必び桡懼仝H時英兄弟不孝之罪。皋既過前言之不恕,重以時英兄弟懇切,而所錄行狀有足嘉者,銘將何辭?
居士諱鳴,字信臣,姓侯氏。其先資中人,曾祖光,祖繼遷,父貫,皆晦德不仕。繼遷因游瀘州,過安樂山,愛之,遂徙居為合江人。居士為兒時,常聚沙土,以像佛塔為戲。其父遣從斈[7],乃密取佛書讀之,若有得者,徐謂人曰:“世為五斗粟折腰,孰若了一性,悟自己,本來進取,非吾計也?!笔赂改府厗?,以孝聞。
季父母無子,事之愈于所生,奉其喪禮彌謹。善經畫生事,區(qū)處家人如官府,凡利之人各有所專。故居士不勞,常操贏余以足用度。靖康[8]初,∥朝廷下勸誘助國之詔,居士曰:“方時艱虞,智者獻謀,勇者竭力,富者出財,其為忠義一也。私藏無益,孰若推之少資國計邪?賞則吾不覬也。”未幾,命下,補其子時英右職。曰:“汝以忠義得官,當思其名以□□□□?!弊R者重其言。樂于教子,儲書滿屋室,辟廣宇,招名士教導。由門館登第者三數(shù)人,誘訓諸子不嚴而服其教?!酢酢酢酢酢躏嫳M歡,往往達旦,一日無客則不樂。喜酒健啖,至老不衰。能赒人之急,貧者隨宜給濟,病者奉藥粥,死者具□□□□□葬,有求墓田者不取一錢與之。以故,親舊、伎術、士人,愿舍于其側者十七八。持釋老戒甚嚴,每齋蘸[9]必精潔,寅奉云車風馬,間有異應,見者服其至誠;市牒以度僧道,至名山勝剎,則捨[10]財設供,皆本于好施然也。僧道得度,有詣謝者□□“釋迦老子正宗具在,如水現(xiàn)月,如云出山,隨取隨得,斈道及佛當精進以求,其心為明了人。吾雖不出家,未嘗一日不□□□,好尚信向此?!?/p>
紹興[11]元年夏,忽嬰疾。諸子求醫(yī),不許。乃曰:“脩[12]短,死生有命,就醫(yī)求活,誠非達者。吾死汝等記□□□□□□□。”諸子□□召醫(yī),從之。對醫(yī)者語如平時,但不進藥耳。一日,或命長孫定國侍紙筆,親書二偈[13]:“□□□□□□,□□□□煩惱。今朝撒手歸家,流水落花依舊。又曰:“一生兀兀豈曾閑,今日辭鄉(xiāng)別世緣。泥牛繩斷牧童去,伏□□□□□□”?!酢酰咴露迦兆?。
嗚呼,居士斈佛出于天性,童耄一如,終悟禪識。二偈雖不事辭律,而照了如此,所得□□□□□□有六。生五子:長曰甸,早卒;次曰時英,承節(jié)郎;次曰時升、時敏、時用,皆業(yè)儒,有進望;一女適進士李兢厚,分予□□□□□七人。諸孤卜以紹興四年二月十七日奉其喪,葬于合江縣龍子山震崗之下。銘曰:形不離俗,而有佛心。俗未斷緣,所作愛欽。照了知歸,龍山之陰。一世去來,自無古今。
紹興四年歲次甲寅二月,□□□開封進士孫宗孟篆額,瀘州進士先自治書丹。
三、小 結
2013年四川省南部的合江縣出土的這方宋代《宋故侯居士墓志銘》,銘文起草者為黃皋,該人在《宋史》無傳。
從墓主侯鳴的銘文可知,侯鳴生前為宋代庶民居士,家世、生平、子嗣、生平事跡均較清楚。
該墓志銘系首次考古出土,為此前所未載,不僅可補《全宋文》之闕,而且,這1145字的文字記載,為學界研究四川南部區(qū)域社會,以及宋代居士文化尤其是庶民居士文化、儒釋道三教合流,提供了重要史料,是研究宋代社會史、藝術史、思想史的新資料。
注釋:
[1]“∥”符號為原墓志換行處,下同。
[2]“□”符號為原墓志出土時缺失處,下同。
[3]音jīn,憐憫,莊重。
[4]同“皋”。
[5]音jù,倉促;驚慌。
[6]音hù,依靠?!扳锸选睘楦改傅拇Q,“失怙”指父親去世。
[7]音xué,同“學”。下同。
[8]北宋欽宗趙恒年號,時值公元1126—1127年。
[9]音jiào,亦稱齋醮科儀,道教儀式。
[10]同“舍”。
[11]南宋高宗趙構年號,公元1131年—1162年。
[12]音xiū,同“修”,修短即長短。
[13]音jì,“偈”,即“偈陀”,義譯為“頌”,佛經中的唱詞,此為高僧、佛徒臨終所念的短語。
(本文為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地方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fā)研究中心2014年重點項目《中國西南區(qū)域傳統(tǒng)摩崖造像的藝術史研究:以四川瀘州地區(qū)摩崖造像的文化傳承、習俗及藝術價值為中心》【王川主持,項目代碼:14DFWH001】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 王陌瀟:四川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生
張萃平:四川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