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股市發(fā)展的25年來,有一個群體不容忽視,那就是散戶。這也是我國的投資者結(jié)構(gòu)與其他國家相比的一個很大區(qū)別,個人投資者占很大比例。
散戶們經(jīng)歷了從最初的“被入市”年代,到徹夜排隊申購新股,從對股市的狂熱追捧、不顧一切到冷靜思考、扭轉(zhuǎn)乾坤。25年后的今天,他們中有人成了“最?!鄙?、“股神”,也有人已經(jīng)徹底遠離了股市。前仆后繼的一代代散戶不斷入市、離市,正是這些散戶們的不離不棄,支撐著中國股市發(fā)展到今天。
“被入市”的“幸福”
第一代股民石悅輝,被黑壓壓的人群緊緊地壓在上海申銀證券公司小小的柜臺上,動彈不得。那個柜臺的高度正好到他的肋骨處,這讓他憋了半天才喘出一口氣,這是上個世紀90年代初,雖然他和身邊的大多數(shù)人一樣,并不清楚“股票”為何物,但卻在懵懵懂懂中成為上海證券市場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說起當初是怎么卷入這股巨浪的,石悅輝回憶,都是因為當時手中的15張“真空電子”原始股票。上海的股票“老八股”很有名氣,“飛樂音響”、“豫園商場”、“真空電子”、“延中實業(yè)”、“愛使電子”、“申華實業(yè)”、“飛樂股份”、“浙江鳳凰”。這幾只新中國最早的股票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叱咤風云,攪起了陣陣股票巨浪。
“真空電子是在1987年初發(fā)行的,至于是如何發(fā)行的我當時毫不知情,每張股票面額100元。股票發(fā)行后的幾年里,股份公司每年向股民發(fā)放大約10%的股息。1988年的時候,一位朋友問我,有人想轉(zhuǎn)讓出一部分真空電子的股票,有沒有興趣接手。面額100元的股票轉(zhuǎn)讓價是113元,每年可以拿些股息,權(quán)當銀行儲蓄,一般是不會虧的。當時對股票毫無認識的我,答應(yīng)弄15張試試。于是以我的名字注冊,印有上海真空電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大名的15張原始紙質(zhì)股票就到手了。”股票到手的兩年里,石悅輝每年年初憑著一張類似存折那樣的股權(quán)卡,到上海西康路101號的靜安證券業(yè)務(wù)部領(lǐng)取股息。
兩年后的一天,石悅輝聽辦公室的同事說,這幾天西康路人山人海,100元的股票已經(jīng)可賣近200元。聞此,他背起挎包直奔西康路。一堆人三五成群在議論。一走近,就有人湊來問有股票嗎?他一說真空電子,對方立即開價185元買,石悅輝沒想賣,轉(zhuǎn)天再去,一提真空電子就有人出價650元要,“我立刻賣了,通過這番股票場外交易,15股真空電子股票換回9750元真金白銀,除去成本足足賺了8000元,真是想不到?!?/p>
如此這番交易盛況并不是一開市就有的,天相投資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林義相回憶,“早期那會兒,對投資人來說,是認識不到資本價值的,好多地方需要干部帶頭去買,被動入市者居多,那時不允許國有資金入市,因為資本市場是為國有企業(yè)解困服務(wù)的,后來國有資金才慢慢進去?!?/p>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也表示贊同,“我也是第一批股民,我從1990年上海交易所開啟的時候就開了戶,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當時深圳發(fā)行‘深發(fā)展’股票的時候沒人買,深圳市政府動員黨員干部帶頭買,好多老百姓都認為這是投機,到后來,沒過多長時間,很多人拼命地去搶這個股票,造成不得不抽簽購買了?!?/p>
“熊途”末路
和賺得盆滿缽滿的第一代股民相比,第二、三代股民見證和親歷了股市的大起大落,大都有慘痛的虧損經(jīng)歷。在此期間,基金、保險資金、QFII等機構(gòu)投資者紛紛入市,逐漸改變了散戶占主導的局面。
來自浙江的股民許師傅也是一位老股民,他1995年入市,“是幾個做生意的朋友把我‘忽悠’進股市的?!痹S師傅笑道?!皠偝垂蓵r很緊張,每只股票最多買500股,賺一點就趕緊出手,生怕跌下來,賠了幾分錢心疼得就像掉了塊肉?!币驗橹斏?,他沒怎么賠錢,但也錯過不少好行情,用許師傅的話說就是“賺了點小錢,但小打小鬧沒啥意思”。
2001年中國股市大病了一場,萬千股民深套其中,萬億市值揮來散去。改變許師傅投資習慣的是2007年、2008年交替的大牛市和大熊市,“當時買了一只區(qū)域概念股,最高的時候翻了五六番,但后來一直希望漲得再高點,加上自己工作忙也沒時間盯大盤,所以就一直放著,等到想拋才發(fā)現(xiàn)跌得只有買入價的1/5了?!鼻?年賺的錢在2年就損失殆盡。
股權(quán)分置改革啟動之后進入股市的可謂第四代股民。他們進場大多是滬指跌破千點后,恰好趕上了2006年、2007年的大牛市,見證了6124點的高峰,但到了2008年,股市大跌,也經(jīng)歷了低谷。他們在短時間內(nèi)經(jīng)歷了牛熊轉(zhuǎn)換,迅速成熟。
“2007年那會兒我在一家民營企業(yè)工作,一個月工資也就2000元左右。”金懷哲說,他當時壓根不了解什么是股市。表哥帶著他在銀行開了戶,按14元一股買了300股,一周時間就漲到了19元,此后金懷哲買的幾只股票也都是大漲。一個月時間,投入的4萬元變成了9萬多元。
“一個月就賺5萬元,相當于我好幾年的工資收入了。”金懷哲辭去工作,決心做個職業(yè)股民在股市大干一場?!暗?·30那次暴跌給了我當頭一棒”,回憶起2007年“5·30”的暴跌,他至今心有余悸,那次暴跌讓他的全部身家從35萬元變成了10萬元?!暗谝惶斓>陀欣瞎擅駝裎译x場,我覺得一個印花稅政策影響不會太大,認為暴跌之后肯定是暴漲。結(jié)果,連續(xù)10多天接近跌停的走勢讓我傻了眼,也真正看清了股市?!碑敵趿⒅尽八蓝疾毁u”的第四代股民,至今仍有相當一部分套在“山頂”。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也見證了這個階段,“我的一個朋友看到別人賺錢就把酒店賣了去炒股,2007年的牛市快結(jié)束的時候,原來并不了解股市的他就眼紅了,結(jié)果一沖進去就趕上了大熊市,賠得傾家蕩產(chǎn),從那之后再也沒碰股票,但也有少數(shù)股民在2007年暴賺幾百萬、上千萬,見好就收,但這是極少數(shù)的。大多數(shù)股民是在2007年賺了錢不滿足,一直戰(zhàn)斗到2008年的1664點,最后開著寶馬進來,推著自行車出去。”
與“莊”共舞
在中國股市這片紅海里,有一群人,他們出身草根,從千萬散戶中脫穎而出,一度是股民眼中的“神”?;厥鬃C券市場25年來的腳步,穿行于股市江湖的各色人物給資本市場留下了種種印記,總有一些故事、經(jīng)驗、警示與教訓值得人們回味與思索。
“頂級操盤手”簡凡,一度讓小股民們高山仰止、五體投地。然而,當2010年5月12日簡凡站在被告席上時,人們才發(fā)現(xiàn),其目的很明確——詐騙和斂財,以參與股指期貨、股票、黃金、外匯,“承諾保底以及高額利潤回報”等為誘餌,騙取了近300位投資者的2300余萬元。
一輪輪的股神迷局里,大量的股民深陷“股神”光環(huán)下,造成了莫大的損失,同樣,在股市里,“莊家”可以說并不陌生??墒?,一般股民對于莊家的感情卻是復(fù)雜的,用愛恨交加來形容再恰當不過。因為莊家拉升的股票可能會在很短的時期內(nèi)價格翻番,甚至達到十幾倍,那種感覺就像是到了天堂。而莊家出貨的股票會在短時間內(nèi)價格折半,甚至跌去90%以上,那種感覺就像是到了地獄。
作為普通投資者,很希望能夠看透它,因為這關(guān)聯(lián)著他們的切身利益。這正是股市的灰色地帶,可是,股市畢竟不是真正的賭場。莊家泡沫破滅也時有發(fā)生,所以跟“莊”、跟“風”并不能真正成功。歷史如何評價今天可能是后人的事情,我們?nèi)绾卧u價昨天,決定著我們的未來。
不要跟風炒作是聯(lián)訊證券分析師丁思德反復(fù)跟身邊人強調(diào)的,“要鄭重地研究一下你所投資的公司的經(jīng)營情況、業(yè)績情況。參與股市的時候更多的還是要看清楚股市背后的邏輯,要深入研究,不能看周圍的人賺錢了,跟風也拿一筆錢投進去,還是要理性一些,要減少投機行為。”
“小鮮肉”跑步進場
論年齡,90后最大的才25歲,但股市中依然不乏90后股神的傳說。市場上流傳著1990年出生的小股民炒股短期收益過億的傳聞,在A股25年的發(fā)展史中,每一路牛市都會涌現(xiàn)一波新股民,有人把80后、90后比喻成韭菜,一茬接一茬。如今,在信息大爆炸年代成長的第五代股民已經(jīng)閃亮登場,初踏股市就被貼上了任性彪悍的標簽,“互聯(lián)網(wǎng)+”的時代給了他們新的機遇,改革、大眾創(chuàng)新和萬眾創(chuàng)業(yè)的社會背景,讓他們在牛市中總是躊躇滿志。
最近這一波的牛市行情,如黑夜中的一抹光亮,點燃了不少80后、90后的激情。在他們眼里,人生“最顯耀的一次發(fā)財機會”就在眼前。所以,不顧理財知識的缺乏,不管股市消息的多變,不怕金融風險的蔓延,錢該掏就掏,末班車該搭就搭。確實有大批的80后、90后股民,賺到了錢,“我投資股票的本金是5萬元,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賺了2萬多了。”說起投資股市,對外經(jīng)貿(mào)大學大四學生胡磊告訴記者,看著家人炒了這么多年股,也摸出些門路了,大學隨即選修了證券投資課,不用老師提醒,胡磊自覺地做起了股民。2014年他第一次將2萬塊用父母的賬戶買了只股票,“我也是根據(jù)大盤的基本面判斷股票走勢的,但是開始不敢太貪,賺一點就拋,現(xiàn)在已經(jīng)對漲跌免疫了,基本準備投入長線了?!痹谀壳皼_破4000點的點位,胡磊有自己的看法,“我已經(jīng)籌集了家里大部分的錢來迎接這波瘋狂的大牛了,銀行股、能源股就是我的主攻方向。”他的心態(tài)倒是比較放松,“雖然挺讓人神經(jīng)緊繃的,不過,賠了就當是交學費了。”
已經(jīng)在北京工作兩年的孟晏也是典型的第五代股民。2014年,她將結(jié)婚的彩禮錢、份子錢一分不少地投了進來,她自嘲:“這可是我的全部身家,為了房子、車子、票子,我拼了!”不過幸運的是她也成功搭上了牛市的班車,“每天上班辦公室里討論的都是股票,我們都有自己的投資技巧,每天有幾個小時我都固定盯在盤上,看著錢在翻番,感覺房子就差個衛(wèi)生間了。”
對于80后、90后來說,處在網(wǎng)絡(luò)時代最前端的他們,獲取資訊的手段非常豐富。什么是散莊游資,什么是吸籌洗盤拉高出貨,用不了幾天,就能趕上一位普通股民的知識量。
股市里風險依然存在,股民仍在翻滾。在全神貫注盯盤的背后,是對財富最切實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