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
幾乎每一起重大公共事件發(fā)生后,我們都能看到網絡輿論的撕裂。以其撕裂的范圍和程度而言,我們簡直無時無刻不處于規(guī)模龐大的內耗之中。
這里有信任危機的問題,也有網絡特征的問題—網絡言論務必一鳴驚人,語不驚人死不休。就像文革中的大字報,有誰見過溫文爾雅、平心靜氣表達觀點的大字報?這里還有不同利益群體的問題—事件相關者、水軍等等,他們?yōu)槔骝寗佣尤肷缃幻襟w的討論,抱著非黑即白、非我即敵、非勝即敗的二分法心態(tài)。他們的加入,使得在網上平和地表達意見,并在某種程度上形成共識更不可能了。
但我想說的是,除此之外的問題—你、我、他,我們并非某公共事件的直接利益攸關方,我們本性純良,我們只想表達自己的觀點,并心平氣和地與人溝通、交流,但為什么我們也很容易就受到“零和心態(tài)”的支配,搞得跟別人勢不兩立了呢?
一個人發(fā)了言,另一個人說不對,前一個人就被激怒了,撂出狠話來;后一個人被激怒了,撂出更狠的話來……與面對面的討論不同,在社交媒體上,因為彼此素昧平生,無須顧忌面子,說起話來更加無所忌憚,有的甚至專以傷害對方為樂、為榮、為自己強力的證明。于是乎,每個人都被猿的本性支配著,一心擊敗對手,甚至抱著同歸于盡的戰(zhàn)法,實則是互擲臭雞蛋,結果每個人都弄得臟臭狼狽,體面全無,輿論場上也是一地雞毛,而每個人又都認為對方才應對此局面負全責。
從這些爭執(zhí)中,我看到的是恐懼—對于你在這個世上不能獲得理解、肯定、認可和賞識的恐懼(而這正是人類最重要的精神需求),所以你要急于打斷別人的話,不惜一切地奪得發(fā)言權。
越是沒有安全感,越會個性多疑,處處設防;越要堅持己見,一意孤行。所以你會用自己的思維模式去過濾每件事,依自己的人生經驗去解釋別人的作為。而別人的心態(tài)跟你一樣,于是每個人都在自說自話,發(fā)出一連串的獨白,卻都不屑于真正理解對方心里是怎么想的?
這種周而復始地發(fā)生的觀點混戰(zhàn),其實很沒意思。我們如何能從中跳脫出來?
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客觀的、公正的,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眼中的世界才是真實的世界,而其他人看到的全是細枝末節(jié),或者根本就是扭曲的世界—你們是看不清真相的,你們的“三觀”是有問題的,甚至你們的精神狀態(tài)是可疑的,你們的人格也是卑下的—這種看待別人的方式,本身就是一大錯誤。
哲學家說,每一個靈魂都不由自主地偏離真理,因而也同樣不由自主地偏離正義、節(jié)制、仁愛和諸如此類的品質。把這一點牢記在心是很有必要的,因為這樣你將對所有人更和藹。
每個人都是脆弱敏感的,每個人的內心都很柔軟,多么強橫冷酷的話也掩蓋不了這一點。當他處在嚴重的防御心理支配下,你的任何意見,都容易被他視作對他的批評或否定。他們會表現(xiàn)得既殘忍又懦弱,既專橫又稚氣。
所以,你不應像他們感覺別人那樣感覺他們,不應像他們刻薄別人那樣刻薄他們,不應像他們抨擊別人那樣抨擊他們。
不應不加考慮地被事物的表象牽著鼻子走,還沒搞清楚狀況,就遽下斷語;應按事物的本來面目看待事物,寬容地對待不同于自己的意見;應像小鳥愛惜羽毛一樣,愛護自己的公正行為和仁愛品質,致力于心靈的井然有序,致力于心靈的一片寧靜。
哲學家還說,讓別人的惡劣行為留在原地而不影響你是你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