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鐵
2015年1月7日,由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雜志社,中國關心下一代健康體育基金會、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健康體育發(fā)展中心,“忠誠衛(wèi)士”專項基金聯合組織發(fā)起的圓“中國夢”,獻“關愛心”活動在青海省西寧市正式開啟。
在為期十幾天的愛心活動中,“圓夢”團隊將走訪青海貧困山區(qū)的貧困老人、貧困學生及邊防戰(zhàn)士,為他們送去棉被、棉衣、手套、鉛筆、書包等數百件捐助物資。而青海只是“圓夢”團隊此行的第一站,未來還將有更多貧困地區(qū)的人們從這次活動中感受溫暖。
作為活動的主要組織者之一,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健康體育發(fā)展中心副主任、中國關心下一代健康體育基金會副秘書長、忠誠衛(wèi)士專項基金秘書長許鈞在活動啟動儀式上發(fā)言指出:“這次活動的目的是動員社會團體、企業(yè)及全社會有愛心的人士加入圓“中國夢”,獻“關愛心”活動。我們將節(jié)省下來的每一塊錢積攢起來,發(fā)動全社會用實際行動來幫助貧困山區(qū)的人們。正如習總書記在2015年新年致辭中講到的,我們不要忘記還有貧困的人們在等待我們幫助,一個人的力量和財力是有限的,億萬人的力量是無限的,希望所有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有責任感、有愛心的人士都能加入進來?!?/p>
在獻“關愛心”的過程中,隨團跟行的攝制組將全程記錄這一送溫暖的過程,并將每一次慰問活動制作成長達20分鐘的紀錄片。談及拍攝紀錄片的目的,《民生周刊》雜志社影視中心副主任嚴煒解釋稱,一方面是為這次活動保留下珍貴的影像記錄;另一方面隨著紀錄片在多媒體平臺上的展映,可以號召更多的社會愛心力量加入進來,為學子圓夢、農民圓夢、戰(zhàn)士圓夢、貧困地區(qū)圓夢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渠道。
關愛留守兒童
1月9日上午,“圓夢”團隊來到了此次公益之行的第一站——西寧市湟中縣,看望了這里的貧困老人及貧困學生,并捐獻了棉衣、棉被、手套、學習用品等物資。
湟中縣位于青海省東部,縣城魯沙爾鎮(zhèn)距西寧市25公里,境內聚居著漢、藏、回等多個民族,2014年被列入國家級貧困縣名單。由于氣候、地質條件原因,湟中縣人均耕地不足2畝,且產量不高,除了滿足農民自家口糧,收入所剩無幾,因此青壯勞動力外出打工較多,這也造成了縣內許多孩子成了留守兒童。
湟中縣上新莊鎮(zhèn)金橋民族希望小學是此次“圓夢”公益活動的捐助學校之一。金橋希望小學始建于上世紀50年代初期,本是一所普通的農村完全小學,后由上海市某單位捐建,重新配置了校舍和教學設施。
自2007年來到金橋希望小學以來,王利花已做了8年校長,對學生情況如數家珍。據王利花介紹,在校學生家庭條件雖然不算很差,但留守兒童數量較多,由此帶來的問題也較為突出。
“留守兒童由于缺少關愛,普遍比較自卑,集體榮譽感不強,參加學?;顒右膊环e極?!蓖趵ㄕf。2014年,為了摸清學校留守兒童的情況,盡力從學校方面彌補留守兒童在家庭關愛方面的缺失,王利花帶領教師們開始對學生情況進行摸排走訪,發(fā)現與爺爺奶奶或其他親屬生活的孩子占到近半數。
王利花認為,留守兒童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雙親外出打工,孩子只能投靠其他親屬;二是父母離異,孩子無人照看;三是父母忙于工作,對孩子關心不夠。
在對留守兒童家庭進行捐助時,許鈞表示,2005年由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教育部、農業(yè)部、文化部等多部委聯合開展的“中國校園健康行動”,其目的就是通過整合社會資源,搭建關愛平臺,促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有機結合,進一步營造全社會關愛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此次圓“中國夢”,獻“關愛心”活動慰問留守兒童,就是為了讓孩子們感受到社會的關愛,希望能夠從一個小的側面彌補這些孩子父母不在身邊的缺憾。
除金橋希望小學外,“圓夢”團隊還走訪了湟中縣靜房村健力寶希望小學和遠在大山深處的群加小學。與金橋希望小學相比,這兩所學校的條件更加艱苦。靜房村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學生家庭條件普遍較差。群加小學由于距西寧市區(qū)較遠,且地處山區(qū),因此成為湟中縣唯一一所還未鋪設互聯網的小學。
慰問駐守戰(zhàn)士
在慰問過貧困學生及貧困老人后,“圓夢”團隊來到了青海省武警海東支隊某守衛(wèi)中隊。
接受“圓夢”團隊慰問的該守衛(wèi)中隊地處大山深處,常年與世隔絕。戰(zhàn)士們生活條件艱苦,至今吃不上自來水,只能靠運輸車將水運到連部,儲存在水窖里。除了吃水難,還有用電難,由于電力不足,連部經常停電,電視、冰箱、電爐等用電設施不能同時使用,一旦遭遇停電,戰(zhàn)士們就只能在野外生火做飯。
如果說物質生活條件的匱乏戰(zhàn)士們還能忍受,那么精神生活的寂寞則更考驗他們的意志力。該守衛(wèi)中隊某站點班長胡克思今年25歲,從2010年到此當兵算起,他已經在山里待了5年,送走了一批又一批戰(zhàn)友。營房前種植的一棵棵“老兵樹”,記錄著他們的友誼和故事。
胡克思2007年入伍時在西寧某連部服役,大批戰(zhàn)友共同生活在一個大院里,盡管部隊紀律嚴格,但部隊生活還算豐富多彩。胡克思說,“剛來山上時多少有些不適應,這里戰(zhàn)友數量比較少,比較寂寞,現在已經完全適應了?!?/p>
據武警海東支隊副支隊長張韜介紹,訓練、站崗之余,戰(zhàn)士們的業(yè)余生活只有讀書、種菜、養(yǎng)殖,每晚7點的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甚至成了這群年輕戰(zhàn)士的“娛樂節(jié)目”。該守衛(wèi)中隊的另一處連營甚至連手機信號都接收不到,戰(zhàn)士們每逢節(jié)假日只能步行到山下的連隊給家人打電話,一來一去就得走十幾公里。
“這兩年藏獒可以養(yǎng)了,以前可能由于氣候原因,連隊連狗都養(yǎng)不活。我們戰(zhàn)士開玩笑說,連狗都寂寞死了。雖然是玩笑,但也反映出這里的生活是多么單調乏味。”武警海東支隊宣傳股長齊軍軍說。
談到自己在山東老家的女友,胡克思臉上露出了一絲柔情。再過一年,他也將告別連隊、告別戰(zhàn)友、告別駐守了5年的大山,回家做一名普通人,娶妻生子。那時候,連營門前的那叢“老兵林”將再多一棵新樹,替他繼續(xù)守望著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