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晨
吳清源(1914.6.12~2014.11.30),原名吳泉,福州人,生于動蕩不安的中國,成長于飽經(jīng)戰(zhàn)亂的日本,一生經(jīng)歷坎坷,極富傳奇色彩,人稱“昭和棋圣”、“棋神”,其知名度在日本僅次于天皇。
1925年,11歲的吳清源成為元首段祺瑞門下棋客,每月領取100元大洋學費,以不凡棋藝養(yǎng)活家人。14歲時,吳清源東渡日本。盛年時,他曾在13年的時間里,以95盤擂臺賽式的“十番棋”橫掃日本棋壇,令當時日本棋壇所有成名人物全部降級,甚至有的還降兩級,創(chuàng)造了日本圍棋界的“吳清源時代”。
吳清源體質文弱,4歲時得了疝氣病且終生未愈,早年還得過肺結核,從來不敢參加體育鍛煉。那么,他為何還能活到100歲呢?
牢記義父的養(yǎng)生詩
吳清源最早接觸“養(yǎng)生”一詞是在他初渡日本的時候。他的義父楊祗庵先生送給他一首養(yǎng)生詩——《四誡詩贈吳生清源赴日本》,其中有誡養(yǎng)生、誡守身、誡立志、誡讀書的內容。
楊熊祥 (1879~1951),字儀曾,號祗庵,也號子安,湖北江夏(今湖北省武漢武昌區(qū))人,光緒二十九年癸卯科(1903)進士。他的詩詞與書法都十分出色,是個學識淵博的人。他愛惜吳清源的才華,是其漢文老師,并認他為義子。1928年,日本圍棋大師瀨越憲作邀吳清源赴日,就是由楊祗庵先生與日本駐華公使芳澤交涉、辦理的。
詩中,楊老希望吳清源注意養(yǎng)生、守身自好,還要堅定志向、讀書學習,不要辜負天賦;愿吳能像大鵬一樣,展翅高飛。詩意慈愛殷殷,親情切切,充滿了中國哲學、文化的淵深、闊達。這組飽含道家哲理的養(yǎng)生詩,吳清源一輩子銘記在心中,背誦清晰,一字不差,從中可見這首詩對他的影響之深。
過最平凡的日子
吳清源一生都保持平和恬淡的心境。
除了讀書之外,圍棋就是吳清源平生唯一的事業(yè)與愛好。吳清源一生勤奮,日日擺棋,無休無止地攻研圍棋之中的奧妙,幾乎達到了“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忘我境地。他妻子中原和子生前說,給他吃一年面條,他不會問為什么老吃面條;一件衣服,你一個月不給他換,他也不問“你為什么不給我換衣服”。他腦袋里就只有圍棋。
吳清源素來煙酒不沾,既不打麻將,也不玩高爾夫球,更不去追紅逐綠,賽車賭馬,游戲人間。盡管早已名滿天下,但直到逝世,他既沒有積蓄起萬貫家財,也沒有自己的房產(chǎn)轎車,而是平靜地和夫人和子寄居在東京鬧市區(qū)的一座普通公寓里。
其實,他先后多次出戰(zhàn)事關榮辱的番棋大戰(zhàn),絕少敗績,為主辦比賽的《讀賣新聞》報社賺了不少錢,自己也所獲頗豐。然而他不理財,不追求物質生活,百年來一直過著清淡日子。吳家擺設簡樸,家具大概都用了40多年了;他下棋累了就躺在舊沙發(fā)上休息;生病了就住十幾個人的大病房;穿衣服也不講究,領子都破了,被日本人稱為“神”的這么一個人,平凡到你都覺得意外。
吳清源先生一生好靜,不喜世俗交往,令常人難以接近。曾經(jīng)有與其關系密切的記者朋友死纏硬磨地迫問過他:一生中除棋之外究竟還喜歡些什么?先生考慮再三終于吐露真言:愛山,愛馬,更愛信仰。很顯然,在先生喜愛的這三者之中,人世間的煙火氣息微乎其微。
同吳清源先生交談,你會感到他在信仰中養(yǎng)成的清廉潔身的人品,從而更深刻地體會到他的人生哲理。談到圍棋的輸贏,他把話題引到他的哲學思維中去了。他認為,任何事物都有正和反兩個方面,它們是相助而又是相殺的。輸棋利用好了也能夠成為勝利的前兆,輸了棋就要立刻去恢復元氣,養(yǎng)浩然之氣。
保持一顆平常心
“平常心就是本來心:‘人之初,性本善’”,吳清源是這樣解釋平常心的。據(jù)說,當年吳清源之徒林海峰初到日本時,完全不能發(fā)揮自己的水平,連遭敗績而請師父指點,吳清源只說了“平常心”三個字。吳先生認為,爭強好勝、臨陣膽怯這都不是人們平常的心態(tài),只有消除一切雜念才是一顆平常心。
20世紀30年代,吳清源在下棋前,總要通讀一遍《道德經(jīng)》。日本棋壇的另一位頂尖高手坂田榮男曾坦率地說:我不認為吳先生的棋藝有多么高??墒?,他總是敗在吳清源手下,卻弄不明白為什么。其實,正是道德經(jīng)的“無為、無我、無欲、居下、清虛、自然”的思想,使吳清源排除了貪勝之心帶來的干擾,心境澄明,發(fā)揮出了最好的水準。
夫妻恩愛有加
吳清源家庭和睦,夫妻恩愛,相敬如賓。
1942年2月7日,28歲的吳清源與20歲的中原和子結婚,2012年和子去世,兩人相濡以沫了70年,共同經(jīng)歷了恐嚇信、大轟炸等等。吳先生對妻子有一種依賴、眷戀,很特殊的一種情感。70年來,和子夫人與吳先生歷經(jīng)磨難而始終相伴相隨。在吳清源與日本棋手進行的長達近20年的擂爭十番棋中,在信仰璽宇教而又最終脫離的精神掙扎中,在1960年不幸遭遇車禍而承受離開棋壇的痛苦時,和子夫人一直是吳先生有力的支撐。甚至當吳清源因車禍后遺癥而無法下棋時,都會下意識地反復對和子夫人說:“你去替我下明天的那一局!”吳先生對和子夫人的依賴之情可見一斑。
夫人中原和子一生都跟著吳先生,把他當寶貝來照顧。吳清源的身體自小就不好,妻子對他的身體便格外照顧。據(jù)說,吳清源與作家川端康成都十分瘦弱,為此川端曾和他打賭,誰的體重先超過45公斤,就要請客“好好慶祝一番”,結果吳清源婚后在夫人的精心調養(yǎng)下,竟然體重上升,為此川端還聞訊向吳先生“討債”。和子說,吳先生其他事可操心的不多,只要身體好,每天能隨心所欲地下圍棋,所看的書都能理解,便是他最大的樂趣。
清源的風雨圍棋人生也讓妻子擔心不已。1939~1956年,在“十番棋”對壘期間,吳清源需離家5天在封閉的環(huán)境里下棋,中原和子很擔心。但擔心也沒用,于是她便使用“移情法”,即想方設法收拾屋子不讓自己閑下來,把走廊、門柱都擦得十分干凈。1984年,吳清源在70歲退出棋壇后,和子心中終于輕松下來。
習慣開窗通風
多年來,吳清源養(yǎng)成了夜晚開窗通風的習慣。吳清源小時候曾經(jīng)得過肺結核。在那個時代,肺結核的死亡率非常高,他的父親吳毅就是32歲死于此病的。吳清源能抗過病魔,他后來回憶說,可能得益于一個小舉措——開窗通風。他后來就堅持每天開窗通風,習慣了寒冷,也就不容易生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