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力
那個所謂“忍得住的孩子有更多糖吃”的試驗一度在網(wǎng)絡上被大量轉發(fā),很多父母因此得出結論:要想將來更成功,現(xiàn)在就要訓練孩子控制欲望。由此延伸出許多討論:小嬰兒哭泣的時候要不要馬上抱?孩子要一個玩具要不要馬上買?當孩子提出一個要求,如果你有能力滿足,那么要不要馬上滿足?
“不要馬上滿足孩子”、“要讓孩子學會等待”,這種觀點背后還有一個時髦的心理學理論依據(jù)——延遲滿足。
然而,我們誤解了“延遲滿足理論”。
理論起源 :棉花糖實驗
延遲滿足的理論起源于1968年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孩子們被告知,他們可以馬上吃掉一塊棉花糖,但是假如能等待一會兒(15分鐘)再吃,那么就能得到第二塊棉花糖。結果,有些孩子馬上把糖吃掉了,有些等了一會兒也吃掉了,有些等待了足夠長的時間,得到了第二塊棉花糖。
這項實驗最初的目的,只是研究孩子在什么年齡會發(fā)展出某種自控能力。然而,在1988年的跟蹤調查卻獲得了意外的發(fā)現(xiàn):當年“能夠等待更長時間”的孩子,也就是說當年“自我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現(xiàn)更出色。1990年第二次跟蹤的結果提供了更客觀的依據(jù):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孩子,SAT(美國高考)的成績更優(yōu)秀。
于是人們興奮不已,似乎找到了成功教育孩子的法寶,以至于在解釋和傳播的過程中斷章取義,甚至添油加醋。
誤解一:對定義的誤解
實驗從一開始,就明確定義了“延遲滿足能力”的含義:為了獲得將來的更大利益,而自己主動延遲或放棄眼前較小的利益。也就是說——
哪個利益更大,是孩子自己做出的判斷;是否延遲滿足,也是孩子自己做出的決定。而在我們身邊大量發(fā)生的所謂延遲滿足,都是基于父母的判斷和父母的決定。
誤解二:對邏輯的誤解
實驗者的邏輯原本是:如果孩子在4、5歲時發(fā)展出一定的延遲滿足能力,那么他在長大以后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會更大。但是并沒有提到“如何讓孩子在4、5歲時發(fā)展出延遲滿足能力”的問題,更沒有建議“為了這個能力,父母要從小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的訓練”。
被忽略的幾個事實:
一些后續(xù)的研究結果,被倡導所謂“延遲滿足訓練”的人“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延伸研究1——年齡的影響:5歲是分界。
5歲似乎是一條重要的分界線:4歲以下的孩子大多不具備延遲滿足的能力,而5歲以上的孩子就明顯出現(xiàn)了早期萌芽。
延伸研究2——誰是控制者:主動延遲和被動延遲差異很大。
當孩子覺得“自己在掌控著延遲的過程”(即他可以隨時停止延遲),那么他主動延遲的時間會更長;相反,如果孩子發(fā)現(xiàn)“外人在控制延遲”(即自己是被動的),那么他的延遲時間會大幅縮短。
延伸研究3——“大人是否可信”非常重要。
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當實驗由“可信的大人”主導時,孩子延遲滿足的平均時間較長。
在孩子早年的模糊認識中,對他人的態(tài)度要么趨于“信任”,要么趨于“不信任”,那么我們希望他抱有怎樣的世界觀?什么樣的生活經(jīng)歷,可以幫孩子形成“信任”?顯然,刻意的訓練只會破壞孩子對世界的信任。
延伸研究4——眼前棉花糖有多稀缺,不同孩子有不同判斷。
我們都會有一個常識性判斷:對于一名具體的孩子,眼前的這塊棉花糖越是珍貴(因為以前很難得到),那么他延遲滿足的時間就會越短。2011年,貝格雷和莎茨基小組對于另一課題的研究,側面證明了這一點。
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屢見不鮮:父母在場時,孩子顯得格外“有自制力”,而一旦父母不在,孩子就會大把大把地往嘴里塞巧克力,并懇求旁人“不要告訴我媽媽”。
那么,我們是否應該“隨時滿足孩子在物質上的需要”?當然不是!這里討論的重點是:從小對孩子刻意進行延遲訓練,不僅誤解了理論,而且會誤傷孩子。
為什么這個誤解會廣受歡迎?可能是因為,它悄悄滿足了父母內心的控制欲。
怎樣正確理解“延遲滿足”?
在棉花糖實驗中,有的孩子的自控力比別的孩子強,這背后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解讀:
最可能的原因是他在之前的生活里他有足夠自主的機會,父母能夠充分接受并回應他的情感。
糖果幾乎對所有的孩子都有誘惑力,但是對哪種孩子更有誘惑力呢?是一直想吃糖果卻不能吃到的,還是想吃的時候就可以吃到的?更可能的答案是:那些一直想吃卻吃不到的孩子因為太想吃了,所以等不到另一顆糖果的到來,就急不可耐地把第一顆吃掉了;而那些想吃就可以吃到的孩子因為得到了足夠的滿足,所以此時糖果對他的誘惑力沒有那么高,這使他可以控制自己的沖動,等到第二顆糖果的到來。
在3歲以前的孩子的生活中,不僅糖果的問題如此,很多問題都如此,如果他有足夠自主的機會,而且他的情感能得到充分的回應,他的自控能力就會越強。
是否可以說父母對孩子的情感滿足對孩子的自控能力發(fā)展至關重要?
解讀:
的確如此,父母對寶寶情感的及時回應和滿足才是自控能力發(fā)展的關鍵。
自控能力說到底是自己控制自己的欲望、情緒的能力。而孩子很小的時候還不具備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這個過程中父母及時的回應和陪伴能幫助他學會自控。
父母對孩子情感的及時回應,讓孩子覺得自己有情緒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試想,當你難過的時候,你男朋友的哪種回應最令你感到安心?是轉移你的注意力?是雖然也陪著你,但他也一臉忐忑不安。還是陪著你,但是他很鎮(zhèn)定,不覺得這不是天塌下來的事兒。顯然,第三種態(tài)度會令你感到更安全。
孩子需要的陪伴也是這一種,你的這種態(tài)度會讓孩子覺得無論是他的憤怒、嫉妒還是害怕都是能被人接受的。這樣他也能接受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去否定它,而能夠接受和承認自己的情緒,就為控制自己的情緒做了重要的鋪墊。
父母的陪伴能幫助孩子平靜下來,并逐漸學會自控。
一些動物實驗表明:很多動物都有及時回應孩子情感需求的天性。老鼠會頻頻地舔舐剛剛出生不久的小鼠,而猴子會對小猴的需求有求必應:要抱就抱,要撓就撓,要玩就玩。這些情感上的安撫使得這些動物寶寶們的情感得到及時的滿足,情緒也比較平穩(wěn),成年以后的他們在鼠群或者猴群里才有更好的社會性。
來到這個未知的世界,孩子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一些挫折,當孩子受挫的時候,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在他身邊陪伴。孩子怕的不是挫折,而是在這個過程中的孤獨。
較小的孩子還不具備使自己的情緒平復下來的能力,父母在身邊的陪伴能幫助他平復自己的情緒。這種平復情緒的過程就是孩子練習自己控制自己情緒的過程。隨著孩子的不斷長大,他會逐漸明白:這的確讓我很難過,但是沒關系,過一會就會好的。
不能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訓練是否意味著要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
解讀:
沒有人的需求能夠得到100%的滿足,孩子也一樣。
首先,從出生那天,父母家人的不同規(guī)則和相互適應就注定了不是孩子的所有需求都能得到滿足。此外,長大了他也要面對各種各樣的社會規(guī)則。
孩子的成長有很多階段,在3歲以前,建議給孩子充分的滿足和情感上的回應,這是孩子學習認識情緒和平復自己情緒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給孩子打好足夠的根基,在孩子五六歲的時候適當限制孩子的一些不當行為就不會那么困難。因為你知道你們之間的根基很深,偶爾限制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如果你覺得孩子的行為已經(jīng)影響到他人或者有可能傷害到他自己,完全可以讓他停下來。這時候孩子哭鬧也很正常,你只需要在旁邊陪伴他就可以了。不必為此心存愧疚。
要避免的是,打著自由的旗號,對孩子的所有行為都放任自流,比如孩子搶了別人的玩具,也不加以限制。這種放任恰恰讓孩子喪失了童年最需要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