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雪峰
誰在當村干部?這是一個問題。最近幾年到農村調研,發(fā)現在征地拆遷中,往往存在兩個看起來矛盾的現象,即由村民通過投票選舉出來的“狠人”當村干部。
其實,這并沒有那么矛盾。征地拆遷帶來大量的外生利益,以及如何分配這些利益的糾葛。有了利益,就有人想要獲取這些利益,因此就會有人來爭當這個掌握利益分配權的村干部,也就有了激烈的村委會競選甚至有了賄選。同時,雖然征遷可以為村民帶來大量的外生利益,但征遷過程中如何分配利益卻是很難的事情,順利地將征遷補償分配到人是一件高難度的事情,一般人很難做得好及做得了。
“狠人”不怕得罪釘子戶,敢于協(xié)助地方政府沖在征遷第一線。同時,這些“狠人”也有能力借征遷之機來獲利,比如通過承攬征地拆遷后項目落地的土建工程,這幾乎成為征地拆遷地區(qū)村干部普遍的獲利機會。也只有村干部才有能力承攬這些土建工程獲利。這些人就自然是征地拆遷村莊最佳的村干部人選。
征地拆遷往往也意味著村莊的發(fā)展機遇。尤其是沿海發(fā)達地區(qū),征地拆遷可能會返還一部分土地給村莊開發(fā),用于集體經濟發(fā)展,所謂“留地安置”,這個留地比例可以達到10%,即征收1000畝土地,返還100畝土地給村集體,村集體可以在這塊返還用地上搞開發(fā)。
要開發(fā)好返還留用土地,需要有三個基本前提:第一,有商業(yè)頭腦,有經營能力;第二,與各級政府各個部門有良好關系;第三,正直可靠,具有公心。這樣的人才可以從地方政府獲得支持,才可以找到建設投資人或籌集到建設資金,從而讓這塊地變成能下金蛋的雞。由此,村民當然呼喚能人村干部了。
還有很多沿海發(fā)達地區(qū),或者不需要征遷,或者征遷已經完成,這些發(fā)達地區(qū)的村莊中,經濟發(fā)展帶來經濟分化和社會分層,村莊中已經形成一個因為辦廠經商致富的富人群體,這些富人群體與政府部門、與生產伙伴有著密集的聯系。他們當村干部,就可能利用村干部身份來實現更大的個人利益。紹興市柯橋區(qū)一個村支書說,我每年工資8.8萬元,但我這張臉至少值88萬元。正是憑借村支書的身份,這個村支書在生意場上也如魚得水。
沿海發(fā)達地區(qū)普遍存在的情況是,村干部報酬不夠應酬,因此,一般村民即使想當村干部,也不太當得起。因此,在經濟發(fā)達的沿海地區(qū),村干部基本上都是富人來當,富人治村不可逆。
以上征地拆遷地區(qū)和經濟發(fā)達地區(qū)都是利益密集型地區(qū)。差異是,征地拆遷帶來的利益密集是外生型的,工業(yè)發(fā)展帶來的利益密集是內生型的。
相對來講,在當前占全國農村絕大多數的中西部農業(yè)型村莊,既沒有外生利益可供分配,也沒有機會搞建設,還缺少從村莊中產生、在村莊中活動的辦廠經商的富人群體,因此,無論是狠人、富人還是能人,都不太可能呆在村莊中。留在村中當村干部者就是一些正好在農村經營副業(yè),或者已經沒有外出務工經商機會的村民,這些村民可以算作好人。中西部農業(yè)型農村,好人村干部是最為普遍的情況,這些好人村干部不會也不需要也不可能積極經營村莊,他們借用自上而下轉移到村的國家資源來維系農村基本的生產生活秩序方面,作用很大。
顯然,誰當村干部、誰來治村,與這個村莊本身的狀況有密切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