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天虹
【原文】
把酒問月
(唐)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fā)。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fù)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譯文】
從什么時候開始,青天有了明月?我今天停下酒杯問一問。人想攀登明月難啊難,月亮卻老跟著人走。
月亮如飛天明鏡,每天都照耀著紅色宮殿,云霧散盡,月亮皎潔的青輝流滿天空與大地。只看到每晚月亮從海中升起,怎知她每天拂曉時從云間山后消失。
春去秋來,月亮上的白兔總在那里搗藥,月宮里的嫦娥與誰作鄰居?現(xiàn)在的人有誰見過古時的月?但是今天的月亮卻照耀過古人。
古人和現(xiàn)在的人都像流水一樣,一波接一波地逝去,古人看到的月亮和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月亮卻是沒有改變的。只希望每天喝酒唱歌的時候,月亮的青輝總映照在金酒杯里。
【經(jīng)典背后】
展開浩如煙海的詩卷,詠月詩詞俯拾皆是,月亮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類思想情感的載體,她的意蘊十分豐富。在很多詠月詩歌中,詩人將月融于內(nèi)心的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與內(nèi)心的思想情感互為輝映,創(chuàng)造了許多優(yōu)美的審美意境,并將詩的文學(xué)品位、思想內(nèi)涵與藝術(shù)造詣提升到一個極高的水平。
一、以月渲染清幽氣氛,烘托悠閑自在、曠達的情懷
在恬淡閑適、樂觀曠達的人的眼里,月亮這一意象成了清幽的雅致、悠閑自在的代名詞。
在不少古詩詞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來渲染清幽的氣氛,烘托悠閑自在、超脫曠達的情懷。
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p>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發(fā)思鄉(xiāng)懷人之感
在遠離家鄉(xiāng)、遠離親人者的眼里,月亮這一意象或是寄托戀人間的苦苦相思,或是蘊涵對故鄉(xiāng)和親人朋友的無限思念。在眾多的詠月古詩詞中,這一類是最多的。
李白《靜夜思》中的鄉(xiāng)情,就是這樣生發(fā)出來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碑斣娙恕芭e頭望明月”時,一縷鄉(xiāng)思便從心頭油然升起了。
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氣氛,烘托孤苦的情懷
在失意者的筆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發(fā)了許多失意文人的空靈情懷,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傷和流離之苦。
如李白的《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p>
四、以月蘊涵時空的永恒
那高懸于天際的月亮,也常常引發(fā)詩人們的哲理思考:明月亙古如斯,跨越時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暫和渺小。在他們的詩歌中,月亮這一意象成了亙古不變的象征和世事變遷的永恒見證。
典型的詩篇就如這首《把酒問月》:“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明月亙古如斯,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暫。這幾句詩句將時間對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時間面前的無奈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讀來意味深長,蕩氣回腸。
(易 茗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