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峰 杜磊
【摘要】本文主要從新聞選題、新聞性質取向、新聞語言三方面對《黃河晨報》(2014年2月15日—2014年3月15日)的新聞稿件進行了分析,并指出其新聞報道存在的時效性不強、會議新聞程式化和直接引語太少等三個問題,進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黃河晨報新聞報道新聞選題新聞語言
《黃河晨報》是運城日報社主管和主辦的一份綜合性報紙,創(chuàng)辦于2006年3月,以“追求有力度的新聞”為定位,面向廣大的運城市民,為人們提供時事政治、社會生活、經濟、文化、體育、時尚、健康等方面的新聞與資訊。
本文采用抽樣的方式選取《黃河晨報》2014年2月15日至2014年3月15日為期一個月的樣本作為調查對象。在調查過程中,主要從新聞選題、新聞性質取向、新聞寫作語言三方面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獲取有關信息,進而分析研究出《黃河晨報》新聞報道的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
一、《黃河晨報》新聞報道現(xiàn)狀
1、新聞選題
新聞報道的內容可以分為時事與政治類、經濟與科技類、人物與事件類、教衛(wèi)與文體類和社會與生活類等五方面①?!饵S河晨報》第2183期至第2207期(2014年2月15日—2014年3月15日)的新聞共有1695條。
教衛(wèi)與文體類的新聞是數(shù)量最多的一類,比例高達32.5%,它具體包括了教育新聞、衛(wèi)生新聞、文藝新聞和體育新聞四大塊;其次是人物與事件類新聞,這類新聞在調查中數(shù)量還是相對較多的,比例為29.0%;接著是社會與生活類新聞,它主要對社會生活、社會問題、社會變化以及風土人情等方面加以報道,在期刊中的比例是20.2%;最后是經濟與科技類和時事與政治類新聞,這兩類新聞在所調查的期刊中數(shù)量相對較少,時事與政治類的新聞主要報道國民經濟、生產建議、科學技術研究和群眾日常經濟生活等內容,而時事與政治類的新聞主要側重報道運城市黨政機關領導層的重要公務活動和各種政治性、專業(yè)性的會議,它們所占比例分別為9.1%和9.0%。
《黃河晨報》新聞報道的內容與其定位是一致的?!饵S河晨報》是都市報性質的報紙,在都市發(fā)行面向城鄉(xiāng),報道政治、經濟、文化和市民業(yè)余生活,要區(qū)別于地方黨報主要報道時事政治類的新聞。作為日報下屬的晨報晚報等類似《黃河晨報》的都市報,這些報紙既堅定的堅持黨性原則又盡可能的多方面滿足讀者需求②,所以以“追求有力度的新聞”為定位的《黃河晨報》在市民日常社會生活方面的軟新聞報道占20.2%,“有力度”的硬新聞自然要占大部分70.8%。
具體到新聞報道的議題方面,《黃河晨報》在2014年2月15日—2014年3月15日的期刊報道議題選擇連貫而鮮明。
其中,“戲曲惠民”所占的比率最多,體現(xiàn)了《黃河晨報》在新聞議題的報道上主要側重的是“戲曲惠民”這個議題,旨在通過戲曲表演,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給百姓送去歡樂;接著比率較大的議題是“創(chuàng)建國家衛(wèi)生城市”,這反映出《黃河晨報》時刻關注運城地區(qū)的城市衛(wèi)生建設,并通過報刊號召全市人民積極配合、共同參與,力求推動運城經濟社會的全面發(fā)展;然后是索契冬奧會、霧霾、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閆勝利——扶起來的正能量??v觀這些議題,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基本涵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說明了《黃河晨報》對于新聞熱點、社會熱門議題的把握還是比較全面、及時的。
2、新聞性質取向
新聞按照性質取向分為正面新聞、中性新聞和負面新聞三類。正面新聞主要側重報道先鋒模范人物的事跡、政府和人民積極踐行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歌頌社會新生活等方面,以肯定歌頌為主;而負面新聞主要涉及的內容有公務人員違紀和貪污腐敗、民事糾紛、經濟犯罪、暴力沖突事件等,持否定批評態(tài)度。
根據(jù)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正面新聞和中性新聞共有1512條;負面新聞共有183條。正面新聞遠高于負面新聞所占比例,正面新聞所占比例達到了89%,而負面新聞僅占很小一部分,比例約11%,反映了《黃河晨報》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的政治取向。
具體對新聞內容五個類別在新聞性質取向上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結果如表1:
通過表1可以發(fā)現(xiàn)正面和中性新聞在教衛(wèi)與文體類新聞中所占比重最大,約占33.3%,其次是人物與事件類新聞和社會與生活類新聞,時事與政治類新聞和經濟與科技類新聞比例相差不大;而人物與事件類新聞中負面新聞所占比例居于首位,比例達到了41.0%,接著是教衛(wèi)與文體類新聞,其余三類的負面新聞所占比例都比較小,這說明了《黃河晨報》側重于關注民生百態(tài),從新聞的另一方面來分析事件,給人們一定的生活啟示。
《黃河晨報》是以報道正面和中性新聞為主,負面新聞為輔,這樣的分配比例是合理的。作為堅持黨性原則的都市報既要及時將各種新聞信息準確無誤傳播給受眾,又要對受眾和社會承擔一定的責任和義務,所以在新聞報道理念上要增強社會責任感,注重正、負新聞所帶來的不同傳播效果,注意理性地分析事實和合理地評價事實,積極傳播社會正能量,提高受眾的文化品位③;而負面新聞的報道因其固有的負面性質易帶來負面影響而需適量。
3、新聞語言
“文學創(chuàng)作的技巧,首先在于研究語言”(高爾基語),新聞寫作也是同理④。新聞語言不同于文學、評論等語言,更和政治、法律、經濟等專業(yè)的語言不一樣,它是擁有鮮明個性的一種語言。新聞語言要準確、簡潔又要體現(xiàn)報道的內容,與時俱進,新聞語言的這些特征在《黃河晨報》的期刊中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
通過對2014年2月15日—2014年3月15日的《黃河晨報》新聞進行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黃河晨報》對新聞語言的把握和使用恰到好處,同時還運用了近期出現(xiàn)的新詞匯,如“土豪”、“霧霾”、“點贊”等等,對新詞匯的統(tǒng)計結果如表2所示。
“霧霾”、“男神”、“女神”、“點贊”這四個詞在《黃河晨報》的新聞中出現(xiàn)頻率是最高的,其次是“扶不扶”、“土豪”、“單獨兩孩”、“微信”、“新消法”,出現(xiàn)相對較少的是“棱鏡門”和“江南style”。這些新詞匯在報紙中的使用,一方面體現(xiàn)了《黃河晨報》順應時代潮流、與時俱進的特點,并且是對社會新聞、生活熱點等的高度關注與呼應;另一方面也是迎合受眾需要,通過新詞匯來吸引受眾注意力。在新聞報道中,我們對這些新詞不應抱排斥態(tài)度,要擁有及時采納的胸懷,可以適當加以使用,但在運用時也要慎重,要講究規(guī)范,既要標新立異,又要準確得體。
二、存在問題與相應對策
通過對《黃河晨報》2014年2月15日—2014年3月15日的期刊進行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黃河晨報》的新聞報道在總體上還是比較規(guī)范、合理的,但仍存在著一些問題:
1、時效性不強
在新聞的時效性方面,我們對《黃河晨報》的新聞報道進行統(tǒng)計,結果如表3。
新聞是時效性很強的文體,但《黃河晨報》在新聞的時效性方面確實做得不夠,統(tǒng)計顯示,昨天新聞占12.0%,前天新聞占25.5%。明顯沒有時效性的、一個月以前發(fā)生的新聞竟然占比39.8%,新聞報道嚴重滯后,使得新聞時效性明顯太弱。
為此,《黃河晨報》需要大力加強自己的新聞記者隊伍建設,多渠道開辟新聞線索,在堅持新聞熱線的同時,向社會找新聞,聯(lián)絡政府信息部門,豐富新聞資源;從網絡上找新聞,建立QQ群、微博群、微信群等,在確保新聞真實性的前提下,能以最快的速度將新聞稿發(fā)出去,讓讀者知曉。
2、會議新聞程式化
會議新聞程式化這個問題在晨報中也很突出。會議新聞程式化,簡而言之就是會議新聞模板化。多數(shù)時候為“某月某日,某某在某地主持召開了某某會議,某某領導講話,某某、某某…出席會議。會議首先…其次…接下來…最后…”。這樣模板化的會議新聞報道在《黃河晨報》中很多,這些報道會讓讀者感覺到會議新聞枯燥、空洞,缺乏繼續(xù)閱讀的興趣。
在會議新聞的寫作中,應該堅持一事一報、一人一報的原則,最好使用倒金字塔結構,在開頭部分把最重要的事實羅列出來,立刻進入主題,讓讀者一目了然地知道所報道事實;與此同時,及時更新老套的新聞觀念和寫作習慣,主動學習新的新聞理念。在語言的運用上,多使用讀者喜愛的語言,以簡單明了的語言告知讀者最新鮮的事物,少用難懂的行話和概念化語言,不使用套話和官話,爭取把會議新聞寫活、寫透。
3、直接引語太少
在《黃河晨報》的新聞寫作中,對于新聞當事人的講話很少使用直接引語,反而是間接概括使用比較多。文章中使用過多的間接引語,沒有具體的消息來源,很可能意味著記者在發(fā)表個人觀點,這容易導致讀者對報道客觀性的質疑,而如果新聞中使用了直接引語,讀者就如同在聆聽新聞人物的說話,使新聞報道更加具有現(xiàn)場感,也更具有真實性,同時也是保護新聞工作者的一種方法。
故而在新聞報道的寫作中,應該加強使用直接引語的意識,減少間接引語,學會使用引號——引號有吸引人眼球的功能。在報道中盡量把最精彩的內容放在引號中,這樣會使新聞報道更具有真實性和可靠性,也更加具有說服力。
結語
時代在更新,社會在發(fā)展。在當今這個信息時代,新聞無處不在,人們可以通過讀報紙來了解國內外新近發(fā)生的各種大事,這樣報紙中的新聞寫作就顯得尤為重要?!饵S河晨報》堅持新聞的黨性原則,“追求有力度的新聞”,在新聞報道方面中規(guī)中矩,比較規(guī)范,但也存在著一些諸如時效性不強、會議新聞模式化、直接引語太少的問題,需要不斷的改進和完善?!?/p>
參考文獻
①劉海貴:《中國新聞采訪寫作學》[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②③文有仁,《堅持黨性原則滿足讀者需求》[J].《新聞界》,1998(2)
④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梁玉峰,運城學院中文系;杜磊,運城日報社副刊部)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