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軍
初中化學新課標明確了義務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著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養(yǎng)。要達到這一目的:就要抓好對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的培養(yǎng),以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不僅為他們今后學習化學這門學科打下堅實基礎,而且是其他科學知識學習和今后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也正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初中生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備初步的思考和鉆研能力,但自學能力較差,往往缺乏科學的學習方法。初中化學是學生學習的新學科、新起點,課程剛開始時趣味的化學實驗、悠久的化學史,日常生活中生動的化學事實所展現的新世界,能引起他們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種情況下,學生憑著一時的興趣接受化學這門學科。隨著學習內容的深入,課程難度的增大,有的學生越學越覺困難,甚至到學完初中化學了,仍會有學生說出“我怎樣才能學好化學”、“我似乎沒有摸到一點學化學的門路”等類似的話。因此,我們在化學教學中,除了要“傳道授業(yè)”外,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科學的學法”,讓他們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受益終身。下面我就如何培養(yǎng)學生學習化學的方法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做好各種實驗,指導學生觀察、記錄、分析實驗現象并獲得正確結論,培養(yǎng)學生思維方法和能力
初中生對化學實驗往往只是看熱鬧,覺得好玩而已,他們不會觀察實驗,不會利用實驗操作過程和實驗現象通過分析獲得知識。所以在教學中,我們應注重教會學生將實驗作為研究物質性質的方法。如:在教學《二氧化碳的性質》時,我就采取邊演示邊指導學生觀察實驗操作過程及現象的方式,從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顏色、氣味、狀態(tài)等,再到化學性質——二氧化碳同水的反應。此時,著重要求學生注意觀察,基本思維步驟是:實驗操作—觀察現象—分析現象獲得結論;在教學《一氧化碳的性質》時,先引導學生回顧已有知識,如物理性質包括哪些方面等,然后每做一個實驗就幫助學生得出一個結論;并與二氧化碳和氧氣的性質進行對比。在教學中,通過這樣有的矢的引導,學生可掌握用實驗研究物質性質的方法,而非死記硬背,為以后學習化學打下堅實基礎。
二、讓學生自學,不憤不啟
讓學生先自學其實就是課前先預習。這樣對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起著積極作用,同時是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途徑。但初中學生往往自學能力較差,認為自己看一遍書就是預習了,常常不能抓住重點,也不能發(fā)現問題。因此,上課時仍然是“漫無目的”的,聽課時不能有的放矢。
要使預習有效果,根據初中生的特點,在上新課時給學生列出本節(jié)課的預習提綱和要求,讓學生花10分鐘左右,有目的地預習,這樣可以大大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例如:在《氧氣的性質》的教學中,我給學生提出如下預習提綱:1.物理性質包含哪些方面?氧氣的主要物理性質有哪些?舉例說明。2.氧氣可以同哪些物質反應?3.你想怎樣表示這些物質同氧氣反應?4.這些物質同氧氣反應時,從反應物和生成物的物質類別數量上看,有什么規(guī)律?5.這些物質同氧氣反應時,現象有何相同和不同?在預習中,學生能自我解決一部分問題,即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了肯定,對未能解決的問題,有針對性地經老師的點撥解決,減少聽課的盲目性,提高學習效率,同時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既有重點,又與前面所學的知識有聯系,富于思考性。長期堅持,學生就能形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和預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要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離不開解題。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掌握正確、科學的解題方法。首先,審題是關鍵。審題時要注意把題干中的已知條件、隱含條件和題目的求解用簡潔直觀的化學語言表示出來,然后排除與題目所求無關的干擾信息。其次,解題時還要反復閱讀、理解、推敲題意,學會從條件到問題和從問題到條件的正、逆兩種分析方法,明確解題過程中的知識點、規(guī)律等,逐步提高分析問題的靈活性。第三,驗證解題結果,反思解題過程,向自己提出解題結果是否正確,能否驗證,如何驗證?同時可以多角度地思考本題的不同解法,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從而使學生逐步掌握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形成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記憶是化學學習成功的基礎和保證
學生的記憶能力是有差異的,應用科學的記憶方法和技巧可以事半功倍。因此,在教學中,要求學生采用對比、歸納、總結、諧音、編順口溜等方法,增強記憶的趣味性,消除死記硬背的枯燥性,以培養(yǎng)學生記憶能力。比較是初中生學習化學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質特點,使學生獲得準確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知識的記憶和靈活運用。在比較中,要特別注意找出相似物的差異及相異物的共性。例如:在學習《金剛石、石墨和C60》時,就采用列表比較三者的物理性質和用途,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對比歸納能力。學完《金屬材料》和《金屬的化學性質》后,要求學生自己列表比較金屬性質的相似性和差異性。通過比較,學生對金屬的性質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時培養(yǎng)了記憶能力。
為了鞏固記憶,使學生所學知識有系統性,在教學中還要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歸納、比較、總結能力。每一單元學完后,由學生自己獨立完成每單元的知識網絡圖,化學知識積累多了還要把相關的知識做成網絡圖,學生相互交流,相互總結,指出優(yōu)缺點。
總之,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老師的教,是為了不教,是為學生更好地學。所以我們必須在教學中不斷探索,正確處理教與學的辯證關系,循序漸進,“授人以漁”。逐步把學生引入化學知識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