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琴
一、德育泛化,用品德輸入教育取代口語交際
《小學生多看電視好不好?》口語交際教學片段。
師:今天口語交際課是圍繞“小學生多看電視好不好?”開展一次辯論,要求正反兩方不僅要說出自己的觀點,還要把理由說充分。為了便于交流,請大家先動筆寫一寫。
(生自由練寫)
師:先寫好的同學可以讀一讀,不好的地方改一改。
師:現(xiàn)在交流,誰先來?
生1:我認為小學生看電視好。就拿這次“5·12”大地震來說吧,好多同學都在電視上知道了大約在什么時候會發(fā)生地震。如果不看電視,怎么會知道這些呢?
生2:我也認為看電視好,是電視讓我們開闊了視野。
生3:我認為看電視不好!因為看電視讓近視的人越來越多了。另外,如果長期看電視,同學們做作業(yè)時就會一直想著電視上的畫面,思想不集中,成績下降。
生4:現(xiàn)在的電視節(jié)目中,有不少內(nèi)容不適合小學生看。
(生輪流回答)
師:現(xiàn)在請大家評價一下誰說得好,誰的理由最充分。
【反思】
辯論,也稱論辯,是指持不同立場和觀點的雙方就某一論題展開針鋒相對的論爭。作為一種特殊的言語交流形式,它以駁倒對方的觀點、樹立自己的觀點為目的。在口語交際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辯論訓練,可以全面提高其聽說和應對能力。然而上述口語教學指導設計,與其說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不如說是著重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或者說充其量是聽話說話(寫話)訓練,而不是口語交際。究其原因,在于教師對口語交際內(nèi)涵的理解出現(xiàn)偏頗,使辯論中的交際含量缺失。由于受狹隘的聽說教學思維定式影響,把安排寫好再讀,異化成借口語交際話題進行品德輸入教育。
【對策】
口語交際,發(fā)展學生語言是硬道理。上述話題,作為教師,可以將常見的電視辯論大賽形式移人課堂,通過辯論,促使學生敢于說,善于說,有效增強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第一步,出示辯論話題,明確要求。
第二步,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交流。(1)按不同觀點把學生分組,可以改變桌椅擺放形式,兩組相對。(2)組織小小辯論會,認為“小學生應少看電視”的同學為正方,認為“小學生可以多看電視”的為反方。持中立態(tài)度的其他同學為觀眾。辯論主席(教師)宣讀辯論規(guī)則(根據(jù)本班學生實際情況制訂出容易操作的規(guī)則。允許雙方在辯論時提出兩次“暫?!保塘繉Σ?,場內(nèi)觀眾可舉手發(fā)言或向辯手提問,并和主席一起進行評價),正反雙方展開辯論。辯論主席進行小結(jié)。(3)評價。教師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評價,從三方面入手:一評語言,評語音是否準確,語言是否規(guī)范,用詞是否恰當;二評思路,評內(nèi)容是否清楚,是否有條理;三評思維,評思維是否敏捷,能否抓住對方的漏洞進一步維護自己的觀點。評出兩名最佳辯手。(正反方各一名)
第三步,教師總結(jié)。
第四步,課外延伸。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現(xiàn)象值得我們?nèi)ニ妓?,比如生活好了就可以鋪張浪費嗎?小學生應不應該進網(wǎng)吧?請找出你最關(guān)心的話題,提供給班干部,作為下次辯論的主題。
二、追求熱鬧,用你問我答取代語言訓練
一年級口語交際《借鉛筆》教學。
師:同學們,圖上畫了哪兩個小動物呀?
生:小猴和熊貓。
師:兩個動物之間發(fā)生了一件什么事?
生:小猴向熊貓借鉛筆。
師:小猴會說些什么?
生:熊貓請把鉛筆借給我用用好嗎?
師:熊貓又會說些什么?
就這樣,老師不斷拋出一個又一個問題,學生們就圖說圖,一個個神情淡漠,興味索然。
【反思】
上述教學過程中呈現(xiàn)的口語交際其實等于聽和說的簡單疊加。這種簡單化的口語交際訓練,只有“你來”,沒有“我往”,看似雙向交流,實質(zhì)信息單向流動。由于沒有建立在有效傾聽與互動的基礎上,學生的語言沒有內(nèi)在的聯(lián)系,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言語交互。沒有互動和合作,只有表面的熱鬧假象,這樣的口語交際教學將逐漸喪失它的本質(zhì)屬性。
【對策】
要發(fā)展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必須注重針對性的“訓練”。特級教師楊新福在設計《學會道歉》一課時給我們作了一個成功的示范,他巧用生活中的“意外”事件導入,接著引導學生進入生活的情境之中,借用“玲玲不小心打碎媽媽很有紀念意義的花瓶,她該怎么辦?”弄清道歉要求,然后進行道歉的模擬互動,讓學生學會向別人道歉。緊接著教師再次設境:一學生將球踢到人家的窗臺上,把花盆打碎了,怎么辦?當學生向阿姨道歉時,扮演阿姨的老師一次次設計障礙,采用一連串的責難刁難學生:“道歉就行啦?我們家那么好的花盆碎了!”“對不起就行了……”“那花盆碎了怎么辦?”……在這一個案例中,教師將自己扮演成了一個愛刁難計較的阿姨,不斷地用語言和表情來提示學生:道歉時要適當說明原因,反復向別人道歉,這樣才能讓對方最終接受你的道歉。不知不覺中學生學會了傾聽、表達和應對。
三、聯(lián)系生活,用真實生活取代交際情境
在《學會打電話》一課中,有位教師和學生分別進行模擬表演。
師:準備上課了(有意識地環(huán)視同學),哎,今天園園怎么沒來上課呢?(稍停片刻)誰來打個電話問一問吧!
師:(電話接通后假裝與對方通話)喂!您好,是園園家嗎?請問她今天怎么沒來上學呀?啊,生病了,那就讓她好好休息吧。再見。
師:你們想不想給園園打個電話,對她說點什么呢?
生:想。(同桌互練)
生1:喂!您好,是園園嗎?
生2:我是園園。
生1:聽說你生病了,好些了嗎?好好休息。
生2:謝謝!
生1:再見。
生2:再見。
【反思】
圍繞這一交際話題進行教學的關(guān)鍵點,在于打電話的普遍規(guī)則,在于如何進行電話交談,而不在于這次打電話都說了什么,是不是說清楚了。要讓學生掌握接聽電話的常識,養(yǎng)成良好的接聽習慣。比如:左手持聽筒,右手拿筆;電話鈴聲響過兩聲之后接聽電話;拿起電話先說“您好”,然后自報家門;確定來電者身份聽清楚來電目的;注意聲音和表情,帶著微笑,讓別人感受到你的愉悅;保持坐姿端正,使聲音自然、流暢、動聽;有時為避免忘記,還復誦來電要點;最后道謝。
另外,還可以教學生知曉打電話常識。比如:注意確認對方電話號碼、姓名,以免打錯電話;準備好所需要的資料;講話的內(nèi)容要有次序,簡潔明了;注意通話時間不宜過長,要使用禮貌用語,外界的雜音或私語不能傳人電話內(nèi)。特別是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打電話過程中的典型問題,并歸結(jié)出打電話的一般性策略。如給別人打電話,應該先介紹自己是誰,而不應該先問別人是誰;要使用禮貌用語;別人午睡時間或不方便的時間不應該打電話,給陌生人打電話怎么說,與人在電話里商量一件重要的事,怎么辦?……這樣造成的“陌生化”更能促進學生的反思,從而更好地改進日常的口語交際。
【對策】
有實踐意義的交際情境,不應該是對生活的簡單復制,如果只是簡單重復生活,不但達不到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目的,反而是對語文課程資源的巨大浪費。關(guān)于情境設置,我們可以嘗試兩條途徑。
一是日常情境陌生化。我們要跳出“交際情境=真實的日常生活”思維定式。應讓情境創(chuàng)設與日常生活拉開一定距離,使習以為常的生活“陌生化”。比如我們開展“采訪”的口語交際,課堂上的采訪是沒有任何障礙的,有人采訪,另一人馬上接受。而現(xiàn)實生活中,采訪要預約,有時會碰到重重阻力才約成,有時無法約到,并不像我們課堂交際課中呈現(xiàn)的那么水到渠成,易如反掌。
二是模擬表演戲劇化。在設計交際情境時,要考慮到這些交際氣場的相對復雜性,引進戲劇化的概念。比如“問路”教學,在師生即席表演中,教師就可以答非所問,故意制造事端來“為難”學生,從而使表演“戲劇化”,把學生預想不到的情況呈現(xiàn)出來,這樣就“逼”著學生思考如何應對。再比如“小煩惱熱線”教學,學生扮演“熱線”主持者,教師扮演“問題者”有意地答非所問,提出刁鉆問題,拒絕回答問題,喋喋不休地自顧自講述等等,這樣,學生才能夠進入某種特定的情境,從主持的模擬中學到怎么主持。如此,學生日常生活交際中所沒有意識到的問題就可以凸顯出來,教師也就可以針對“學情”進行指導了。
口語交際教學,還有打著突出主體的旗號,用優(yōu)生表演取代全體參與的現(xiàn)象;用先寫后說,書面語言代替口頭語言的現(xiàn)象。這些現(xiàn)象,其實與我們沒有深刻理解口語交際訓練的價值有關(guān)。而口語交際這種新的教學形式也缺乏相應的經(jīng)驗積累,不像閱讀課教學那樣有許多成功的先例可資借鑒和參考,所以口語交際訓練的思維定式引發(fā)的問題很多。正因如此,我們必須加強對口語交際正反兩方面的案例研究,這樣師生才能共同享受口語交際的絢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