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家民
在老一輩革命家中,陳賡是一位別具風(fēng)采的人物。他能跑上臺喝一口正在作報告的毛澤東杯子里的水,令莊嚴(yán)的會場頓時笑語哄堂;而他又滴酒不沾,弄得因被搭救而感激不已的蔣介石興味索然。他待人誠懇而又詼諧幽默,不時開點兒無傷大雅的玩笑;他嫉惡如仇而又不加掩飾,常常弄得對方啼笑皆非……陳賡之子陳知建曾對筆者說:“老爹的笑話能寫一本書!”
這里,有一連串關(guān)于陳賡“吃飯”的有趣故事……
被香港巡捕攆進廁所,西餐館跑堂的在送餐時破口大罵
陳賡在南昌起義中受了傷,左腿3處中彈,膝蓋處斷筋,脛骨、腓骨都被打折,不能行動。后來,他在副官盧冬生的救護下來到香港。他們剛坐到馬路邊,就被拿著警棍的巡捕攆走。他們只好繼續(xù)往前走,最后實在走不動了,陳賡指了指路中間的房子對盧冬生說:“你背我到里面去坐坐吧!”
盧冬生用衣角抹著滿臉汗水,無奈的回答:“那是廁所!”
陳賡說:“廁所也行。如今只有它對咱們開放?!?/p>
他們蹣跚地走進廁所,暫得半個時辰的喘息。汗水流盡,肚子也餓得咕咕直叫。陳賡抬起頭,看見不遠處有家掛著大招牌的西餐館,便自言自語道:“要是有頓西餐吃吃多好?!?/p>
盧冬生聽見,馬上站起來,掏出口袋里的錢數(shù)了數(shù),高興地說:“還夠,我去叫!”
不一會兒,一個戴著白帽子的跑堂托著一份西餐,吹著口哨,跟著盧冬生過來了。到了廁所門口,跑堂的東張西望然后問:“用餐的人呢?”
盧冬生認真地指指廁所門:“在里面?!迸芴玫囊詾楸挥夼康刈兡?,掩住鼻子破口大罵:“赤佬,尋開心!你這是要砸我們的生意呀?”
陳賡在里面聽得哈哈大笑,接著對外面喊道:“冬生你太老實,我一句話你就去了。你不想想,誰家的西餐肯送到廁所里來!”
盧冬生原來是陳賡家的放牛娃,后受陳賡的影響參加革命。在上海,陳賡和愛人王根英介紹他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箲?zhàn)時期,陳賡任第129師386旅旅長,盧冬生任第120師358旅旅長。可惜的是,盧冬生在37歲時就犧牲了。
狼吞虎咽雞蛋面,康生說他吃的是“殺頭飯”
1931年,陳賡因叛徒顧順章的出賣,被國民黨關(guān)進南京監(jiān)獄。在黨組織的營救下,他跑回上海江蘇省委。黨組織接著派人送來衣服,并給他理了發(fā)。廚師還給他做了一大碗熱騰騰的雞蛋面。這是出獄后吃的第1頓黨飯,陳賡大口大口地吃著,感到格外美味。他深信黨沒有忘記他,他也一直在等待組織上重新分配工作。
正在陳賡埋頭吃面的時候,省委組織部部長康生來了。他一見陳賡,大驚失聲:“你怎么在這兒?”
“我從南京逃出來的?!标愘s興奮地向他伸出了手。康生沒接,上下打量著陳賡剛理干凈的頭、剛換上的衣服和桌上那一大碗面。
陳賡繼續(xù)低頭吃面,心里卻在琢磨:莫非他還記著那場不愉快?
原來,陳賡上次來上海治腿傷,上海中央局怕他出事,就讓他暫住在靠法租界邊上的康生家里??瞪行┓赋睿驗槭墙M織的決定,又不好推辭,勉強讓陳賡住下來,但不許他出門,還說:“如今上海這地方環(huán)境十分惡劣,你熟人太多,別惹麻煩……”陳賡知道他膽小怕事,就閉門謝客。可康生還是害怕,坐立不安。過了幾天,康生找個借口搬走了。后來,陳賡無人照料,也只得搬走。
看著埋頭吃得正香的陳賡,康生的臉色十分陰沉,問道:“你知道叫你洗澡、剃頭、吃飯是什么意思嗎?”
“不知道?!?/p>
“脫黨3個月就要殺頭的規(guī)定你不知道?”
“知道??晌摇辈坏汝愘s解釋,康生便打斷他的話,“別吃這碗‘殺頭飯’了,趕緊走吧!”
陳賡又扒了兩口面,尋思著怎么接康生的話??瞪樕钒?,奪下陳賡的筷子催促他:“你的目標(biāo)太大,你再不走,整個省委都要受連累……”
“好,我走?!标愘s平靜而堅決地說。
這次算是康生“救”了陳賡。
后來延安整風(fēng)時,一天,陳賡正和彭德懷聊天,康生撩門簾進屋,聽到他們在談往事,便怪罪陳賡:“當(dāng)年你要是把蔣介石斃了,現(xiàn)在哪要打那么多仗!”陳賡說:“那他不就成了烈士,跟廖仲愷一樣了嗎?”令康生無言以對。
制作新菜“一鍋攪”,東方智慧令美國人折服
陳賡愛開玩笑,卻不失分寸。國共停戰(zhàn)談判期間,他掛著少將軍銜去北平開會,當(dāng)時在國民黨軍中的黃埔同學(xué)見他從頭到腳一身土布衣,便送給他1套呢子將軍服,他謝絕了,同時叮囑部下:“不要被那些星星杠杠看花了眼,也別見到好吃的就撐個死,要注意氣度?!?/p>
軍調(diào)部請客的時候,陳賡在席上碰到張治中。在黃埔軍校時,張治中任學(xué)兵團團長,陳賡是他手下的連長,但此時,兩人卻是敵對的立場。張治中看著陳賡那身土布衣服,說道:“談判如果成功,中國就和平統(tǒng)一了。你們軍隊的裝備將可以大為改善。校長一定會這樣做的?!?/p>
“不會吧?他還會給我們改善裝備?”陳賡對蔣介石十分了解,但在朋友面前,還是很注意講話的分寸。
“一定會的,校長講了話是算數(shù)的!”張治中信心滿滿的回答。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我們改編成國民革命軍,開始還給點軍餉和彈藥,后來不僅不給,還派軍隊打我們。你說和平統(tǒng)一后他會給我們改善裝備,老天保佑,但愿如此吧!不過,我不相信!”
正說著,幾個美軍軍官插進來,指著剛端上桌的面包、沙拉、牛排和黃油湯夸耀著:“陳將軍,我們美國人的飲食怎么樣?”
“是不錯。”陳賡聽出了弦外之音,他們無非是想聽幾句贊賞美國從中調(diào)停國共和談的功勞。陳賡把面包、沙拉、牛排統(tǒng)統(tǒng)倒進黃油湯鍋里,拿起勺子攪了攪,加重語氣說:“各位請吧,這不就是你們美國人的吃法嗎?”
幾個美軍軍官聳了聳肩膀,他們明白陳賡是在諷刺他們“一鍋攪”。
張治中哭笑不得地說道:“陳賡呀!你還是老脾氣、老樣子,哈哈……”
“是啊,江山易改,稟性難移嘛?!标愘s話中有話。在場的人看著那鍋打旋的雜貨湯,嘴上無話,心中卻暗暗佩服陳賡的智慧。
號房子起風(fēng)波,登門道歉,孫夫人反請客
這里說的又是吃飯的事,不過,氣氛卻不輕松。
上海剛剛解放,后勤人員忙著四處動員騰房子給部隊住。兩名軍官在上海莫里哀路發(fā)現(xiàn)一座大宅院,便敲門進去說明來意。房主人是位溫文爾雅的婦人,她用上海話和藹地說道:“我是搞兒童福利工作的。請不要要求我騰房?!眱擅姽倩貋韴蟾姹鴪F司令員、政委。司令員、政委決定親自去動員。他倆一進院,那位婦人出來接待,依然和氣地說:“我是宋慶齡……”
眼前這位就是聞名遐邇的宋慶齡,兩人一聽到這個名字,一下子慌了神,扭頭就跑。
回到市長辦公室,他們向陳毅說到今天的遭遇,陳毅也一下瞪圓了眼:“哎呀,我說你們兩位老哥,上海這么大,你們偏偏跑到孫夫人那里干啥?你們兩個也是老資格,怎么連孫夫人也不認識?就是把我陳毅的辦公室騰出來,也不能去動員……哎,道歉了沒有?”
“我們走得急,沒……”兩位悔得無地自容。
“這可如何是好?”陳毅在屋里踱著步子,忽然轉(zhuǎn)憂為喜:“正好陳賡在上海,他和孫夫人關(guān)系非同一般,讓他去解釋一下?!?/p>
陳賡被請到市委,聽陳毅一說,也不禁皺起眉頭:“孫夫人對我很關(guān)心不假,可如果我去見她,她一定會問我?guī)Ф嗌俦?,我怎么說?我來上海好幾天了,沒敢去見她,怕的就是這個?!?/p>
“你就說帶20多萬兵嘛!”陳毅說。
“那不是吹牛皮了嗎?”陳賡有點擔(dān)心。
“你那些大大小小的部隊加在一起,也有十七八萬,不算吹牛皮嘛?!?/p>
“好,我去試試。”陳賡答應(yīng)下來。早在大革命時期,陳賡在黃埔軍校學(xué)習(xí)時,現(xiàn)場聆聽過孫中山的演講。孫中山出于對革命青年的關(guān)心和愛護,曾資助陳賡從事革命活動。那時,陳賡便認識了宋慶齡。后來,宋慶齡對入獄的陳賡進行了積極營救……從那次在獄中見到宋慶齡,至今已16年了。
見到宋慶齡,陳賡尊敬地喊著“師母”,暢敘了別后之情。宋慶齡果然問道:“你帶多少兵???”陳賡說:“20多萬?!?/p>
宋慶齡頗為驚訝:“怎么那么少?林彪是4期(指黃埔軍校4期)的,都帶了七八十萬兵呢?!?/p>
陳賡笑笑:“他進步快?!?/p>
“你們一期的胡宗南也帶了30萬……”
陳賡只好笑笑,把話題轉(zhuǎn)到騰房子的事上。宋慶齡很坦然:“我同共產(chǎn)黨人一直是合作,一直支持共產(chǎn)黨人的事業(yè),但有些事我不便直接出面。他們要來號房子,不是我不愿意騰,是因為怕這件事傳出去,那邊的人會造謠,說你們共產(chǎn)黨人如何如何,我不能讓他們鉆這個空子。你們的人不認識我,不能怪他們……”
臨走前,宋慶齡愉快地向陳賡發(fā)出邀請:“我與共產(chǎn)黨人打了20多年交道,但并不輕易請客,明天我請你來吃飯,讓你的夫人也一起來……”
第二天,宋慶齡在飯店訂了一桌豐盛的飯菜,同時還來了許多婦女界人士。陳賡一入席便坐立不安。他瞅瞅這樣菜,瞧瞧那樣湯,很久才動一下筷子。宴席一結(jié)束,他就沒了蹤影。當(dāng)他從廁所出來后,才恢復(fù)了那副瀟灑的神態(tài),笑著對身邊人說:“這頓飯沒吃好,憋了一泡尿,當(dāng)著那么多女客的面我又不好意思……”
1953年7月朝鮮停戰(zhàn)后,擔(dān)任志愿軍副司令員的陳賡奉命回國。為了迎接陳賡,宋慶齡特地準(zhǔn)備了點心和水果,邀請陳賡夫婦到家里做客。她笑著對陳賡說:“聽說上次你沒吃好,這次一定要吃飽?!?/p>
這次交談中,陳賡聽出宋慶齡對部隊的英雄模范人物深懷好感,回去后便準(zhǔn)備了幾十枚各式各樣的戰(zhàn)役紀(jì)念章和英雄模范代表會議紀(jì)念章,讓夫人傅涯送給宋慶齡。宋慶齡高興地接受了這份禮物。
(摘編自《黨史博覽》2015年第2期,原文標(biāo)題《餐桌旁的傳奇大將陳賡》,小標(biāo)有刪改。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責(zé)任編輯:鄧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