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然
許多心理學研究證明,原生家庭對個人性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個人的生活會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甚至會決定個人的一生幸福。如果原生家庭的烙印是充滿愛的,那我們就是個陽光、自信、上進、有責任能擔當的人;反之,我們的愛的能力、價值觀、心態(tài)都會不同程度地出現(xiàn)問題,而這些問題會讓我們遠離生活的幸福。很多人會把原生家庭中的問題帶到自己的新家庭里去,從而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與幸福。怎么辦?我想,只有通過學習和修行,我們才能擺脫原生家庭對我們的負影響。
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二是從內心深處接納真實的、現(xiàn)實中的我。接受自我的人,是自信的人。不要為迎合別人而改變自己,因為那樣做的結果會壓抑自己的本性,長久下去會感到迷失自我,勢必影響心理健康。同時,也不要刻意去改變別人,那是勞而無功的,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用自己的行為去影響別人。
家庭成員之間應該是互相尊重、信任的關系,而不是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每個人都要尊重和認同別人的選擇,有問題當面提出,不要互相猜疑。家庭中不要刻意樹立某個人的權威,每個家庭成員都有尊嚴,也要自覺維護別人的自尊。
其中有兩個含義:一是個人要為自己做的事負責,不推卸、逃避責任,敢于自己承擔責任。二是不為別人做的事情承擔責任,尤其是為配偶和子女。這樣做表面上看似不通人情,實際上對培養(yǎng)他們的責任感大有益處,會促進每個人的獨立成長和自我完善。
寬容是一種美德。世間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會得到不同的觀念,更何況是在家庭中,家里是情多理少的地方,所以說如果不是什么原則性、大是大非的問題(這些問題并非太多),就沒有必要非要爭出孰是孰非。在生活中,有的夫妻為擠牙膏是從上面擠還是從下面擠吵得不亦樂乎。這樣的事聽起來很可笑,可是有多少夫妻吵架不是因為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呢?日積月累,許多小事就逐步發(fā)展成為夫妻關系緊張的死結,嚴重影響到婚姻的質量。
發(fā)生了事情要就事論事,不要算舊賬。比如和家人在某事上有意見,那好咱們就在此時、此地解決,不要帶著個人情緒和成見,那樣只會是激化矛盾,使沖突加劇,不利于解決問題。我們應本著開放的態(tài)度對待周圍的人和事,才會對別人的看法不固守僵化,才能做到論事不論人。
要學會清楚明晰地表達自己的需求,不要讓別人去猜測、揣摩你的意思。只有清晰地表明自己的立場,別人才有可能理解你、支持你。在家庭里,要注重培養(yǎng)大家的語言表達能力,這不僅有利于家庭的人際溝通,更有助于培養(yǎng)家人的社會交往能力。
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父母,也不存在完美無缺的孩子。我們所能做的只是盡可能地、不斷地完善自我,充實自我,使自己逐漸成熟、壯大。如果我們的原生家庭曾經給我們帶來了傷痛,那么請為我們的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快樂、健康的原生家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