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杰
摘??? 要: 在中國和歐洲的歷史長河中,分別誕生了兩大特點鮮明的政治精英階層,一個是士大夫階層,另一個是騎士階層。兩大階層在各自文明的發(fā)展中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同時對后世文化形成產(chǎn)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本文從反映兩個階層特色的文學作品——詩歌入手,深入分析兩個階層精神特質的異同,以期加深對這兩個重要群體的理解。
關鍵詞: 文化對比??? 西方騎士??? 東方士大夫??? 詩歌
1.西方騎士階層和東方士大夫階層的文化背景比較
在歐洲和中國的文明和國家的長期發(fā)展中,分別誕生了兩個具有迥異特點的政治階層:西方的騎士階層和東方的士大夫。騎士和士大夫在各種文化和國家社會及政治生活中都具有重要作用和特殊意義,甚至可以說,騎士和士大夫就是東西方古代社會的支柱。
在中國,士大夫第一次出現(xiàn)在歷史舞臺上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經(jīng)過尊崇儒學的漢王朝的發(fā)展,士大夫階層在唐宋王朝迎來了鼎盛發(fā)展時期。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引入科舉考試的王朝,而在宋朝,科舉制度逐漸成熟??婆e考試的宗旨是不以門第和社會階級考察選拔官員,而是完全以考生的學識能力水平選拔人才,這樣就直接推動了士大夫作為一個主導階層出現(xiàn)在中國政治生活中。科舉制度在當時覆蓋了中國大部分地區(qū),很多考生從邊遠的四川和嶺南趕赴中原京都參加考試,人才選擇范圍得到了擴大,在一定程度上鞏固加強了士大夫階層。即便在中華文明遭到北方少數(shù)民族侵略的大動蕩時期,士大夫階層仍然作為一個穩(wěn)定政治力量保存了下來。在中國歷史上,元朝和清朝都是由北方少數(shù)游牧民族建立的。然而,這兩個少數(shù)民族王朝仍然保留了漢族王朝建立的文官體制和科舉體制,同時仍然倚重漢人士人階層治理國家。士大夫階層可以說是一個在中國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在各朝各代政治舞臺上都占據(jù)主導地位的獨特群體。
相比之下,歐洲的騎士階層與中國的士人階層有著很大不同。西方的騎士明顯缺少東方士人身上的文化底蘊。很大程度是由于歐洲特有的文化和政治情形決定的。在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教會具有強大的影響力。當時歐洲,教會掌管了文化和教育領域,并且把文化教育范圍局限在圣經(jīng)和基督教神學典籍中。這樣,教會就間接束縛了知識的傳播,使知識淵博的人集中在神職人員中間,騎士階層的文化素養(yǎng)水平和作為主體政治精英力量的士人階層相比,明顯要低一些。
另外,歐洲歷史上長期以來都處于分裂狀態(tài),小國林立,戰(zhàn)事不斷。歐洲國家因為各自人口基數(shù)較小,戰(zhàn)時不能依靠大量征召普通兵員保障戰(zhàn)斗力,因此必須依靠一支人數(shù)較少但軍事素質較高的職業(yè)軍隊。各個國家的君主為了維護和擴大自己的統(tǒng)治,都十分注意招募并培養(yǎng)效忠自己的騎士。騎士在戰(zhàn)斗中為君主奮力作戰(zhàn),而君主向騎士賞賜土地和財物以換取騎士的忠誠效力。這種制度就是中世紀的封邑制度,是歐洲中世紀封建國家非常重要的政治制度。在這樣的制度下,騎士逐漸成為封建國家保持穩(wěn)固統(tǒng)治的支柱力量,逐漸成為忠誠勇敢的象征,具有一種和東方社會迥然不同的文化特質。這種差異性直觀表現(xiàn)在文學作品之中。接下來從詩歌這種文學體裁的靈魂入手分析騎士文化和士人文化的差異。
2.士人詩歌
士人詩歌的第一個特點就是表達他們向往簡單平和生活,期望能安享平靜的田園之樂的心靈追求。這種情感我們從程顥的《春日偶成》中就能略窺一二。程顥,北宋洛城人,是著名的理學家,在北宋神宗朝任御史。他在詩中寫到“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詩歌的前兩句中的云和微風寫出了天空的美麗,而花柳和前川描繪出了地上水流潺潺、植物繁茂的美景。后兩句更是點出了詩人樂在其中,鐘情于鄉(xiāng)野的平靜生活。其他很多經(jīng)典詩歌也蘊含相似的主題思想,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士人陶淵明寫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宋朝的王安石寫過“澗水無聲饒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這些詩作都表現(xiàn)了中國士人們向往簡樸平靜的生活,安于田園生活的人生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背后有著深刻原因,中國的士人向往田園生活的簡樸安寧,很大程度上受到提倡安貧樂道的孔孟思想的影響。另一層原因在于中國歷史上王朝更迭頻繁,中原王朝經(jīng)歷過很多戰(zhàn)亂和異族入侵。士人雖然是國家的精英政治階層,但也無法逃過顛沛流離的命運,即使在和平年代,也要在皇權統(tǒng)治的高壓下,如履薄冰地參與政治生活,因此中國的士人階層逐漸形成了保守安定的生活態(tài)度和追求。
也有很多詩歌表現(xiàn)士人們憂國憂民,痛恨奸臣昏君碌碌無為,希望國家能安定昌盛的感情。如宋朝士大夫陸游所寫的《示兒》中,“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深刻地體現(xiàn)了作者關心國家命運,希望祖國有一天能收復失地、重新統(tǒng)一。即便自己在世的時候看不到,也希望自己的子孫能在祭祀的時候,將這一好消息告慰自己的在天之靈。很多其他士大夫也表達過同樣的憂國憂民的感情。唐朝的李紳是一位在詩歌中表達悲憤社會不公、關心民間疾苦等感情的士大夫。他出生在唐朝大歷七年(公元772年),歷任御史中丞、戶部侍郎等要職,最后做到尚書右仆射門下侍郎,封趙國公,居相位4年后辭位。李紳詩歌中最著名的一首就是《憫農(nóng)》,他寫出了“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的千古名句,深刻地表達了士人階層對政治黑暗、底層人民生活艱難的深刻同情和深深憂慮。
3.騎士詩歌
相比之下,騎士詩歌更多地反映騎士精神——英勇無畏、追求榮譽正義等騎士應具有的高潔品質。騎士因為作為一個軍事階層服務于君主,所以相對于中國的士大夫而言更重視英勇善戰(zhàn)的戰(zhàn)斗精神。這在歌頌騎士的詩歌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陡呶木羰亢途G衣騎士》是一部14世紀后期的韻文傳奇敘事詩,全詩2530行,敘述了亞瑟王的圓桌騎士之一高文在圣誕夜前夕接受了綠衣騎士的挑戰(zhàn)與他比武,并按照約定在一年之后去綠衣騎士的教堂再次接受考驗的故事。
在詩歌的開始部分,綠衣騎士作為一個勇猛的戰(zhàn)士形象登場,詩中寫到If I were hasped in armor on a high steed;No man among you could match me,your might being meager.
他來到亞瑟王的宮殿,向騎士們挑戰(zhàn),看誰敢用大斧向他砍去,并且在第二年的新年元旦接受他的回砍:
“I shall offer to him this fine axe freely;
This axe,which is heavy enough,to handle as he please.
And I shall bide the first blow,as bare as I sit here.
If some intrepid man is tempted to try what I suggest,
Let him leap towards me and lay hold of this weapon.”
當亞瑟王的騎士們因為吃驚而暫時無人做出回應的時候,綠衣騎士又質問道:“what,is this Arthur’s house,the honor of which
Is bruited abroad so abundantly?
Has your pride disappeared?Your prowess gone?
Your victories,your valor,your vaunts,where are they?”
從上文的詩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典型的騎士形象——勇敢、無畏、重視榮譽。當亞瑟王的騎士們對挑戰(zhàn)沒有回應的時候,綠衣騎士用榮譽感(honour)、功績(prowess)和勝利(victories)施以激將法。
騎士詩歌中表現(xiàn)出來的精神特質同樣與當時時代和社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騎士階層作為君王最倚重的軍事力量常年征戰(zhàn)在外,為了能夠戰(zhàn)勝敵人,必須有旺盛的勇氣。他們沒法像作為文官的中國士人階層那樣享受和平的生活。多年的戰(zhàn)斗生活造成騎士們習慣面對各種困境和風險,敢于接受挑戰(zhàn)并且十分重視自己榮譽聲望的特點。
4.結語
歐洲和中國迥然不同的環(huán)境與文化塑造了士大夫與騎士這兩大特點鮮明的政治階層。騎士階層更重視軍事技藝的培養(yǎng)和在戰(zhàn)斗中勇敢作戰(zhàn),以期作為一個軍事階層更好地為國家服務。士大夫階層作為古代中國政治官僚體系的支柱力量,更注重文化內涵的培養(yǎng)和學識的深造研習。在精神特質上,騎士重視英勇、榮譽、正直正義、誠實純潔。同樣的,士大夫階層有著忠君愛國的家國情懷,有著“鞠躬盡瘁,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政治抱負,有著文以載道的精神文化追求,不同之處在于其更具有“平和謙恭,安貧樂道”的精神特質,追求安閑的田園之樂。盡管兩個階層有著很大不同,但都在各自文明的社會政治生活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對后世有著重要影響。對士大夫和騎士文學的研究,在加深我們對古代中華文明和歐洲文明的理解方面有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