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云
《無端崖之辭》是人教版高中選修教材《先秦諸子選讀》中的一篇課文。其中:“夫揭竿累,趣灌瀆,守鯢鮒,其于得大魚難矣!飾小說以干縣令,其于大達亦遠矣!”教材對它的翻譯連綴起來如下:“高舉小釣竿、細釣繩,奔向灌溉的溝渠,守著小魚,這樣對釣得大魚來說太難了!粉飾膚淺小語來游說一縣之長,這樣對于獲得很賢達的地位來說也差得太遠了!”其中編者把“縣令”翻譯為“一縣之長”,這實在是望文生義的結(jié)果。
本文沒有注明選文出處,但我們遍查有關(guān)《莊子》的權(quán)威典籍,都沒有找到支持此說之依據(jù)。清郭慶藩《莊子集釋》中此文后收錄莊子學巨擘唐成玄英的一條“疏”:“干,求也??h,高也,夫修飾小行,矜持言說,以求高名令聞?wù)?,必不能大通于至道。字作縣字者,古懸字多不著心?!盵1]成玄英精通文字訓詁,在這條“疏”里明確地指出了“縣令”為“高名令聞”之義。成氏以后莊子學大家陸德明、王念孫、俞樾、郭嵩燾、劉文典等對此均無異議。現(xiàn)代著名莊子學大師陳鼓應(yīng)在他的《莊子今注今譯》中有注意到今人曹礎(chǔ)基對“縣令”的另一解釋:“懸賞的詔令,誰按這些詔令做到了就可以賞得功名?!钡€是表示“今譯從前者”。[2]《古代漢語詞典》也收錄“縣令”一詞條,注音為“xuánlìng”,釋義為“賞格”。[3]
很顯然,教材編者之所以犯望文生義的錯誤,源于不知道“字作縣字者,古懸字多不著心”這一訓詁?!翱h”,《說文解字》釋為“系也”,音為“胡涓切”,猶今讀“xuán”聲。該部并未收“懸”字,段玉裁引《釋名》注云:“縣,縣也,縣系于郡也,自專以縣為州縣字,乃別制從心之懸掛,別其音縣去懸平。古無二形二音也。”【4】可見,“縣”為古“懸”字?!肮艖易侄嗖恢摹钡睦釉谙惹卦娢闹惺呛芏嗟?,如: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鶉兮?
——《詩經(jīng)·魏風·伐檀》
彼人之才性之相縣,豈若跛鱉之與六驥足哉?
——《荀子·修身》
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謂縣解也。
——《莊子·大宗師》
孔子觀于呂梁,縣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黿鼉魚鱉之所不能游也。
——《莊子·達生》
若參者,可謂無所縣其罪乎?
——《莊子·寓言》
這十余處“縣”字,無一例外地都通假“懸”字。由此,我們可以作出判斷:莊子時代或在《莊子》語境中,“古懸字多不著心”。即使到了郡縣制盛行的漢代,“縣”通“懸”的用法也常見于典籍之中,例如:
以黃鉞斬紂頭,縣大白之旗。
——《史記·周本紀》
秦,形勝之國也,帶河阻山,縣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
——《漢書·高帝紀》
天下之勢方倒縣。
——《治安策》
反觀作為官職的“縣令”一詞,起源較晚。在春秋時期,秦楚兩國,通過兼并戰(zhàn)爭吞滅邊境小國后,給這些孤懸于邊鄙之地取名為“縣”,晉齊等國也將一些采邑命名為“縣”,但當時普遍的行政組織是國、邑、鄉(xiāng)、里四級,“縣”只是邑的別稱??h的長官也只稱為公、尹、宰或大夫。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變法,“并諸小鄉(xiāng)聚,集為大縣,縣一令,四十一縣”。這時,始有比較明確的縣令這一稱呼?!?】但據(jù)出土的秦簡來看,縣的長官常以嗇夫相稱。甚至有學者質(zhì)疑當時秦國是否有縣令這一官銜,所謂的“縣一令”只不過是司馬遷以漢制逆推秦制的說法。[6]但不管怎么說,“縣令”一詞是到了秦漢時期才大行其道的了。
再者,從本文的內(nèi)容看,莊子要通過“任公子釣魚”這則寓言寄托一個道理,因此在總結(jié)部分構(gòu)成了一組類比:“揭竿累,趣灌瀆,守鯢鮒”類比于“飾小說”,“得大魚”類比于“干縣令”、“大達”。同時,“守鯢鮒”與“得大魚”又形成了對比關(guān)系。很顯然,把“干縣令”翻譯成“求取高名令聞”,既扣住了“大魚”之大,也扣住了“大達”之大,因而也增強了與“鯢鮒”的對比效果。 不管從類比還是對比的角度看,它都比翻譯成“游說一縣之長”要好,而后者不但與文章語境相齟齬,而且令人費解。
所以,將“縣令”翻譯為“高名令聞”為佳,翻譯為“懸賞的詔令”能自圓其說,而翻譯成“一縣之長”則有些淺妄了。
注釋:
[1] 郭慶藩《莊子集釋》,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920頁。
[2] 陳鼓應(yīng)《莊子今注今譯》,商務(wù)印書館2007年版,第814頁。
[3] 陳復安《古代漢語詞典》,商務(wù)印書館1998年版,第1702頁。
[4] 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23頁。
[5] 周振鶴《縣制的起源》,《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33頁。
[6] 于振波《說“縣令”確為秦制》,《中國歷史文物》2006年第3期。
(作者單位:寧化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