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
[摘 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明確指出:“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fā)展觀,注重教育內涵發(fā)展,鼓勵學校辦出特色?!边@說明國家期望學校辦出特色。以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內爾·諾丁斯的學會關心理論為依據(jù),學校嘗試構建關心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架構,探索關心教育特色在小學的實施路徑。
[關鍵詞]關心教育;特色;內涵發(fā)展
2010年以來,筆者學校以“關心教育”作為主要教育思想,以關心教育理念統(tǒng)領學校各項工作,在注重學校內涵發(fā)展工作方面,做了點嘗試。
一、教育需要“關心”
這是一個需要關心的時代。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在1989年“面向21世紀”國際研討會的總結報告中指出:21世紀教育的總的指導思想就是“學會關心”。在面對未來的挑戰(zhàn)時,不能只考慮孩子智力的發(fā)展、能力的提高,而要同時注意提高年輕一代的道德倫理水平,幫助他們樹立更高境界的理想、信念與責任感,幫助他們學會共處,學會合作,學會克服自我中心主義產生的貪欲。實際上,從人性的角度而言,關心和被關心都滿足了人類的基本需要。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內爾·諾丁斯在《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一書的引言中說道:“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我們都需要被他人關心,隨時需要被理解、被接受、被認同。沒有這種關心,我們就無法生存下去,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笨墒侨祟惿鐣l(fā)展到今天,環(huán)境惡化,資源枯竭,價值觀念崩潰,精神支柱坍塌的危機時時顯現(xiàn),而這種危機投射到教育中,使得教育面臨的問題是,對基礎教育過分重視,應試教育的本質沒有發(fā)生根本轉變,“我們的目標不是培養(yǎng)學會關心的人,而是近乎殘忍的學術訓練”。因而,建立一個充滿關心的環(huán)境,對學生的各種興趣和才能予以開發(fā)培養(yǎng),高度重視學生的人品道德、理想信仰的教育,依然是教育的不二選擇。
二、關心教育的基本架構
關心教育主張的是依靠關心來組織教育教學活動,圍繞學會關心教育主題,使關心意識、關心習慣、關心能力成為學生學習、生活必不可少的內容,最終形成關心品質,促進兒童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和諧發(fā)展。簡單地說,就是在完成國家規(guī)定的教育任務的過程中和基礎上,著力培養(yǎng)學生關心品質的教育。筆者學校用以下幾點來解讀關心教育的基本架構,關心教育的1個核心理念:學會關心,尋找人性的光輝;2個目標:關心品質立人、關心文化立校;3個維度:關心意識、關心習慣、關心能力;4方面內容:關心自己、關心他人、關心社會、關心自然;5個特征:人本性、關系性、主體間性、情感性、生活性;6個途徑:關心型學校文化、關心型教師隊伍、關心型課程體系、關心型教學模式、關心型德育、關心型評價。
三、關心教育的實踐路徑
1.營造關心型的文化氛圍。任何教育特色形成的最終目的最高境界都是特色文化的形成。因此在打造關心教育特色的過程中,我們十分注意用關心教育理念解讀學校的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力求讓學校各方面文化都深深刻上關心文化的烙印,從而樹立關心教育特色的文化形象。在建設精神文化方面,強調學校精神、使命、校訓、校風、教風、學風乃至學校的教育四觀:學生觀、教師觀、資源觀、課程觀等必須從關心教育的視角解讀,突出關心教育的思想理念;在建設物質文化方面,要把看得見的各種有形的形象,賦予關心教育的靈魂,使得學校的校園的景觀、建筑等一切看得見的外在物質能夠凸現(xiàn)“關心教育”的主題;在建設制度文化方面,學校以相關章程為總綱,各項制度突出關心教育的管理哲學與原則。
2.設計關心型德育主題教育。關心型德育主要通過關心教育活動化和校本化加以落實。所謂的關心教育活動化和校本化就是依據(jù)學校教育的特點,使關心教育與原有的德育教育內容和途徑有效地結合起來,充分挖掘關心教育內容,強調關心教育主題,強化關心教育踐行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們在深刻的體驗中形成深厚的道德情感。筆者學校所有德育活動有一個統(tǒng)一又固定的主題:“做個有心人。”在陣地教育活動中,充分利用學校的國旗下講話、宣傳欄、黑板報、節(jié)假日教育等,不失時機地加強對小學生的關心教育,讓學生在實踐中,把道德認知自覺轉化為道德行為;在團隊教育活動中,充分利用校班(隊)會等形式,有效地開展關心教育;在社會實踐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設參與、實踐、體驗的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
3.探索關心型課程體系。探索出具有關心教育特征的課程體系,為小學生設計促進其關心行為發(fā)展的課程內容,對培養(yǎng)小學生關心品質、達成關心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這方面,筆者所在學校圍繞三級課程體系,開發(fā)出了“五個同心圓”為主要標志的關心型課程模型。在國家課程方面,充分挖掘國家課程中的關心方面的教育內容,結合三維目標的制定,通過課堂教學貫徹落實。在地方課程方面,同樣捕捉有關關心方面的教育內容,結合地方課程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而校本課程是實施培養(yǎng)關心行為的最靈活靈動的課程,學校根據(jù)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特點,結合關心教育的內容,編寫了《關心教育讀本》校本課程教材。這樣就形成了國家、地方、校本三級相輔相成、互相補充完善的課程體系。這種課程體系在保證完成國家規(guī)定的教學任務目標的同時,有意識地突出了關心教育的主題。
4.打造關心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體現(xiàn)學生關心品質的培養(yǎng)是落實課程的關鍵,因此需要建立一種有別于其他教學模式的關心型的課堂教學模式。我們所理解的關心型課堂教學是一種體現(xiàn)教師關注學生、學生關心學習的雙主體的的課堂教學,這種課堂教學模式應該是關注學習的課堂,是關注生命的課堂,是關注發(fā)展的課堂。在實踐中,我們逐步總結出了一種“兩組三段六環(huán)節(jié)”的課堂教學模式。這種課堂教學模式的原則是強調教與學過程應該是心與心的交流,智慧與智慧的啟迪,快樂與快樂的傳遞,應該讓教師關愛孩子充滿智慧,讓學生關心知識關心學習充滿智慧,師生相互關心,體驗生命發(fā)展的快樂,讓課堂成為互相關心的、有生命活力的、美麗的巨大磁場。
5.建設關心型教師隊伍。培養(yǎng)學生關心意識,養(yǎng)成良好的關心習慣的前提條件是要有一支關心型教師隊伍,因為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活動,在這個活動中作為重要因素的教師的作用當然是最核心的因素之一。關心型教師隊伍標志應是愛學生、會研究、善教學、樂學習。建設關心型教師隊伍的關鍵是師生間要建立一種關心型的師生關系。建立關心型的師生關系就是要有一種教育愛。這種愛不是把教師當主體,學生當客體,而是師生都是主體,師生間的關系是我與你的關系,彼此依賴,共生共長。
建立關心型的師生關系,首先要求教師有責任感,因為責任是關心行為的前提和基礎。關心與責任相輔相成。其次,建立關心型的師生關系,還要理解學生。理解是教師對學生不同生命個性的尊重與寬容。理解學生要求教師做到換位思考,善于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幫助學生,理解學生,從而讓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這樣才能形成真正的關心關系。
6.開展關心型評價研究。首先,筆者學校完成了《培養(yǎng)小學生關心品質目標評價體系》,該體系按照小學生身心成長規(guī)律,將小學生關心意識和行為習慣分解成4個一級指標、12個二級指標、141個三級指標,在目標體系的指導下,通過開展“關心星榜樣”和“關心心寶貝”評選活動,樹立身邊的關心小榜樣,講述學會關心的進步故事,在評價中,注重評價的多元化和過程化,力求建立一個相對立體的關心型評價結構。
總之,關心品質立人,就是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有能力、會關心、懂得愛也值得愛的人;關心文化立校就是要通過打造關心文化引領學校走內涵發(fā)展之路。這條路雖然漫長,但我們要一直堅持走這條道路。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