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亞民
元代散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元散曲思想內(nèi)涵豐富,藝術(shù)技巧超越前人,既典雅又通俗,歷來受到人們的喜愛。這里簡單說說如何欣賞元散曲。
元代散曲的思想內(nèi)涵是多個方面的,其中包括:
一是從多個方面對現(xiàn)實進行無情的批判、深刻的諷刺。如張可久的《正宮·醉太平·無題》:“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水晶環(huán)入麥糊盆,才沾粘便滾,文章糊了盛錢囤,門庭改做迷魂陣,清廉貶入睡餛飩。葫蘆提倒穩(wěn)?!边@首小令辛辣地諷刺了不擇手段追求金錢的無恥之徒,揭露了世俗風(fēng)氣的腐敗,指出貪財是世風(fēng)腐敗的根源。作者痛恨丑惡的世風(fēng),不甘同流合污,只求獨善其身。
二是縱情于萬千美景,寄寓美好思想。如張可久的《中呂·紅繡鞋·天臺瀑布寺》:“絕頂峰攢雪劍,懸崖水掛冰簾。倚樹哀猿弄云尖。血華啼杜宇,陰洞吼飛廉。比人心,山未險?!边@首小令描寫天臺山的高與險。因其高,所以寒,以至峰攢白雪,水掛冰簾;因其險,所以峰如劍,崖如懸,又招來哀猿、杜鵑、飛廉。同時也反映了作者對社會現(xiàn)實的批判,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三是渴望真實情感,傾吐寂寞苦楚。如喬吉《雙調(diào)·折桂令·秋思》:“紅梨葉染胭脂,吹起霞綃,絆住霜枝。正萬里西風(fēng),一天暮雨,兩地相思。恨薄命佳人在此,問雕鞍游子何之。雁未來時,流水無情,莫寫新詩?!贝饲鷺O寫相思之苦。但是借助“紅梨葉” 、“霞綃”、“霜枝”、“西風(fēng)”、“暮雨”、“流水”等意象形成一種別樣的意境,顯得這首小令色彩斑斕,給我們以美的享受。
下面再說說元散曲的藝術(shù)特色。
(一)借景抒情。借用清麗的詩句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如張可久《雙調(diào)·青江引·秋懷》:“西風(fēng)信來家萬里,問我歸期未?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里?!边@首小令采用西風(fēng)、北雁、紅葉、黃花、芭蕉、秋雨等意象。這些富有季節(jié)特征的景物構(gòu)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鮮明又帶蕭瑟意味的秋景圖。
(二)借古諷今。即用深沉的筆調(diào)來無情批判現(xiàn)實。如馬致遠的《雙調(diào)·撥不斷》:“布衣中,問英雄。王圖霸業(yè)成何用!禾黍高低六代宮,楸梧遠近千官冢。一場噩夢?!边@首小令以前朝歷史為見證,否定功名霸業(yè),表達了對現(xiàn)實社會的不滿和批判。
(三)以詩寫曲。用寫詩的形式來提升元散曲的境界。如喬吉在《雙調(diào)·折桂令·自述》中,開頭便是:“華陽巾鶴氅蹁躚,鐵笛吹云,竹杖撐天?!苯Y(jié)尾是“斷簡殘編,翰墨云煙,香滿山川”。整支曲子用的是“言前”韻,始終保持一種韻律美,可以說曲味很深,讓我們讀后不禁拍案叫絕。又如他的《雙調(diào)·水仙子·尋梅》:“冬前冬后幾村莊,溪北溪南兩履霜,樹頭樹底孤山上。冷風(fēng)來何處香?忽相逢縞袂絹裳。酒醒寒驚夢,笛凄春斷腸,淡月昏黃。”這支散曲,開始寫尋梅,在村前村后、溪北溪南、樹頭樹底。中間寫聞到梅香,在雪中與梅相逢。最后寫逢梅喝酒后,被笛聲驚醒。整支曲子都在寫孤身尋梅,圍繞尋梅展開寫曲,使我們處處感到有梅花存在,但全曲卻沒有一個梅字。這一表現(xiàn)手法,不就是我國經(jīng)典的詩歌表現(xiàn)手法嗎?
(四)集豪放、清麗、通俗為一體,代表了元代散曲的最高成就。如關(guān)漢卿《雙調(diào)·沉醉東風(fēng)·送別》:“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時間月缺花飛。手執(zhí)著餞行杯,眼擱著別離淚。剛道得聲保重將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萬里。”曲中描寫送別主人公離別時的情景:手拿餞行杯、眼含離別淚、一再的叮嚀話,突出分離時的矛盾心理:“痛煞煞教人舍不得”與“好去者望前程萬里”。就在這精心設(shè)計的動態(tài)、聲態(tài)、神態(tài)描寫中,一個既悲痛難舍、又對人生充滿信心的多情主人公形象與眾不同地出現(xiàn)在讀者面前。
(五)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是元散曲創(chuàng)作最重要的藝術(shù)手法之一。如白樸《越調(diào)·天凈沙·春》:“春山暖日和風(fēng),闌干樓閣簾櫳,楊柳秋千院中。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边@首曲子里,由山、風(fēng)、闌干和樓閣等組成一道春天的美麗風(fēng)景。這是用詩的語言寫出了畫的風(fēng)景,我們今天讀來還是大為贊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