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就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責任意識、擔當精神。對于應負的責任,要有勇于擔當?shù)木瘢嵘龘數(shù)哪芰?、毅力,做到敢擔當,能擔當,會擔當,善擔當?/p>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譯文及解析:國家的興盛或衰亡,每個普通人都有一份責任。
這句話的語意源于顧炎武《日知錄·正始》,而八字成文的語型則出自梁啟超。
先天下之憂而憂,
后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岳陽樓記》
譯文及解析: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就憂愁,在天下人享福之后才享福。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擺在首位,為祖國的前途、命運擔憂,為人民的幸福出汗、流血。
人物介紹: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領導的慶歷革新運動,雖只推行一年,卻開北宋改革風氣之先,成為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即使在擔任地方官時 ,他也殫精竭慮,鞠躬盡瘁。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諸葛亮《后出師表》
譯文及解析:指全心全意地貢獻出全部力量,到死為止。
公元223年,蜀漢皇帝劉備病逝,諸葛亮擔起了輔助劉禪治理蜀國的重任。他事必躬親,盡心盡責。他曾先后六次率軍隊攻打魏國,爭奪中原。公元228年冬天,諸葛亮又一次集結(jié)軍隊,出兵北伐。臨出征前,諸葛亮給劉禪寫了篇名為《后出師表》的呈文,分析當時的形勢,表示北伐的決心。文章結(jié)尾的時候,諸葛亮寫了“臣鞠躬盡力,死而后已”這句話,表明自己要貢獻出全部力量,一直到死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