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紅
有一次,我去參加兒子的家長會,在與老師單獨交流的環(huán)節(jié),我了解到兒子有點膽小,上課發(fā)言也不主動,不容易融入集體中。老師略帶審視地看著我說:“是不是您的工作太忙了,沒有很多時間陪他?”
她說前面那些時,我還有點在老師面前習(xí)慣性地唯唯諾諾,后面這句話,我可就沒法認同了。由于工作時間比較自由,加上我本來性格就比較宅,社交活動極少,我敢說,除了全職媽媽,我算得上是陪娃比較多的那一類了。
老師似乎看出了什么,她溫和地笑了一下,說:“陪伴是個復(fù)雜的概念,并不是您在他身邊就是陪伴,更重要的是,您要懂得他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參與到他的成長中去,這才是有效陪伴。”
她這么一說,我有點無語了,和兒子相處的時光,像放電影一般出現(xiàn)在我眼前。那些夜晚,他在我身邊或是翻滾,或是看電視,或是玩游戲。我呢,永遠將一部手機握在手里,刷微博,刷朋友圈,跟編輯談稿件,翻翻我新上的文章下面的評論,若有所思,魂不守舍,最多沖娃來一句“你最好看看書,別看那么多電視哦!”用老師剛才說的標準來看,真的不算是有效陪伴。
因為工作或是熱衷于網(wǎng)絡(luò)——不管是社交還是玩游戲,將近在咫尺的孩子“留守兒童化”,以為在孩子身邊就是盡職盡責(zé),是當下很多父母都會不自覺犯下的錯誤吧?正在熱映的電影《我爸比我小四歲》便以不無喜感的方式講述了這個其實挺嚴肅的主題。
★父愛缺席,女兒憤恨不已
這部電影一開始,劇中人都處于焦慮中,白凱南扮演的成功人士陳亦舟焦慮于女兒的不聽話,女兒陳希則焦慮于父親在自己生活中的永遠缺席。為了引起父親的注意,陳希帶著一幫同學(xué)去酒吧尋歡作樂,然后報警讓警察把自己帶到派出所,以此報復(fù)疏于陪伴自己的父親。當父親匆匆前來,她憤怒而悲傷地沖他喊道:“你的工作,就是殺人犯!”
陳亦舟代表著這樣一種類型的父親:經(jīng)濟充裕,并不嚴苛,但卻因為工作壓力而失去對子女們的關(guān)愛。這一類型的父親常常忙于應(yīng)酬,常常忽略了自己孩子的感受。他們不是嚴格,而是漠視。優(yōu)越的經(jīng)濟條件使得孩子完全沒有緊迫感和壓力,而父親放任自流的糖衣炮彈教育也會讓孩子們難以成材,反而會成為可怕的富二代。
電影中的父親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并做出了改變。但現(xiàn)實中大多數(shù)父母都還處于前“老陳”階段,面對孩子呈現(xiàn)的各種問題,抓耳撓腮,不得其法。殊不知,以心換心的陪伴能治百病,如若做不到,則可能留下各種后遺癥。
這些癥狀有可能在孩子小時候就呈現(xiàn)出來,比如厭學(xué)、叛逆、自閉等等,更有甚者綿延一生。有很多次,我在一個成年人的臉上看到他或她不快樂的童年,然后,就聽他們說起那些父母不在身邊或是在身邊卻各忙各的日子。許多年之后,他們哪怕笑著說起那些,你仍然能看到從他們內(nèi)心浮上來的恐懼、憂傷與懷疑,仿佛那些日子是個深潭,他們的靈魂依然在陰濕之中終生得不到救援。
★角色換位成就父女情
為了教育自己的女兒,陳亦舟自導(dǎo)自演了一出“游戲”,目的是讓女兒體會生活的艱辛。他讓自己被車撞到,蘇醒時,他的智商降到五歲以下,比女兒還要小四歲,公司又被人侵占,“生計”壓力使得父女二人踏上流浪的路途。這個時候的他放下高高在上的父親形象,放低姿態(tài),甚至叫女兒“姐姐”。一個慈父的形象,從換位的那一刻便開始。從換位的那一刻,陳希也開始叫父親為“老陳”。
這一次的角色換位無形中促成了父女間彼此的“深度陪伴”,相依為命的日子里,他們終于能夠感知對方的處境,有了溝通的可能。
真正的陪伴,是需要一點代入感的,設(shè)身處地把自己當成一個同齡甚至更小的孩子,感受對方的各種焦慮與渴望,還需要動用一點記憶力,回想當初的自己那些不能言說的小小想法。我們需要的還有耐心,耐心地等待自己終于被接受,等待各種奇跡發(fā)生。總之,真正的陪伴,考驗的是一個人的綜合實力。
一個人只有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這個問題才不是問題。“爸爸小我四歲”其實不是重點,重點是爸爸可以用和我一樣的高度,去看我看到的一些東西,重點是我可以體諒爸爸也會弱小也會無助,也有不能做到的事情。這部電影的與眾不同之處在于,它通過讓父親變小、變貧窮,去除了成人在所難免的優(yōu)越感,而兩人緊迫面對的各種問題,使得這種陪伴走向深入。然后,父女間方能互相懂得。
如若你不想讓你的孩子有這樣的人生,不妨向陳亦舟學(xué)學(xué),當然不是學(xué)他那種喜劇化的刻意,而是通過自己的方式,讓自己變成孩子的同齡人、孩子的朋友、孩子的同盟、孩子翻越人生路途上各種高山大河的伙伴,只有把自己“變小”的陪伴,才是誠懇和有效的陪伴。
電影中,陳希拿出她珍藏的父親送給她的并不貴重的小禮物,告訴父親:“我要的,是你的陪伴,是你的關(guān)愛,而不是你在生日的時候給我錢或者你在我不開心的時候給我錢。對我來說,老爸你自己,才是我最好的禮物?!?/p>
對于父母來說,小陳希的這番話應(yīng)該能戳中淚點吧。忙碌的城市生活不進則退,身在飛速變化的城市中,我們在沒有改變生活的能力之前,只有努力地去適應(yīng)生活。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為了孩子的成長,我們要盡可能給他們最好的物質(zhì)生活和學(xué)習(xí)條件,而這些,都犧牲了我們和孩子相處的時間,我們需要加班,我們需要兼職,我們心里想著,這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然而卻忘記了:孩子,其實更需要我們的陪伴。
電影最后給了三個反轉(zhuǎn):一是陳亦舟的低能只是他的精心設(shè)計,為了讓孩子改變;二是孩子的舅舅告訴陳亦舟他真的什么都沒有了;三是原來陳亦舟并沒有真的失去,舅舅也是在“變形”。借由舅舅的話道出:人生是不可以重來的,不是一切都是做戲,有重來的機會。所以,還在以為了孩子作借口而讓自己離家庭、孩子越來越遠的父母,請珍惜與孩子相處的時間,請給孩子更多的陪伴。生活不是演戲,可沒有推翻重來的機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