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芳
原題再現(xiàn):
圖2為45°N附近某區(qū)域的遙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為植被覆蓋區(qū),淺色部分為高原荒漠區(qū);終年冰雪覆蓋的山峰海拔3424米,距海約180千米。讀圖2,完成4-6題。
4.導致區(qū)域內(nèi)降水差異的主導因素是( )
A.大氣環(huán)流 B.地形 C.緯度位置 D.洋流
5.該區(qū)域位于( )
A.亞歐大陸太平洋沿岸地區(qū)
B.亞歐大陸大西洋沿岸地區(qū)
C.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區(qū)
D.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區(qū)
6.該區(qū)域中山脈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屬于( )
A.常綠闊葉林 B.常綠硬葉林
C.針闊葉混交林 D.草原
一、考點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的是氣候的影響因素和自然帶的分布,其實考查的是課標所要求的“認識自然環(huán)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二、解題思路
1.材料分析。
本題的材料中,直接給出該區(qū)域的緯度位置,45°N附近;通過遙感影像,給出自然景觀的分布位置:植被覆蓋的位置、高原荒漠的位置、山脈的位置、冰雪覆蓋的山峰的位置,并給出山峰的海拔及山峰與海洋的距離。
每一個信息都可以給考生巨大的想象空間,都可以聯(lián)系許多相關地理知識。緯度位置除了是地理位置的要素外,還提示著一個區(qū)域的溫度條件甚至是農(nóng)業(yè)發(fā)展條件;山脈與高原的分布,除了是地形特征外,還能提示該區(qū)域可能的地理位置;“冰雪覆蓋”說明山峰存在終年冰雪;山峰與海洋的距離可以換算成經(jīng)度差或者緯度差,從而對其海陸位置有初步認識;植被覆蓋與荒漠廣布的景觀對比,其實也是降水分布的一個反映。
2.解題過程。
第4題解題如下:區(qū)域西部植被茂密,東部荒漠廣布,推出該區(qū)域降水總體西多東少。結(jié)合山脈的位置,能推斷出山脈以西總體降水豐富,植被茂密;再結(jié)合比例尺,從而推斷出第四題答案:地形是導致這一區(qū)域降水差異的主導因素。
第5題解題如下:45°N附近的區(qū)域,可能處于亞歐大陸,也可能處于北美洲。第五題的四個選項設置是這樣的:A、B項分別是亞歐大陸的東岸和西岸;C、D項分別是北美洲的東岸和西岸。結(jié)合材料中所給的文字“距海約180千米”,可推得確實該區(qū)域離海洋很近,大概相距2、3個經(jīng)度,與四個選項都相符。再結(jié)合第四題的分析,山脈以西為濕潤氣流的迎風坡,說明當?shù)厥⑿酗L向為偏西風;西風帶主要影響大陸西岸,從而得知該地應為大陸西岸。
在不熟悉氣壓帶、風帶分布的情況下,只要認真分析,就不難得出結(jié)論:
該區(qū)域盛行偏西風,其帶來濕潤的氣流使山脈西側(cè)植被廣布,而濕潤氣流往往來自海洋,由此推斷很可能山脈離西海岸很近,因此得出:該地地處大陸西岸。
“B.亞歐大陸大西洋沿岸地區(qū)”與“D.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區(qū)”都吻合大陸西岸這一推論。再結(jié)合45°N附近西海岸有大致南北走向山脈這一特征,可得出D這一正確答案。
分析到第五題,第六題的答案就自然而然地出來了。
三、命題特點
1.情境真實,緊聯(lián)實際。
題目中所涉及的區(qū)域和數(shù)據(jù)真實,并使用遙感圖像。遙感圖像典型、清晰、地理性強,與設問關聯(lián)性強。題目意在考查考生對真實地理環(huán)境的理解、感悟,以及對其作出合理的分析與推斷。
2.選項并列,具排他性。
每道選擇題的四個選項都是并列關系。第四題的四個選項都是影響氣候的因素;第五題的四個選項中,兩個亞歐大陸,兩個北美洲,兩個西海岸,兩個東海岸;第六題四個選項為四類不同類型植被。避開選項之間存在包含關系、因果關系或者交叉關系的情況。
3.論據(jù)充足,答案合理。
多個地理知識和地理原理與已有材料整合,環(huán)環(huán)相扣,合理推斷,得出正確答案。此題涉及基本的地理位置、基本的地形特征、風壓帶的分布、氣候的影響因素、自然帶等。如前面所述,在某些知識點欠缺的情況下,通過合理分析、推斷,仍能得出正確結(jié)論。
4.重“理”考查,回歸本質(zhì)。
堅持能力立意,題目涉及的能力有:地理因果關系分析與推理能力(為什么),例如第四題的主導因素分析;地理特征綜合分析能力(怎么樣),例如第六題設問的自然植被狀況;地理空間格局的覺察能力(有什么)、空間定位能力(在哪里),第5題的正確答案的正確推導絕對離不開這兩項能力。
四、反思與感悟
題中有這樣一句信息——“終年冰雪覆蓋的山峰海拔3424米”,這個材料在做題的過程中始終沒有使用。這是命題者的疏忽還是另有他意?是無效信息還是留有余地?
以下是我的設想:山峰海拔3424米,并且冰雪終年覆蓋。不難推算出山麓低地的最熱月均溫最多是20°C左右,夏季溫和;在前兩題的解題過程中即使分析不出該地為溫帶海洋性氣候,即使不了解“45°N附近”與溫度帶的關系,也能根據(jù)夏季溫和這一特點排除第六題的A、B選項。再根據(jù)之前分析的濕潤氣流來自西部不遠的海洋,且加上地形的抬升作用,西側(cè)山麓降水應很豐富,從而排除D選項。即得出該地的自然植被最可能是溫帶針闊葉混交林這一結(jié)論。
如此,第6題的解答不一定需要平時對一些知識點的識記,而是通過大膽合理的分析,同樣能得出答案。我認為這是留有余地,讓那些思維靈活而嚴謹?shù)目忌阅苋〉梅謹?shù)。
五、變式與拓展
1.變式。
“終年冰雪覆蓋的山峰海拔3424米”,簡潔的一句話內(nèi)涵豐富,為了凸顯對思維能力的考查,可以將題目如此修改:“圖2為某區(qū)域的遙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為植被覆蓋區(qū),淺色部分為高原荒漠區(qū);終年冰雪覆蓋的山峰海拔3424米,距海約180千米?!奔慈コ?5°N附近”這一信息,讓考生通過大致的雪線高度推知當?shù)卮笾碌臏囟葞А?/p>
2.拓展。
該題的考查都是圍繞這一個區(qū)域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通過對這一區(qū)域的自然特征的綜合分析,題目還可拓展到對該地的人口分布、城市分布、經(jīng)濟發(fā)展等方面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