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玲麗 鐘雯
前不久,在朋友圈里,一則關于江西永新幾名女生接連對一位下跪女生扇耳光、拽頭發(fā)實施暴力的視頻十分火爆。這條視頻長達5分鐘,在實施暴力期間,被打女生一言不發(fā),而打人者一邊施暴,一邊還嬉笑罵臟話。
此前,網上還曝光了多起校園暴力事件:浙江慶元初中生暴打小學生事件;四川樂至3名未成年女生對另一名未成年女生施暴并拍下與受害女生裸著上身的合照;廣東汕尾,一名初中女生被十名女生扒衣服毆打,并被拍裸照、視頻上傳網絡……
面對這一起起惡性校園暴力事件,我們也不禁要問:孩子們小小年紀怎么就下得了如此狠手?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他們的暴力人格?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應當從中汲取什么教訓?
家長看法:父母要給孩子創(chuàng)造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
家長邱女士:這些出手打人的娃娃平常在家估計都是父母的乖孩子,如果不是視頻里的畫面,我都不敢相信孩子們竟會做出這種事兒!近期被曝光的幾起青少年暴力事件令我非常詫異,也感到痛心,如今個別孩子出現反差如此大的舉動,更應該引起所有家長深思。
孩子們喜歡模仿大人的舉動,如果家里的父母都是以暴力解決問題,那么孩子也容易誤入歧途。如果家庭生活中父母的相處方式就是爭吵、打架,這對孩子的成長來說也有負面的影響。
家長趙先生:動手打人的孩子多數是未成年人,“以大欺小”的行為警醒父母應該多檢討自己。為了給孩子創(chuàng)造更寬裕的家庭環(huán)境,父母們的重心都在賺錢上,孩子與父母之間溝通少,父母對孩子也缺少心靈上的關心,這樣一來,孩子會覺得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很低,性格會越來越孤僻、古怪,有的就會通過“以大欺小”,來顯示自己的地位和脾氣。
現在許多家長都把孩子丟給爺爺奶奶帶,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也該受到大家重視。爺爺奶奶一輩在教育方式和溝通上,與孩子有很大的代溝,這不利于孩子出現問題時得到長輩的及時疏導。
家長周先生:我兒子剛上初一。我是開出租車的,以前忙于生計,也為了培養(yǎng)兒子的獨立性,從未接送過他。但看到網絡上瘋傳的“圍毆學生視頻”,媒體還說孩子在學校被欺負回家也不敢講,我兒子性格內向,我是真不放心!所以這兩天在“拉活兒”的黃金時段,我也掛起了暫停營運的牌子,把車停在路邊等候兒子放學。如果有異常,我希望能第一時間發(fā)現“蛛絲馬跡”。
專家觀點:讓孩子從小了解法律“紅線”在哪兒
陳若葵(中國婦女報記者):如今孩子間的“酷刑折磨”已與往日推推搡搡的“小孩打架”不可同日而語,也超出了“惡作劇”的范疇。然而,施暴者并不覺得這是件多大的事,既說明了中小學生法律意識的淡薄,也反映出青少年犯罪成本很低的現實。
依據我國現行法律,14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只承擔民事責任,不承擔刑事責任;14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也有相應的從寬處理規(guī)定。換句話說,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校園暴力問題還沒有上升為法律議題,而僅僅停留在道德層面。圍繞“校園暴力”的一系列干預機制,也處于相當滯后的地步。此類事件多以嚴肅批評教育、記過開除、責成家長嚴加管教或賠償的方式解決,這也導致一些青少年無所顧忌地施暴,出現了家庭學校管不住,公安法律管不了的尷尬局面。
法律的規(guī)定不能突破,但并不意味著對校園暴力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監(jiān)護人以及學校存在監(jiān)管不力的過錯,也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學校和家長應當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法律知識普及,讓他們明白法律的紅線。
面對校園暴力,家長責無旁貸
關穎(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社會學會家庭社會學專業(yè)委員會秘書長):
關于校園暴力的解決之道,除了針對孩子本身尋找根源、提出對策之外,在我看來,還要從兩個不容忽視的問題著眼:
一是家長暴力行為的副作用?!安淮虿怀刹摹钡膫鹘y(tǒng)觀念在現代社會依然有其存在的社會心理基礎,父母打孩子常常有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是“為了孩子好”。許多父母也從孩子暫時的順從中嘗到了打罵的“甜頭”,卻不知道孩子受到皮肉之苦之后會產生怎樣的副作用。
研究表明,動輒被父母打罵的孩子,當與人相處不盡如人意或遇到某些不良刺激的時候,很容易產生攻擊行為。如果長期得不到糾正,便形成暴力傾向明顯的人格特征,乃至對他人施暴成為習慣。他們對成年人的暴力行為無可奈何,將同齡伙伴作為攻擊和宣泄的對象便不足為怪。
二是大眾傳媒中暴力內容的傳播對孩子影響至深?,F在的孩子是與電子媒介一起成長起來的,他們一出生就生活在電視、互聯網等各類傳播媒介的包圍之中,其中暴力行為被成年人編導成孩子喜聞樂見的內容廣為流傳,并成為他們模仿的對象。
如此說來,孩子的暴力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成年人制造的。當我們教育孩子糾正暴力心理、避免暴力行為的時候,首先應當改變的是我們自己。“禁止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暴力”這一法律規(guī)定,應當也必須成為家長觀念與行為的底線。
在孩子的媒介使用上,家長的作用是了解孩子的媒介使用,與孩子共同提升價值判斷能力和對負面信息的免疫力,并過濾不良信息。
當然,對大眾傳媒尤其是主流媒體而言,增強保護未成年人的意識,自律并自濾,為孩子們創(chuàng)造良好的媒介環(huán)境、為廣大家長提供社會支持,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當孩子生存的家庭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溫馨、和諧,當成年人以親情、責任感呵護著孩子,孩子暴力行為才有望減少,保護未成年人權益才不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