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 羅恩
[摘要] 目的 探討青年結腸癌患者術后肝轉移的危險因素。 方法 收集2002年1月~2012年12月來源于成都市第五人民醫(yī)院行結腸癌根治術的青年結腸癌患者共527例,并收集其臨床病理資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方法分析影響青年結腸癌患者術后發(fā)生肝轉移的因素。 結果 527例青年結腸癌患者中術后肝轉移的發(fā)生率為21.3%。同時,腫瘤較大者(>5 cm)會增加青年結腸癌患者術后肝轉移的發(fā)生風險(OR = 5.57,95%CI:2.25~13.76);脈管侵犯者也會增加青年結腸癌患者術后肝轉移的發(fā)生風險(OR = 3.16,95%CI:1.60~6.21);淋巴結轉移是青年結腸癌患者術后發(fā)生肝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OR = 5.25,95%CI:2.99~9.19)。 結論 腫瘤大小、脈管侵犯、淋巴結轉移是影響青年結腸癌患者術后發(fā)生肝轉移的主要因素,提示青年結腸癌患者發(fā)生術后肝轉移與腫瘤的病理學特征存在著較為密切的關系。
[關鍵詞] 青年;結腸癌;肝轉移;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 R735.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5)08(c)-0026-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isk factors of postoperative liver metastasis in young patients with colon cancer. Methods A total of 527 patients who had been conducted colorectal surgery in Chengdu Fifth People's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2 to December 2012 were collected. And the clinical pathological data was collected. Mult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of postoperative liver metastasis in young patients with colon cancer.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liver metastasis after colorectal surgery of young patients with colon cancer in the 527 patients was 21.3%. Simultaneously, larger tumor size with more than 5 centimeter increased the risk of liver metastasis after colorectal surgery in young patients with colon cancer (OR = 5.57, 95%CI: 2.25-13.76). Vascular invasion increased the risk of liver metastasis after colorectal surgery in young patients with colon cancer (OR = 3.16, 95%CI: 1.60-6.21). Lymph node metastasis was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of liver metastasis after colorectal surgery in young patients with colon cancer (OR = 5.25, 95%CI: 2.99-9.19). Conclusion Tumor size, vascular invasion, lymph node metastasis are the main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young patients with liver metastasis of colon cancer, which reminds that the risk of liver metastasis after colorectal surgery in young patients with colon cancer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Young; Colon cancer; Liver metastasis; Risk factor
結腸癌是目前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1]。在我國,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們的飲食生活方式及飲食結構也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結腸癌的發(fā)病率也在逐年上升,這給人類健康帶來了較大的威脅。而在臨床上,結腸癌是較易轉移的癌癥之一,雖然我國目前在臨床上對于結腸癌患者的治療主要是采用以手術為主、放療和化療為輔的綜合治療方法,但研究也表明了對于結腸癌患者的治療效果并不是特別理想,可能是由于復發(fā)和肝轉移的發(fā)生,使得結腸癌在治療上受到了很大的局限[2-4]。研究表明,人體肝臟是結腸癌發(fā)生轉移較為常見的器官,20%~25%的結腸癌患者在術后發(fā)生肝轉移[5]。此外,由于各年齡段結腸癌患者的癥狀不一,且病程進展和預后也不同,而青年結腸癌患者癥狀一般較不明顯,病程進展較為迅速,預后也較差[6]。而國內外目前對于結腸癌患者術后發(fā)生肝轉移的研究仍存在:研究的因素不一、較少考慮青年結腸癌患者這一特殊人群、調整的因素或者控制的混雜因素不一等問題,因此,為探討青年結腸癌患者術后發(fā)生肝轉移的影響因素,本次研究收集了527例青年結腸癌患者的臨床病理學資料,并進行分析,從而為初步判斷青年結腸癌患者術后發(fā)生肝轉移的危險性及為降低青年結腸癌患者術后肝轉移的發(fā)生率提供參考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2年1月~2012年12月來源于成都市第五人民醫(yī)院經組織病理學診斷的527例結腸癌病例,均行結腸癌根治術。目前國內外對于青年結腸癌患者的年齡界定尚無統一的標準,但多數研究采用40歲作為青年結腸癌的劃分界限[6-8]。因此本研究依據既往研究的標準納入40歲以下的病例作為青年結腸癌患者。
1.2 觀察指標
本次研究的觀察指標主要包括性別、年齡、首發(fā)癥狀、腫瘤部位、腫瘤大小、腫瘤大體類型、分化程度、組織類型、病理分級、脈管侵犯、術前合并癥、并發(fā)癥、淋巴結轉移、手術時間、是否化療、是否術后肝轉移等指標。其中,以病理學檢查、術中探查、CT或B超作為肝轉移的判斷依據。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Epidata 3.1軟件建立數據庫,采用SPSS 18.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頻數、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危險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基本情況
本次研究共納入合格的青年結腸癌患者527例。其中,男328例(62.2%),女199例(37.8%);年齡23~40歲,中位年齡36歲。術后112例(21.3%)結腸癌患者出現了肝轉移,其中男63例(56.3%),女49例(43.7%)。青年結腸癌患者術后發(fā)生肝轉移在腫瘤部位、腫瘤大小、脈管侵犯、并發(fā)癥、淋巴結轉移等變量分布上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而在性別、年齡、首發(fā)癥狀、腫瘤大體類型、分化程度、組織類型、病理分級、術前合并癥、手術時間、是否化療等變量分布上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2.2 影響青年結腸癌患者術后肝轉移的因素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腫瘤較大者會增加青年結腸癌患者術后肝轉移的發(fā)生風險(OR = 5.57,95%CI:2.25~13.76);脈管侵犯者也會增加青年結腸癌患者術后肝轉移的發(fā)生風險(OR = 3.16,95%CI:1.60~6.21)。同時本次研究發(fā)現,淋巴結轉移是青年結腸癌患者發(fā)生術后肝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OR = 5.25, 95%CI:2.99~9.19)。但本研究并未發(fā)現腫瘤部位、并發(fā)癥等因素對青年結腸癌患者術后發(fā)生肝轉移的影響。見表2。
3 討論
本次研究發(fā)現,腫瘤大小、脈管侵犯、淋巴結轉移是青年結腸癌患者術后發(fā)生肝轉移的主要危險因素。
目前,結腸癌是我國高發(fā)的惡性腫瘤,中國腫瘤登記年報數據顯示,我國結腸癌在胃腸道惡性腫瘤中占到第3位,其發(fā)病率也在逐年升高,并且有年輕化的趨勢[9-12]。近些年來,青年結腸癌患者的發(fā)病率也在呈現上升的趨勢,再加上這部分群體發(fā)生結腸癌的臨床癥狀往往不是很典型,因此臨床上對于青年結腸癌患者的誤診率相對較高,其進展也相對較為迅速[7,13-14]。因此關注青年結腸癌患者術后發(fā)生肝轉移的影響因素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次研究發(fā)現,青年結腸癌患者術后肝轉移的發(fā)生率為21.3%,研究表明,青年人結腸癌多以低中分化為主,腫瘤自身的生物學性質決定了其術后較容易出現復發(fā)、轉移[9,15]。這也提示了青年結腸癌患者術后肝轉移的風險較高,臨床醫(yī)生更應該注意在對青年結腸癌患者進行手術時必須有效地降低脫落的癌細胞在這部分患者門靜脈血中的數量,并加強對青年結腸癌患者術后的密切關注,從而以降低其發(fā)生肝轉移的風險。
本次研究發(fā)現,腫瘤大小會影響青年結腸癌患者術后肝轉移的發(fā)生風險,青年結腸癌患者腫瘤較大者發(fā)生術后肝轉移的風險是腫瘤較小者發(fā)生術后肝轉移風險的5.57倍,這與既往研究并不一致[9,16],一方面可能與本次研究的樣本量較少(表2,腫瘤大小可信區(qū)間較大)有關,另一方面可能是研究之間的人群不同,本次研究主要針對青年結腸癌患者,在研究對象上更具有針對性。同時,研究表明腫瘤大小與青年結腸癌患者發(fā)生術后肝轉移的關系并不明確,具體的生物學機制及二者之間的關聯還有待進一步探討,后續(xù)研究仍需擴大樣本量以進一步深入探討腫瘤大小與青年結腸癌患者發(fā)生術后肝轉移的關系。
研究表明,結腸癌等惡性腫瘤可能會通過侵犯血管、淋巴管等形成微轉移,進而發(fā)生遠處轉移[9]。本次研究發(fā)現,脈管侵犯可增加青年結腸癌患者術后肝轉移的發(fā)生風險,青年結腸癌患者有脈管侵犯者發(fā)生術后肝轉移的風險是無脈管侵犯者發(fā)生術后肝轉移風險的3.16倍,這與既往研究是一致的[17-19],說明了脈管侵犯可能會導致微血管密度大的腫瘤更容易發(fā)生肝轉移,漿膜層中大量的血管將會增加腫瘤細胞進入肝臟的機會。
淋巴結轉移是結腸癌分期的基本因素。研究表明,結腸癌患者有淋巴結轉移時,這部分患者的腫瘤細胞中就存在較強生長增殖能力的結腸癌細胞克隆,而癌細胞克隆通過淋巴系統的傳播或者播散,可以侵襲結腸癌患者的血管,并穿破患者的血管壁進入患者的血液循環(huán)系統中,再由腸系膜上的靜脈引流經門靜脈進入到患者的肝臟中,從而發(fā)生肝轉移灶[9]。本次研究發(fā)現,淋巴結轉移是影響青年結腸癌患者發(fā)生術后肝轉移的危險因素,青年結腸癌患者有淋巴結轉移者發(fā)生術后肝轉移的風險是無淋巴結轉移者發(fā)生術后肝轉移風險的5.25倍,這與既往研究是一致的[19-20],提示了臨床醫(yī)生應密切關注青年結腸癌患者術后的進展,及時做好術后隨訪。
總體而言,本次研究從不同年齡段結腸癌患者的病程進展及預后可能不同入手,基于既往國內外研究現狀及青年結腸癌患者的臨床癥狀不典型、臨床誤診率相對較高、病程進展相對較為迅速等特點,選擇青年結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影響青年結腸癌患者術后發(fā)生肝轉移的危險因素。同時發(fā)現了腫瘤大小、脈管侵犯、淋巴結轉移等因素對青年結腸癌患者術后肝轉移的發(fā)生存在影響,這為判斷青年結腸癌患者術后發(fā)生肝轉移的危險性、降低青年結腸癌患者術后肝轉移的發(fā)生率提供了一定的線索。但由于樣本量的局限性,本次研究并未發(fā)現腫瘤部位、并發(fā)癥等因素對青年結腸癌患者術后肝轉移的影響,因此后續(xù)研究仍需擴大樣本量,以進一步深入探討影響青年結腸癌患者術后發(fā)生肝轉移的危險因素。
[參考文獻]
[1] 張東臣,俞林.青年人結直腸癌的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因素分析[J].山東醫(yī)藥,2013,53(21):65-67.
[2] 朱德祥.結直腸癌和肝轉移血清蛋白診斷模型的優(yōu)化和相關標志物的鑒定[D].上海:復旦大學,2013.
[3] 暢智慧,鄭加賀,王傳卓,等.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對結腸癌肝轉移射頻消融術后腫瘤復發(fā)的影響[J].現代腫瘤醫(yī)學,2014,22(5):1096-1099.
[4] 王林.β-catenin在結直腸癌侵襲轉移中的作用及其相關分子機制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1.
[5] 張耀明,周臻濤,鄧國明,等.結直腸癌同時性肝轉移患者術后預后影響因素分析[J].廣東醫(yī)學,2014,35(7):1006-1007.
[6] 鐘毓杰,劉忠民,張景芳.青年人結直腸癌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9(36):163-164.
[7] 翟云峰,彭麗娜,宋雪,等.不同性別青年結腸癌患者的臨床病理特點分析[J].河南醫(yī)學研究,2014,23(5):67-69.
[8] 黎磊.青年結直腸癌臨床及病理特征分析(附50例報告)[J].結直腸肛門外科,2014,20(3):204-206.
[9] 袁合林,唐帆,黃桂林,等.結腸癌根治術后肝轉移的相關因素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3,12(20):1667-1668.
[10] 黃忠光,蔣紹香.結腸癌肝轉移的診斷與治療新進展[J].醫(yī)學綜述,2013,19(10):1769-1770.
[11] 張海燕.PRM1在結腸癌組織中的表達及意義[D].吉林:吉林大學,2013.
[12] 郝捷,陳萬清.中國腫瘤登記年報(2012)[M].北京:軍事醫(yī)學科學出版社,2012:62-63.
[13] 劉瀅,樊勇.青年與老年患者結直腸癌臨床及病理特征比較[J].結直腸肛門外科,2011,17(6):381-382.
[14] 齊艷榮.青年大腸腫瘤的臨床、內鏡和病理特征分析[D].天津:天津醫(yī)科大學,2014.
[15] 孫兆群,王洋,劉峰.青年與老年結直腸癌患者的病理資料對比分析[J].腫瘤學雜志,2010,16(9):744-745.
[16] 黃輝,季惠,黃建昌,等.結直腸癌肝轉移相關臨床病理危險因素分析[J].肝膽胰外科雜志,2010,22(3):177-179.
[17] 梁良,羅樹春,趙煜,等.結腸癌術后肝轉移危險因素回顧性分析[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5,22(10):792-795.
[18] 范文華,吳佩,王彥東,等.消化道腫瘤的脈管內侵犯與微轉移、微血管密度關系的研究[J].安徽醫(yī)藥,2009,13(6):649-651.
[19] 王帆.146例結腸癌患者術后化療的相關預后因素分析[D].南昌:南昌大學,2011.
[20] 李海軍,車向明,賀仕才,等.結腸癌淋巴結轉移危險因素及預后分析[J].現代腫瘤醫(yī)學,2011,19(12):2489-2491.
(收稿日期:2015-03-20 本文編輯:張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