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端午節(jié)來源眾說紛紜,翻閱古代浩繁帙卷,不乏代代對其考證的學者說法,而近代,自聞一多先生起,又有一些新的起源說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因為時代久遠,文字記載稀缺,端午節(jié)的來源在兩千余年的發(fā)展中,被不同時代,不同地方的世人賦予了越來越多的文化內(nèi)涵,端午節(jié)的來源也產(chǎn)生了越來越多具有地域性的說法,但這些都在中華文化的體系內(nèi)匯聚成一股文化之源,滋潤著每一位中華兒女的心靈。
紀念屈原說
紀念屈原的說法,是現(xiàn)今流傳最廣的民間說法。最早將端午節(jié)與屈原聯(lián)系起來的據(jù)說是東漢應劭的《風俗通》,其中稱端午纏五色線的習俗是因為屈原,但沒有提供詳細的記錄。南朝梁代吳均《續(xù)齊諧記》是第一次完整記載了粽子源于紀念屈原的現(xiàn)存文獻,記載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蹦铣喝俗阢痢肚G楚歲時記》也有記載:“屈原以是日死于汨羅,人傷其死,所以并將舟楫以拯之。今競渡是其跡。”
屈原是我國第一位有名可循的浪漫主義愛國詩人,其故事被代代相傳,可謂家喻戶曉。據(jù)《史記》記載,屈原為戰(zhàn)國時期楚國人,羋姓,屈氏,名平,字原,所以他和楚國王室同姓。楚懷王時期,屈原頗受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他勸楚懷王任用賢能、愛護百姓、章明法度,不斷增強了楚國國力,并游說各國,使楚、齊、燕、趙、韓、魏六國君王齊集楚國,形成合縱聯(lián)盟,有效地抵抗了來自強大秦國的不斷攻擊,維護了百姓的安定生活。屈原日益得到楚懷王的重用,很多內(nèi)政、外交的大事都交于屈原去處理,但同時,也引起了楚國公子子蘭、上官大夫靳尚等人的嫉妒,于是,他們勾結秦國使者張儀,向楚懷王進獻讒言,不斷誹謗屈原,使楚懷王日益疏遠屈原,甚至將其流放,雖后來被召回,但最終楚懷王仍舊不聽屈原之勸,被子蘭等人慫恿親赴秦國,困死于秦國。頃襄王繼位后,其弟子蘭為令尹,因屈原反對他們與秦國聯(lián)姻,以圖一時茍安,并指責子蘭的唆使致懷王客死秦國。但最終頃襄王聽信子蘭等一幫饞臣對屈原的詆毀,屈原再次被流放,至沅、湘一帶。公元前278年,秦國攻占楚國郢都,屈原不愿看到故國之亡,含憤抱石投于汨羅江中。附近村民聽聞,便急忙趕來,駕著船來打撈屈原的遺體不得,又把盛米飯的竹筒撒下去,希望喂食江中魚兒,以保全屈原遺體。隨后,人們年年端午時紀念屈原,龍舟競渡、吃粽子便成了端午的習俗。
紀念伍子胥說
端午節(jié)來源自紀念伍子胥的說法,主要在江浙一帶廣為流傳。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投奔吳國,為家人復仇并助吳國拓疆強國。吳王闔間死后,其孫夫差繼位,在伍子胥等人的謀略下,吳軍士氣高昂,百戰(zhàn)百勝,越國大敗,幫助吳國成就了春秋霸業(yè)。隨后,越王勾踐請和,夫差剛愎自用,欣然接受,不顧伍子胥“聯(lián)齊滅越”的主張。吳國太守伯嚭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聽信伍子胥欲謀逆的讒言,賜子胥寶劍以自盡。子胥本為忠良,可恨被冤至此,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北阕载囟?。夫差聞言大怒,命令取子胥的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姑蘇東南江中。相傳,伍子胥冤死后,其忠魂不滅化為濤神,人們在他被投入江之日哀而祭之,于是就有了江浙地區(qū)端午節(jié)。蘇州端午節(jié)紀念伍子胥是中國端午節(jié)重要的習俗之一,2007年,“伍子胥起源說”的端午節(jié)進入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名錄》。
紀念孝女曹娥說
相傳,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東漢時期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會稽上虞人,其父據(jù)說為巫祝,能弦歌,曹娥父親溺于江中,數(shù)日不見尸體,當時曹娥只有十四歲,晝夜在沿江尋父哀哭,十七天后,到了五月五日,曹娥也投入江中,五天之后,曹娥抱出父親的遺體。人們就此傳為神話,傳至當?shù)乜h府知事,他令度尚為之立碑,邯鄲淳作誄辭頌揚,為曹娥碑。為了紀念曹娥的孝行,人們在她投水救父的地方設立曹娥廟,改江水名為曹娥江,改她居住的村鎮(zhèn)為曹娥鎮(zhèn)。今天,這些名稱仍在沿用。端午節(jié)紀念孝女曹娥的傳說也流傳至今。
龍的節(jié)日
端午節(jié)起源于古代百越民眾龍圖騰崇拜的觀點主要來源于聞一多的 《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聞一多稱端午節(jié)是“龍的節(jié)日”,他認為,五月五日是古代吳越地區(qū)“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
其理由是現(xiàn)存文獻記載的端午風俗和傳說等多與龍有關。主要有:一是龍舟競渡,聞一多認為這是史前圖騰社會的遺俗,人們將食物裝在竹筒里或裹在樹葉里獻給圖騰神——龍,以娛神賜福,也自己取樂,這就是“最古端午節(jié)的意義”,而流傳最廣的屈原的故事,最早的記載是出現(xiàn)比較晚的六朝時期。二是吃粽子,他指出有傳說單說蛟龍奪粽子而食,一定有其相關的背景,也許他就此將吃粽子和吳越地區(qū)龍圖騰信仰的文化背景相聯(lián)系了起來。三是揚州地區(qū)在端午這一天鑄盤龍鏡。四是吳越地區(qū)先人斷發(fā)文身,以為“龍子”,后以五色線系在臂上,大概也是因為以像龍形。五是古代并州(今太原)有五月初五“龍忌日”之說。六有端午日魚變龍的傳說。
聞一多認為這些風俗傳說多發(fā)生在吳越地區(qū)等南方地區(qū),而且在這些地區(qū)流行最久、保存色彩最濃厚,他由此推測,端午可能最初只是長江下游吳越地區(qū)的民俗,自東漢吳越地區(qū)被開辟后,吳越文化和中原文化交流后,端午節(jié)日才漸漸傳播到長江上游和北方各地。
除此,端午節(jié)還有源于蓄蘭沐浴說、勾踐操練水軍說等,據(jù)《禮記》載,端午源于周代的蓄蘭沐浴。古人五月采摘蘭草,盛行以蘭草湯沐浴、除毒之俗?!洞蟠鞫Y記·夏小正》記載:“五月,……煮梅,為豆實也,蓄蘭為沐浴也?!鼻毒鸥琛ぴ浦芯罚骸霸√m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蹦铣喝俗阢痢肚G楚歲時記》云:“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jié)。”此俗流傳至唐宋時代,又稱端午為浴蘭之月。宋代高承《事物紀源》刊文,端午源于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放回國后,以龍舟競渡為虛,操練水軍為實,增強國力。
對于這些端午起源之說,可能其指向并不都是端午這個節(jié)日本身,而是和節(jié)日有關的某一習俗,但無論哪一種起源說,其最終都是端午文化的一部分,它們根植于百姓生活,成為了幾千年來中國社會、政治、文化等方面發(fā)展的一個縮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