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灑哥
世人每每提起楚懷王,想到的都是一個內惑于南后鄭袖、外欺于張儀的昏聵之主。然而,歷史上的楚懷王并非如此不堪。
戰(zhàn)國時期,群雄并立,戰(zhàn)爭頻發(fā)。秦國謀士張儀出使楚國,對楚懷王說,只要楚與齊國絕交,秦國甘愿以六百里肥沃土地相送。然而,楚與齊絕交后,秦國僅以六里土地回饋,實為戲弄楚懷王。楚懷王這才知道自己被張儀誆騙了,他怒而興兵伐秦,結果慘敗。
我們熟知的這段歷史故事彰顯了張儀的聰慧與楚懷王的愚鈍??蛇@件事僅僅是秦楚兩國交戰(zhàn)的一段序曲而已。
公元前312年,秦楚兩國爆發(fā)丹陽之戰(zhàn)。此戰(zhàn)的結果是楚軍大敗,八萬余精兵被殺。丹陽之戰(zhàn)后,秦惠文王和大臣們歡欣鼓舞,認為楚國經此大敗,在短時期內定不會對秦國構成威脅,于是放松了警惕。
可令秦國君臣沒想到的是,楚懷王在短時間內,又迅速征調了江漢地區(qū)的楚國精兵,襲擊秦國。楚軍不但一舉收復失地,而且攻破秦國門戶武關,并沿著丹江走廊直撲蟯關。楚兵懷著報仇雪恨的心情一路狂奔,等到秦國君臣反應過來的時候,蟯關已經失守,楚兵攻進關中。
關中地區(qū),古稱四塞之險。楚兵攻入藍田地區(qū)之后,面前就是一馬平川的關中平原了,大秦再也無險可守,只能背靠渭水決一死戰(zhàn)。根據《詛楚文》竹簡記載,當時戰(zhàn)局對秦國相當不利,以至于秦王不得不祭天祈求神靈保佑藍田之戰(zhàn)能夠“克劑楚師”。之后,秦惠文王集結關中地區(qū)的全部兵力,與楚兵在藍田激戰(zhàn),最終兩敗俱傷,秦不能勝楚,楚不能滅秦。此時,秦國的外交攻勢取得了成功,韓、魏兩國偷襲楚國的宛城,迫使楚國回兵救宛。從這一戰(zhàn)看,楚懷王是有膽略、有眼光、有勇氣的。
幾年以后,秦楚再次狹路相逢。楚懷王此時面臨的局勢是,秦國已于數年前成功攻滅了位于今天漢中及四川盆地的巴、蜀、苴三個國家。從戰(zhàn)略上,秦國已對楚國形成了居高臨下之勢。此時的楚國要想打破僵局,有兩種途徑可選:要么趁著秦國在短期內無法完全收服巴蜀民心,迅速與之決戰(zhàn);要么就是楚國自己也吞下一塊極具地緣潛力的土地,拉近與秦國的差距。第一種方法楚懷王已通過丹陽、藍田兩次戰(zhàn)役嘗試過了,可惜功敗垂成。楚懷王決定嘗試第二種方法,他的目標就是越國。
可以說,楚懷王的戰(zhàn)略判斷相當準確。既然無力在西部與秦國爭奪四川盆地、也難以北上中原去面對三晉,那么作為戰(zhàn)略補償,其視野自然就瞄準了長江下游。畢竟,如果能順利滅越,一統(tǒng)長江中下游和淮河兩岸,確保東部無憂,楚國的戰(zhàn)略優(yōu)勢就將再次顯現,且有可能在西部與秦國進行新一輪競爭。
楚懷王等待滅越的時機足足等了五年。秦惠文王死于藍田之戰(zhàn)后第二年,秦武王繼位,將主要精力轉向三晉地區(qū),他多次發(fā)動大規(guī)模攻伐戰(zhàn),與韓、魏二國逐漸交惡。這在極大程度上緩解了楚國的壓力,楚國得以休養(yǎng)生息。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舉鼎絕臏而死,秦國陷入內亂。一年后,楚國瞅準時機,利用秦、魏、韓三國無暇南顧之機,完成了戰(zhàn)略上的逆襲,一舉攻滅了越國,一統(tǒng)長江中下游以及淮河兩岸。楚懷王滅越,時機把握之準、攻擊速度之快,體現了大國君主的風范。
在戰(zhàn)國中后期激烈的生死爭奪中,是沒有弱者的生存空間的。所以,無論是藍田之戰(zhàn)的果決,還是滅越之役的敏銳,楚懷王的表現,都稱得上可圈可點。然而,如此有戰(zhàn)略眼光的楚懷王,為何會被張儀用六百里土地的說辭輕易蠱惑呢?其實,與其說楚懷王愚蠢,倒不如說他太急功近利。
張儀允諾給楚懷王的六百里土地,可不是一般的地方,而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商于之地”——秦昭襄王約楚懷王見面的地點武關,正是商于之地的南大門。這塊土地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里是秦國的死穴所在。
丹江通道是溝通關中平原與南襄盆地的戰(zhàn)略通道,武關將這個通道一分為二,楚有其南,秦占其北。秦國控制著丹江通道北半部的人口——武關。后來,劉邦就是穿越了丹江通道最終一舉滅亡秦國的。因此,丹江通道實乃秦國的命門所在。這就不難理解,當初張儀用商于之地游說楚懷王的時候,楚懷王為何會動心了。
因為他已經準確地判斷出了商于之地的戰(zhàn)略價值。假使秦國是個守約的國家,楚國擁有商于之地后就會打破戰(zhàn)略平衡,滅秦的概率就會極大增加。一旦能滅秦或者重創(chuàng)秦國,強國格局就要被重寫。而且楚國自成大國,也無須憂慮如何與周邊小國結盟了,齊國和三晉的態(tài)度,更是不會被楚懷王放在眼里。
所以說,楚懷王并不愚蠢,他是急功近利,以至于忘了兵不厭詐這個簡單的常識。在那個群雄逐鹿的時代,“失信”二字本就是兵家毫無介懷的。也可惜了一代軍事梟雄楚懷王因此留下了昏庸、愚鈍的罵名。
編輯/夕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