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小時候去書店,在“教育典范”的大招牌底下,我捧著一本《傅雷家書》翻來翻去。當時年齡小,看不懂里面講的肖邦和貝多芬,只看出一個問題——這本書是大翻譯家父親傅雷寫給大鋼琴家兒子傅聰?shù)募視?,那序言里的這個傅敏,是干嗎的?
②又過去很多年,我終于在傅雷的傳記里找到了答案。讓我意外卻又隱隱覺得合理的是,傅敏是傅雷的次子。
③我讀過無數(shù)遍《傅雷家書》,隨著年齡的增長,每讀一遍都有新的感悟。唯一不變的是,從開頭到結(jié)尾,每一個字都是傅雷對傅聰深深的父愛:他有一個才華橫溢的天才兒子,他關(guān)心他的一切,他的愛情、他的音樂、他最近看的書、他在海外吃的糧食、他走路的時候有沒有將衣領(lǐng)折好……
④如果囫圇吞棗地讀下去,大抵會有無數(shù)人為這樣無敵的父愛落淚,但是縈繞我心頭的是另一件事——在往來繁復(fù)的通信里,只有寥寥數(shù)筆提到這個家里唯一的弟弟,翻頁快的人大概都不會留意他的存在,這讓我頓時覺得喉嚨里堵了一樣東西,哽得難受。
⑤在另一本傳記里,我看到了更為完整的傅雷家事。傅聰出生后,全家人的愛全都傾注到這個長得粉嘟嘟的小男孩身上,找最好的老師教他彈琴,送他去最好的地方,在最好的環(huán)境里實現(xiàn)最極致的發(fā)展。
⑥對這家人來說,一切都好到了極致,直到另一個兒子出生。生于斯,長于斯,這個叫作傅敏的孩子也想跟哥哥那樣,學習音樂。他跟父親的好友偷偷學過一陣子小提琴,他的音準之好,讓傅雷這位老友也來勸說傅雷,說傅敏在音樂方面很有天賦。
⑦可是,父親不讓。這位父親說了一番話,如今已無從考證,大意是:我們家已經(jīng)有了一個傅聰,我們不需要,也無力再去培養(yǎng)另一個傅聰了。傅敏,你去當個老師吧。
⑧后來的種種人生經(jīng)歷讓我明白,對愛子心切的傅雷來說,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要背負多少愛與痛,才能在一個孩子才11歲的時候,就給他下判語:你不適合這個,你適合那個。
⑨旁觀者可以惋惜,可這就是當局者傅敏的人生,他接受了它。后人常常補充說,傅敏其實在教育方面也是很有天賦的嘛!我看到過一張傅敏跟學生一起看書的照片,師生相處其樂融融,可那時候他還不知道,后來迎接他的,是連綿數(shù)十年的坎坷不平——風云突變,雙親自縊,家庭破裂……,時代的傷痛如一根刺,扎在他心頭最柔軟的地方。
⑩故事的結(jié)局是,傅敏在1979年去倫敦探望哥哥傅聰,所有人都以為他會去投奔安逸的生活,但是他沒有。1980年,傅敏回國,繼續(xù)做一名中學教師,并向?qū)W校提出要求:終生不升“長”,要做一輩子的中學教師。他了斷了自己的婚姻,也斷了自己升職的道路,把自己關(guān)在小小的房間里,整理編輯《傅雷家書》。
(11)我無從想象,坐在房間里整理家書并將其出版的傅敏,是抱著怎樣的決心和情懷,以一己之力促成了這本傳世經(jīng)典的流傳的。而在厚厚一本書里,只有序言中出現(xiàn)了他的名字,僅此而已,僅此而已。
(12)但是當我長大,我開始明白,在傅敏做成這件事的時候,他的心情大概是喜悅且舒暢的。這個時代眼中不合時宜、父親眼中不合時宜,甚至命運眼中不合時宜的人,依然堅持做著旁人看來不合時宜的事情,因為他知道,什么才是真正合時宜的。直到今天,《傅雷家書》依然影響著無數(shù)人,包括我。也許,這就是不合時宜者的勝利。
(李斐然/文,選自《讀者·校園版》2014年第22期,有刪節(jié))
閱讀筆記
1.第④段“這讓我頓時覺得喉嚨里堵了一樣東西,哽得難受”一句中,“這”指代的具體內(nèi)容是什么?為什么“我”感到“哽得難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11)段最后連用兩個“僅此而已”,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⑩段中的“父親眼中不合時宜”指什么?“命運眼中不合時宜”又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如何理解選文標題的含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