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安蓮
摘要:語言都是相通的?!皟和Z言發(fā)展經(jīng)歷一個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語言能力的發(fā)展是和認知能力的發(fā)展緊密聯(lián)系的”。在學習外語過程中以母語為認知基礎(chǔ)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學習者可以利用他們的已有知識來學習領(lǐng)會英語的語言規(guī)則,更可以利用兒童母語習得的規(guī)律,讓我們的英語教學變得有趣、高效,從而促進英語學習。
關(guān)鍵詞:英語教學;母語習得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5)07-035-001
語言習得是全人類均具備的通過遺傳而得來的能力。人生來就具備一種天賦,或一種生物機制,使他們至少能習得一種語言。兒童以習得方式為主,幾乎是在不知不覺中高速度、高質(zhì)量地獲得自己的母語,其成就是任何其他類型的語言學習所無法比擬的。正如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1993)認為,“兒童的語言是發(fā)展而來的,而不是教出來的”。兒童只要能習得某種人類語言,它就能本能而輕松地習得任何人類語言。
【案例描述1】找最好的老師
在女兒很小的時候,讓女兒面對著我坐在我的膝上,我拉著女兒的小手邊搖邊念:“拉大鋸,扯大鋸,外婆家,唱大戲。爸爸去,媽媽去,小寶寶,也要去!”到最后一個字時將手一松,讓她身體向后傾斜。女兒特別喜歡這樣短小押韻的兒歌,再加上伴有動作,每次唱到時,女兒總是樂不可支,十分感興趣。
【案例反思】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實踐證明:學業(yè)成功的關(guān)鍵在于學生是否對該學科具有濃厚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取得學習成功的關(guān)鍵,失去了興趣就失去了動力。
對于中學階段的學生,我們的教師一定首先要讓他們認識到學外語的目的和重要性、工具性;端正學習態(tài)度,明確學習動機。
其次要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guān)系,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習中影響學習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就是學習者的情感控制,教師應(yīng)該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安全、溫暖、友好的學習氣氛,使學生感到在學校里學習外語就如同在家里看電視小說一樣愉快、興奮。
此外,改進教學方法并靈活運用各種形式的教學手段,也是提高學習者學習外語興趣的關(guān)鍵之一。
因此,作為英語教師需要有更多的智慧和方法讓學生對英語課堂感興趣,對英語學習感到有用途,這樣學生就一定會對語言學習樂此不疲。
【案例描述2】多輸入、多存儲
在我們與女兒交往時,無論她多小,能不能聽懂自己的話,我們都會跟女兒像和朋友一樣正常說完整的句子,完整的話。當女兒小的時候,我們常常用親切溫柔的聲音,面對著她,使她能看得見口型,試著對她發(fā)單個韻母ɑ(?。ⅷㄠ福?、ū(嗚)、ē(鵝)的音,玩一會兒,以刺激她發(fā)出聲音。女兒快一歲的時候,她很喜歡有韻律的聲音和歡快的節(jié)奏,我們就帶著親切而又豐富的面部表情念兒歌、講故事。我們經(jīng)常帶著女兒,走到哪里就講到哪里,讓她認識生活的環(huán)境和周圍的世界。
【案例反思】
現(xiàn)在中學生學習英語,達到一定的刺激量是語言學習的一個重要條件?!奥牎焙汀白x”是輸入,是人們學習、吸收語言的重要途徑。沒有輸入就沒有輸出。
“聽”在英語的“聽、說、讀、寫”四要素中處于最基礎(chǔ)的地位。聽不懂就模仿不了。說話時也就會張口結(jié)舌,所學的英語也只能是“聾啞英語”。說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有賴于聽的能力。不僅如此,現(xiàn)代研究閱讀的專家認為:耳朵受到很好訓練實際是一個聽的刺激量的訓練過程,刺激越多,輸入量越大。這也有助于閱讀,隨之有助于寫作,從而有效提高語言的能力。
因此,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我經(jīng)常鼓勵學生多聽課本錄音、欣賞英文歌曲、原版電影,閱讀英文報刊、雜志,甚至是英文的小說名著等等。
【案例描述3】真實自然的情景
拿一個帶響鈴的玩具,一邊逗女兒玩,一邊喊:“寶寶n-á(拿)住?!蓖瑫r拉著寶寶的手讓她握住玩具。
拿個蘋果給女兒看,告訴她,“寶寶,我們馬上吃一個蘋果,好不好?”然后,讓女兒一直跟著我在一起,我一邊說一邊做事。“寶寶,媽媽先把蘋果用水洗一洗。然后,我們再把蘋果皮削掉;因為寶寶還小,我們把蘋果切成小塊,就可以吃啰!”
【案例反思】
幼兒在幾個月時就能聽懂一些成人的話。在一歲多時,他可以說一些大家都能聽懂的字或詞了。三歲左右,他就可以較為流暢地與人進行對話。也就是說,他基本掌握了自己的母語,以后只是內(nèi)容上的不斷豐富。由此看來,兒童學會母語只用了大約三年的時間。但是,這三年很多是在自然而然的真實的生活場景里習得的。
教師對于語言環(huán)境改善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教學內(nèi)容的安排和設(shè)計。在外語教學中,外語教師是學生直接的學習對象,教師的教學用語是學習者最直觀、最真實的語言輸入。
比如我曾經(jīng)聽到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談到她聽課的經(jīng)歷。學習Mars單元時,在了解完火星上生活的各種特點之后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有兩個老師都不謀而合地想到設(shè)置語境來談?wù)搶Ρ萀ife on Mars 和Life on Earth.
第一位老師是這樣設(shè)置情景的:Your head teacher has gone to Mars.Will he live a happy life there? What do you think life on Mars will be like? Will it be the same as life on Earth?
第二位老師這樣對學生說:If you have a chance to live on Mars in the future, are you going to live on Mars or on Earth? Why?
同樣是對比地球與火星生活的異同,同樣是設(shè)置語言學習情境,真實性和自然性卻截然不同。第一位老師說學生的班主任去了火星,讓學生談?wù)劙嘀魅卫蠋熓欠駮诨鹦巧仙畹挠淇臁9识?,下課之后,當學生碰見了headmaster,都很奇怪地問:老師,您不是去火星了嗎?而那位老師卻不知所云。所以在真實性和自然性上,第一位老師設(shè)置的語境是不合適的。對比之下,第二位老師說:如果今后學生有機會去火星,問學生們會怎樣選擇?這個情境就更自然些,學生也更容易接受并開展積極的討論。
因此,教師的教學用語一定要貼近這門外語,善于模仿真實生活中不同環(huán)境,各種角色的語言語氣特征,對語言的例示要貼近生活,形象生動。教師可以通過各種途徑,把有限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設(shè)計成各種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各種生活情景。
盡管母語習得與外語學習之間存在許多差異,但是語言是有共性的。語言的共性決定了我們的母語既是英語學習不可缺少的基礎(chǔ),又是可以利用的資源,還給我們的英語教學帶來諸多啟示。這是英語學習中母語的積極作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