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燕
摘 要:在新課改所倡導的新方式下,教師要運用一種自主、合作、探究性的教學方法,并且要做到:(1)堅持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個性發(fā)展;(2)樹立“問題”意識,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3)堅持開放性原則,拓展學生思維空間等三個方面。而探究性教學是提高初中生的閱讀能力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和途徑。
關鍵詞:初中語文 探究式學習 對策 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09-0102-01
在探究式學習的情形下會出現多種多樣,不確定性的復雜的問題,像教學模式單一;學生對教學課程的興趣不高;在寫作方面題目比較單一,沒有創(chuàng)造性;學生的閱讀能力還是難以提高等等。所以,我們要針對這些問題對初中語文探究式學習進行調整。在發(fā)現問題的同時又解決問題,從而想出相應的對策。
1 初中語文探究式學習存在問題的根源
在實施初中語文課改以后,我們不難發(fā)現,很多老師在如何實施探究性學習上還存在不同情況的問題。這些問題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1)探究式的交流方式還是存在僅僅只限于師生的一問一答的單向交流模式,學生與學生之間缺乏溝通和交流,像小組合作探究以及全班集體深入探究,課堂上的氣氛比較沉悶沒有學生愿意去表達去交流。(2)在學生們探究的時候教師所占用的時間太多,講授的內容也太多,從而導致學生之間溝通的機會少,發(fā)揮自由思考的時間不充裕;個人特長沒有得以充分使用;沒有鼓勵創(chuàng)新,死記硬背的東西太多,導致思維固化。這樣的學習結構方式是單向化的,純粹只是以“接收式學習方式”為中心,這樣沒有多變的學習方法是難以讓學生有發(fā)揮終身學習能力的發(fā)展的。(3)在學生寫作的方面,題目的擬定和指導性的構思沒有給學生的擁有自由寫作、自由表達、自由探究提供條件和空間,寫作題目擬定單一化,構思想法及內容沒有創(chuàng)新性;教師也沒有做到鼓勵學生去創(chuàng)新自我,寫出自己所認為的所理解的獨到的見解,并且不重視學生在寫作修改上面的創(chuàng)造力和探究力。(4)學生不善于對所學知識進行提問,老師則完全取代了這一個角色,所有問題的提出都在老師身上,學生沒有“十萬個為什么”的精神去質疑老師的對與錯,大多數學生都是一味的接收知識,不能運用知識,發(fā)現不了問題,學生的學習處于非常被動的階段,缺乏主動探究思考的能力,思維毫無創(chuàng)新。(5)同樣的,在閱讀方面也是如此,學生空口讀書,對文章的見解和感悟被參考書的定式思維所影響,回答問題時都是參考書或者是教師所分析過的見解,學生的筆記也是老師歸納好的,沒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幾乎是為零,這樣便失去了學生在閱讀學習中所需要學到的自我感受的意義。(6)在探究式學習的實施的過程中,由于教學課時的限制,教師不能夠花費過多的時間讓學生充分的讀書,學生難以在短時間內吧課文理解得通透,而且小組交流之間的時間也不夠充分自由,所以學生難以在課堂上充分的表達自己的看法,從而使得探究式學習沒有達到最終的目的,反而有一些浪費時間的現象產生。當然有的學生能夠進行了充分的討論探究,但如果課堂時間拿捏得不好也不能給學生的擁有探究思考的成果和應有情感體驗。
2 解決探究式學習中問題的對應策略
經過對探究式學習的問題的研究和歸納,我們可以有效的提出一些相應的策略,策略可以分為兩大方面,一是從教師入手,二是從學生入手,畢竟在課堂研究上,教師和學生為主要的兩大主體。以下幾點便是本文所歸納的對策:
首先,教師要:(1)堅持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個性發(fā)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探究性學習,老師應當充分尊重學生。因為只有學生的個性能夠被老師所尊重,師生之間才能擁有一種民主的和諧的氣氛,才能讓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敢于探索。所謂對學生個性的尊重,不僅僅是在人格和自尊心方面,還需要尊重學生的“十萬個為什么”的精神,同等的對待每一位學生,這樣才能充分利用好學生們的個性,讓學生在探索學習中擁有與以往不一樣的新鮮感、尊重感、安全感、自信心。(2)深入提倡“十萬個為什么”的精神,培養(yǎng)學生愛動腦的能力,普列漢諾夫說過:“有教養(yǎng)的頭腦的第一個標志就是善于提問”,在漢朝的《論衡·實知篇》中王充提出了“不學不成,不問不知”這樣的一句話,也就是說咩有問題提的學生是不善于學習不善于探索思考的。有問題的人不一定有創(chuàng)新,但是沒有問題的人一定沒有別人的創(chuàng)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敢于質疑和提問是最基本的一個技能,能夠找到問題的存在,人才會有所思考,才會努力去找尋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找到問題,才能夠不斷的更新自己的思維,才能讓思維有所全面性。所以,就初中語文教學而言,教師必須要給學生樹立“十萬個為什么”的問題意識,從而引導學生去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產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力。
其次,學生自己要敢于質疑,不管是書本還是教師總會有出錯的時候,自己把問題提出才會對文章進行剖析,不是每個人都會和自己有同樣的想法,更重要的是不要依賴于參考資料,要做到自己的問題自己想,互相討論,相互探究。
3 語文探究式教學的最終意義
就中國國情以及中國改變應試教育的現狀來看,探究式學習方式的出現是最好扭轉的方式,特別是在語文方面,漢語是中國的第一語言,我們有責任使我們自己的母語發(fā)揮好它的作用,用它來培育好我們祖國未來的花朵,拋開應試教育的枷鎖,將探究式的方法植入到我們的語文教學模式中,這樣才能使得學生們在思維開放的同時,學到與應試教育所不同的知識與技能。
綜合以上所有的觀點,探究式學習作為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而它的出現使得初中語文教學出現了一種新的有效途徑。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長,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堅持思維開拓性的教學原則,努力培養(yǎng)學生“探究意識”,從而促使學生能動的,有目的地去學習語文,提升學生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更好地提高語文教學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張寶華.探究式學習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2]伍長松.探究式學習:I8條原則[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1.
[3]葉平,姜瑛俐.研究性學習的原理方法與實施[J].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