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雷剛
摘要:民主集中制作為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的組織原則是公認的事實,但是民主集中制原則是不是布爾什維克黨的組織原則尚存爭論。眾多的歷史材料證明,集中制才是布爾什維克黨所一直強調的組織原則,如果說在布爾什維克黨那里民主從一開始就伴隨集中制而出現(xiàn)的話,那也只是為了從名稱上進行美化,或者從實踐中對集中制的權威進行的一種表面上的弱化。從布爾什維克黨的民主集中制到后來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的民主集中制,經(jīng)歷了幾十年的歷史發(fā)展,不可否認的是,民主的地位在上升,但是也絲毫沒有影響到集中制的存在,它已經(jīng)根深蒂固。
關鍵詞:布爾什維克;列寧;民主集中制;集中制
中圖分類號:D35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0961(2015)03-0071-04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建黨之初,在組織模式上深受第二國際影響,結構比較松散,從上到下也沒有十分嚴密的紀律。1898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的決議中規(guī)定,黨的經(jīng)費來源主要由地方委員會自愿繳納和對地方委員會經(jīng)費的自愿提成以及為黨舉辦的募捐;同時還決定,“地方委員會在特殊情況下有權拒絕執(zhí)行中央委員會的要求,此外,地方委員會可以完全獨立活動”。但是,這種組織模式在面臨沙皇政府血腥鎮(zhèn)壓時,顯得十分無力,使黨遭受到嚴重損失,大批優(yōu)秀黨員被捕或流亡海外。這使列寧對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組織原則進行了新的思考。
一、列寧提出集中制思想
列寧的集中制思想是伴隨著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成立之后所面臨的沙皇政府的迫害和黨內出現(xiàn)的改良主義與機會主義思想而產(chǎn)生的。當時,在第二國際內部伯恩施坦的修正主義越來越具有煽動力,并且直接影響到國際工人運動,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內部也出現(xiàn)了俄國的伯恩施坦主義,也就是列寧所稱的經(jīng)濟主義和經(jīng)濟派。其實,馬克思恩格斯也承認工人階級進行經(jīng)濟斗爭的意義和必要性,并且也否認排除經(jīng)濟斗爭的手段去爭取社會主義的空想觀點,而認為應該將經(jīng)濟斗爭和政治斗爭結合起來。而經(jīng)濟派的做法,則是夸大了經(jīng)濟斗爭的作用,認為可以通過經(jīng)濟斗爭的方式實現(xiàn)工人的權利,但是這種思想很容易與機會主義和改良主義糾纏在一起。經(jīng)濟斗爭和政治斗爭顯然是要有一個重中之重,列寧認為“當無產(chǎn)階級沒有政治自由或者政治權力受到限制的時候,始終必須把政治斗爭提到首位”。而政治斗爭須由一個有紀律、有組織的統(tǒng)一的政黨而不是一個松散的政黨來領導。列寧在1899年《我們的任務》一文中指出,俄國的社會民主工黨與過去的俄國政黨有著根本的區(qū)別,俄國社會有著不同于西歐各國的獨特性,因而不能將全部希望都投放到工人的經(jīng)濟斗爭上,也不能因為受到過去俄國的一些革命家的影響就缺乏批判的態(tài)度,而不能獨立制定自己的組織形式,“必須成立統(tǒng)一的因而也是集中制的黨”。這是列寧第一次明確提出成立一個集中制的黨的想法。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才是其真正意義上的成立大會,特別是通過的組織章程對后來的布爾什維克黨的組織章程影響至深。也是在這次大會上,因為對黨綱和黨章的爭論,在工黨內部形成了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最終通過的黨章第一條規(guī)定:“凡承認黨綱、在物質上幫助黨并在黨的一個組織領導下經(jīng)常親自協(xié)助黨的人,都可以作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黨員?!绷袑幰矝]有完全否認馬爾托夫所提出的觀點,特別是堅持要寫上關于在物質上幫助黨的字句,在建立政黨的問題上是不能以道義上的考慮作為依據(jù)的。但是列寧卻不認同黨章第一條的后半部分,在列寧看來,僅僅承認黨綱和在物質上幫助黨、在行動上協(xié)助黨的人并不能稱之為一個真正的黨員,這種條件的設置雖然擴大了黨員的范圍,能夠在人數(shù)上壯大組織,但是在質量上層次不均,在思想上更是良莠不齊。列寧提出的要成為黨員的必要條件是要親自參加黨的一個組織,從而能保證黨員隊伍的純潔性和紀律性。列寧的提議與黨綱通過的他提出的無產(chǎn)階級專政的觀點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要實現(xiàn)無產(chǎn)階級專政就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黨來領導無產(chǎn)階級奪取政權,而一個強有力的政黨必然需要一批強有力的黨員,需要嚴格的紀律和高效的行動力。列寧認為:“寧可十個辦實事的人不自稱為黨員(真正辦實事的人是不追求頭銜的),也不讓一個說空話的人有權利和機會當黨員?!?/p>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列寧的集中制思想可以說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說其必然,是因為當時俄國還處在沙皇專制統(tǒng)治之下,俄國的政黨大部分都處于秘密活動的狀態(tài),無論各個黨派還是黨派內部的分歧有多嚴重,至少在一點上是有共識的,即推翻沙皇的專制壓迫,爭取民眾的權利,而集中制的政黨能夠提高黨員和黨的作用。同時,在俄國存在著民粹主義的社會土壤,列寧的哥哥曾是俄國民意黨的成員,這多多少少在一定程度上都會影響到列寧的想法。列寧自己長期流亡國外,目睹和參與了國外的工人運動和政黨活動,使得他對英國的工聯(lián)主義、法國的無政府工團主義都放棄了幻想,轉而走上了建立一個職業(yè)革命家組織的道路。說其必要,是因為要使在高壓政策下處于非法狀態(tài)的政黨存在和發(fā)展下去,渙散的狀態(tài)是肯定不行的。由于長期受皇權思想的影響,俄國農(nóng)民的思想和行為顯得麻木和遲鈍。而俄國的知識分子有著先天的“缺陷”,缺乏足夠的行動力,在列寧看來他們也會發(fā)出幾聲不痛不癢的叫喊,于無產(chǎn)階級革命幾乎無絲毫作用,因而要保證黨組織的純潔性就不能隨便降低黨員的標準,毫無疑問,集中制能夠保證黨在意志和行動上的統(tǒng)一。
二、從集中制到民主集中制
列寧認為馬爾托夫的觀點是自治制,而這種自治制很容易滑入無政府主義的狀態(tài)。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的分裂更使列寧認識到?jīng)]有一個嚴格紀律的組織是不能保持團結和穩(wěn)定的,因而在1905年革命以前列寧一直強調的是在黨內實行嚴格的集中制。1905年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三次代表大會修改了黨章第一條,通過了列寧之前提出的方案。1905年革命以后,俄國民眾對民主的要求進一步增強。列寧根據(jù)形勢的變化同意了首先由孟什維克提出的民主集中制原則,即實行“徹底的集中制和堅決擴大黨組織內的民主制”。在1905年革命遭到沙皇政府的鎮(zhèn)壓之后,列寧意識到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的分裂對革命的發(fā)展是有害的,因而他轉而致力于兩派的合并和統(tǒng)一,并且在1906年《提交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統(tǒng)一代表大會的策略綱領》中提到“黨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是現(xiàn)在一致公認的原則”。在這之后,列寧和布爾什維克在一些組織原則問題上也向孟什維克做出了一定的讓步,用民主原則對重新合并后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進行改組,即實行選舉制和按有組織的黨員人數(shù)來選舉代表大會的代表。endprint
雖然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四次代表大會的決議正式通過了在黨內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但是這種組織原則是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的特殊產(chǎn)物,或者可以說是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為了實現(xiàn)聯(lián)合而實行的一種妥協(xié),實際上也只是在形式上在黨內實現(xiàn)了所謂的民主集中原則,孟什維克提出的所謂民主原則在列寧看來是空中樓閣,是不切實際的。1903年孟什維克就開始宣傳組織上的民主制,但是列寧認為此時的政黨尚處于地下活動的狀態(tài),在政黨活動沒有公開化和合法化之前,談民主制只是知識分子的空談。1905年革命爆發(fā)以后,斯托雷平的改革開始實行,不論是布爾什維克還是孟什維克都面臨極其嚴峻的形勢,如果繼續(xù)分裂下去只會導致革命的失敗。正是看到了這兩點,列寧才決定適時提出在黨內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
有些人認為列寧的思想里是沒有民主原則的。其實不然,1901年列寧在《怎么辦》一文中對集中制和民主原則就進行過考慮,在列寧提出并且在布爾什維克黨內實行集中制時就有各種反駁的聲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認為集中制的組織觀點是同民主原則相抵觸的。列寧認同所謂的廣泛民主原則包含兩個必要條件:“第一,完全的公開性;第二,一切職務經(jīng)過選舉?!钡橇袑幰舱J為沒有公開性的民主制是一種空談。對比當時第二國際中影響比較大的德國社會民主黨,其黨內的一切都是公開的,甚至黨代表大會的會議也是公開的。列寧看到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面臨的境況有其特殊性,即組織的秘密性,所以在列寧看來廣泛的公開性原則只是一句響亮的空話,因為俄國的政黨組織不具備公開性因而也就無法在內部實現(xiàn)公開性。而關于民主原則的第二個標準——選舉制,列寧認為:“既然革命家為了工作,必須使所有的人中的十之八九都不知道他是什么人,那怎么能要求所有的人來選舉這些秘密革命家中的這個人或者那個人呢?”在俄國的專制制度之下,列寧對要求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內立即實行廣泛的民主原則是持否定的態(tài)度的,而這種否定態(tài)度也是經(jīng)得起俄國革命實踐的檢驗的。但是這不意味著列寧否認民主的原則。在十月革命和蘇維埃國家建立之后,特別是在列寧晚年的時候,列寧對民主原則進行過深入的考慮。
三、專制性民主下的集中制
在提出民主集中制原則之后,列寧就開始在講話中頻繁使用“民主”一詞,這有很多原因:第一層原因是,列寧顧及到當時第二國際很多領袖對其集中制原則的強烈批評。特別是著名左派領袖盧森堡對列寧在黨內搞集中制原則提出了不同的觀點,為此在1904年還寫了《俄國社會民主黨的組織問題》一文,發(fā)表在《火星報》上。盧森堡并沒有完全否認集中制的思想,她認為“社會民主黨的本質是任何分散主義和民主聯(lián)邦主義的堅決反對者”。但是關于如何在黨內實行集中制原則,盧森堡與列寧有很大分歧。在盧森堡看來,列寧的集中制原則與布朗基的密謀主義是沆瀣一氣的,組織成員都成了中央委員會的工具,成了純粹的執(zhí)行機器。她將列寧的集中主義看成是“極端的集中主義、無情的集中主義”。她認為,列寧“把具有消極性質的獨斷專行的全權賦予黨的領導機關,那么這恰恰是把每個黨的領導機關的保守主義人為地強化到危險的程度……列寧所主張的極端集中主義的全部實質是,它沒有積極的創(chuàng)造精神,而是一種毫無生氣的看守精神”。歷史的發(fā)展證明了盧森堡對集中制的評論有著讖語般的魔力。雖然盧森堡一直在批評列寧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內搞的集中制,但她也在尋求將集中與民主結合起來的組織原則。她曾經(jīng)提到過“無產(chǎn)階級領導階層的自我集中制”,但是對于這一原則如何具體操作和實施,她沒有給出具體的答案。而盧森堡對列寧的批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帶有德國社會民主黨的烙印的,理論是有道理的,但是在實踐中與俄國的現(xiàn)實是不符合的。列寧是非常講究實際的一個人,他并不是反對民主,而是反對空談主義,他需要的是能夠實現(xiàn)目標和付諸于革命實踐的理論。
第二層原因是,1905年革命之后列寧看到了黨內團結的重要性,特別是十月革命前列寧越發(fā)注重中央委員會和地方委員會之間的團結,因為孟什維克當時在地方委員會中還有很大的影響力。1917年在給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彼得格勒組織各區(qū)委員會的一封信中列寧說道:“應當聚集力量,而不應當分散力量”。第三層原因是,1905年革命以后,俄國民眾的革命情緒十分高漲,可以說組織原則由強調集中制到民主集中制的轉變也是順應革命形勢的要求。雖然列寧也強調民主,并且在文字中大量運用民主,但也基本是局限于文字和書面上,實際上布爾什維克黨內直至蘇維埃國家建立之后實行的都是集中制原則。這主要還是因為十月革命后新誕生的蘇維埃政權面臨著國內外的各種危機,而列寧在與黨內外的斗爭過程中也在刻意淡化民主集中制。在1920年俄共(布)第九次代表大會上,列寧說道:“民主集中制只是說,各地代表在一起開會并選出負責機關來進行管理”、“民主集中制就是:由代表大會檢查中央的工作,免除中央的職務并任命新的中央”。這種思想實際上是在從反面來強化黨內的集中制原則,民主集中制也變成了一種程序上的符號。
十月革命后,民主原則成了一種表面上的民主,過分強調集中制最終在布爾什維克黨內形成了專制主義,集中制還是集中制,而民主已經(jīng)變成了專制性的民主。并且,專制性民主下的集中制很快從布爾什維克黨內蔓延到蘇維埃國家政權中。1920年列寧在《共產(chǎn)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一文中寫道:“我們共和國的任何一個國家機關沒有黨中央的指示,都不得決定任何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或組織問題。”于是從黨內到國家政權內都在強調自上而下的集中制原則,而在集中制原則之下,黨中央實際指的就是主持工作的小集體,再到后來中央的權力就集中到了某幾個人甚至最終到了一個人的身上,而這時專制就產(chǎn)生了。而這個時候民主去哪了?民主已經(jīng)被新誕生的專政所替代了,從某種程度上講,專制性的民主集中制就是布爾什維克黨在俄國所實行的無產(chǎn)階級專政。歷史證明了布爾什維克黨在十月革命后建立的無產(chǎn)階級專政最終成了一個黨、一個集團的專政,而民主在那里也被對立起來,最后被專制的手段予以消滅。可以說,布爾什維克黨從最初的地下狀態(tài)到蘇維埃政權建立之后的合法狀態(tài),黨內一直實行的都是集中制的原則,雖然也有過民主原則的出現(xiàn),但是由于革命形勢一直十分嚴峻,民主原則就一直被壓制在集中制原則之下。黨內長期缺乏民主氣氛,導致集中制原則成為一種常態(tài)。即便列寧晚年已經(jīng)意識到這個問題,并且積極倡導黨內民主,但已無濟于事。布爾什維克黨十幾年的發(fā)展已經(jīng)使得這種原則在黨內根深蒂固,隨后而來的斯大林時代,更把集中制原則發(fā)揮到了極致。
[責任編輯:孫連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