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嵩
變異學視角審視下的中西方差異化中國電影研究
○石嵩
在英語世界學者進行中國電影研究的歷程中,一直伴隨著多重問題的困擾,例如:何為中國電影的概念性爭議;哪些影片可以被歸入中國電影的研究范疇等。同樣的情況,關于中國電影研究的對象與范圍到底應該包括什么內容的問題,也隨著我們自身研究的深入與發(fā)展,引起越來越多的中國大陸學者參與到討論中來。比較文學變異學理論思想代表了審視差異性文化現(xiàn)象的全新研究方法和視角,它強調關注同一文化現(xiàn)象在不同文明圈之間體現(xiàn)出的異質性,“東西方文明互為異質,各自有完全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和話語體系,這必然導致中西文學交流活動中文化過濾和文學誤讀現(xiàn)象的多樣性與復雜性”①。變異學理論思想的提出標志著比較文學從過去的片面求同思維發(fā)展到當下的求異思維階段,將差異性納入到比較的范疇之內,是比較文學理論發(fā)展的新階段。通過這一理論利器,我們可以更理性全面地剖析中國電影研究在中西方之間呈現(xiàn)出差異化的深層次原因,以期達到“在文化多元共存的基礎上,必將實現(xiàn)多種文化的互看、互識、互補、互利”②。
1991年,在裴開瑞(Chris Berry)主編,英國電影研究中心出版的《中國電影視角》(Perspectives on Chinese Cinema,London:British Film Institute)一書中,以裴開瑞、李歐梵(Leo Ou-fan Lee)、康浩(Paul Clark)、托尼·雷恩斯(Tony Rayns)等為代表的11位學者參與其中,他們圍繞著中國大陸、香港、臺灣的影片展開研究。此外,在這本書的英文標題中使用的是Chinese Cinema。也就是說,在英語世界的研究者心目中,中國電影應該是一個包括中國大陸、香港、臺灣三地影片的整體概念。當然,作為英語世界中國電影研究者們的初次合作,在本次研究中,明顯偏重于對中國大陸影片的研究,而針對港臺電影的研究僅僅作為點綴,只有焦雄屏(Chiao Hsiung-Ping)的文章《臺灣電影與香港電影的區(qū)別》(“The Distinct between Taiwanese and Hong Kong Cinemas”③)和劉幗華(Jenny Kwok Wah Lau)的論文《中國大陸和香港的流行電影文化解讀》(“A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Popular Cinema of China and Hong Kong”④)論述到了港臺地區(qū)電影的相關問題。
在隨后的1997年,魯曉鵬(Sheldon Hsiaopeng Lu)主編,夏威夷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跨國華語電影:身份、國族、性別》(Transnational Chinese Cinemas:Identity,Nationhood,Gender,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一書。在書中,針對中國電影研究的概念與范疇問題,魯曉鵬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跨國華語電影研究的方法與視角,以試圖解決中國電影研究過程中的紛繁雜擾,從而突破了長期以來以地緣政治劃分作為界定中國電影概念與范疇的狹隘理解。在本書的“歷史導言”⑤(Historical Introduction)部分,魯曉鵬指出,“中國電影涵蓋廣闊的地理及歷史地域,包括中國大陸、臺灣、香港甚至海外華人社區(qū)”⑥。因此,此次研究吸引了更多的英語世界學者,包括了張英進(Yingjin Zhang)、馬蘭清(Gina Marchetti)、葉蓁(June Yip)、安妮·瑟科(Anne T. Ciecko)、傅思儉(Steve Fore)、崔淑琴(Shuqin Cui)、藍溫蒂(Wendy Larson)等共計十五人參與其中。他們運用跨國電影研究的視野,圍繞“國家建構,民族電影與跨國電影”⑦(Nation-Building,National Cinema,Transnational Cinema)、“臺灣、香港電影中的文化屬性與國族身份政治”⑧(The Politics of Cultural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Cinemas of Taiwan and Hong Kong)、“歷史與民族主義的生成:跨文化與性別視角”⑨(Engendering History and Nationhood:Cross-Cultural and Gendered Perspectives)等問題展開系統(tǒng)論述。這次研究的另一不同與突破體現(xiàn)于本書的英文標題Chinese Cinemas中,也就是把中國電影后面加了一個s,從而當成一個復數形式來對待。究其根本原因是為了凸顯香港、臺灣地區(qū)電影在中國電影史發(fā)展過程中(尤其是1949年以后)所占的歷史地位,以及呈現(xiàn)出的獨特個性和與大陸電影的差異性。而且,在此書中,有安妮·瑟科等六位學者用了將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參與并致力于港臺地區(qū)電影的研究。這就大大彌補了裴開瑞所編書籍中港臺電影研究薄弱的不足,從而將研究范疇拓展到中國大陸、臺灣、香港三地并重共同構成中國電影研究的階段。
進入21世紀,英語世界越來越多的學者參與到中國電影研究概念與范疇的討論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如,2005年由魯曉鵬與葉月瑜(Emilie Yueh-Yu Yeh)合編,夏威夷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華語電影:歷史、詩學、政治》(Chinese-Language Film:Historiography,Poetics,Politics,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在此書中,他們共同提出了用語言作為衡量標準,界定中國電影概念與范疇的理論視角。從而開創(chuàng)了以華語這個全球華人都相通的語言來整合中國電影研究的先河,再一次拓展了中國電影研究的范疇,將中國大陸、香港、臺灣、海外離散華人所拍攝的影片都納入到中國電影研究領域中來。以魯曉鵬、葉月瑜、大衛(wèi)·波德威爾(David Bordwell)、戴樂為(Darrell W.Davis)、胡敏娜(Mary Farquhar)等為代表的15位學者以華語語言為主線,圍繞著“史學、周期與趨勢”⑩(Historiograhpy,Periodization,Trends),“詩學、導演、風格”?(Poetics,Directors,Styles),“政治、國族、全球化”?(Politics,Nationhood,Globalization)等主題展開中國電影研究。
2006年,裴開瑞與胡敏娜合著的《銀幕上的中國:電影與民族》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China on Screen:Cinema and Nation,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一書。在本書中,兩位學者提出了更為前衛(wèi)新銳的中國電影研究方法視角,即中國電影發(fā)展與中國民族國家的形成互動建構的研究路徑,特別強調電影在中國作為一個一直在論爭中被建構著民族國家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谒麄兊睦碚撘暯牵袊娪把芯康母拍钆c范疇再一次被擴大,包括了中國大陸、香港、臺灣、新加坡、全球離散華人制作的影片都作為研究對象被納入其中。裴開瑞和胡敏娜所提出的中國電影研究理論方法,考慮到了中國多民族共融發(fā)展的歷史復雜性國情,同時克服了華語語言決定論將某些運用中國地方方言拍攝的影片排除在外的研究盲區(qū),最大程度上拓展包容了中國電影研究的范疇。兩位研究者圍繞著“時間與民族國家:歷史、史學、迂回”?(Time and the National:History,Historiology, Haunting),“戲曲模式:戲曲電影、武俠、文化民族主義:”?(Operatic Modes:Opera Film,Martial Arts,and Cultural Nationalism),“現(xiàn)實主義模式:情節(jié)劇、現(xiàn)代性與家”?(Realist Modes:Melodrama,Modernity,and Home),“如何看待中國女人?中國女人與國家”?(How Should a Chinese Woman Look?Woman and Naiton)“中國男人如何處事?統(tǒng)領國家”?(How Should Chinese Men Act?Ordering the Nation),“Where Do You Draw the Line?Ethnicity in Chinese Cinemas”(如何劃界?中國電影中的民族)?,“跨國中的國”?(The National in the Transnational)等問題展開更大范圍和全新領域的中國電影研究?;谏鲜鲋袊娪把芯康睦碚摰旎?,裴開瑞在2008年編輯了《中國電影聚焦II》并由英國電影研究中心出版(Chinese Films in Focus II,London:British Film Institute)。在本書中,以裴開瑞、張英進、馬杰聲(Jason Mc Grath)、白佑明(Yomi Braester)等為代表的34位英語世界最知名的學者參與其中,他們針對中國大陸、香港、臺灣、新加坡、海外離散華人的影片展開細讀分析。特別引起注意的是,全書開篇收錄的第一篇論文是來自林松輝(Song Hwee Lim)所撰寫的《〈15〉:“裝俚扮俗”的新加坡失敗故事》?(“15:The Singapore Failure Story,‘Slanged Up’”),這說明在英語世界學者眼中,是可以將新加坡為代表的大中華圈所拍攝的影片納入進中國電影研究的范疇之中研究的,從而極大地開拓了中國電影研究的空間。
在此之后的2011年,林松輝和汪居廉(Julian Ward)主編的《中國電影全書》由英國電影研究中心出版發(fā)行(The Chinese Cinema Book, London:British Film Institute)。在本書中,兩位編者集合了英語世界中國電影研究的共計20位最杰出代表,如裴開瑞、張英進、張建德(Stephen Teo)、里昂·漢特(Leon Hunt)等。他們從“地域、軌跡、史編”?(Territories,Trajectories,Historigraphies)、“1949年以前的中國電影”?(Early Cineam to 1949)、“被遺忘的1949-1980”?(The Forgotten Period:1949-1980)、“新浪潮”?(The New Waves)“明星、導演、類型”?(Stars,Auteurs, and Genres)、等五個方面對中國電影展開全方位的研究。值得關注的是,本書中收錄了馬杰聲(Jason McGrath)所寫的《都市一代:中國大陸的地下與獨立電影》(“The Urban Generation:Underground and Independent Films from the藝術研究PRC”?),文章總結性的述評了中國大陸的年輕都市一代電影人所制作的不被官方認同的獨立制作的另類地下影片在海外的獲獎情況及其發(fā)展脈絡。這就再一次將中國電影研究的范疇拓展延伸到我們自己無法觸及的領域。
2012年,張英進主編的《世界華語電影指南》(A Companion to Chinese Cinema,The Wiley-Blackwell Companions to National Cinemas,London:Wiley-Blackwell)一書由英國威利-布萊克威爾出版社出版,本次的合力建構再次吸引了英語世界30名最頂尖學者參與其中,其中包括了如張英進、張真(Zhen Zhang)、康浩、謝柏柯(Jerome Silbergeld)、裴開瑞、白睿文(Michael Berry)等。他們從“歷史與地理”?(History and Geography)“工業(yè)與機構”?(Industry and Institution),“類型與表現(xiàn)”?(Genre and Representation),“藝術與媒體”?(Arts and Media),“問題與爭論”?(Issues and Debates)等五個方面對中國電影展開全方位深層次的剖析。
通過上述的梳理剖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英語世界的中國電影研究,尤其是針對“中國電影”概念與范疇的討論呈現(xiàn)出越來越開放與包容的態(tài)勢。從初期的以中國大陸電影研究為主輔之以港臺影片的研究;到將中國大陸、臺灣、香港三地影片并置共同構建起中國電影研究的框架;再到按照華語語言為依托將全球華語影片整合為中國電影的研究范疇之中;又到將電影與中華民族國家的建構結合起來以最大限度的吸收中國大陸、香港、臺灣、新加坡、全球離散華人所拍攝的影片,甚至包括了不被中國大陸官方認可的獨立制作的地下另類影片。從而最終將中國電影研究的概念與范疇擴大至最包容的極限。
與之相對,梳理中國大陸學界對于中國電影的概念與范疇的研究歷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一條與英語世界研究者不盡相同的探索路徑。例如,中國電影研究界的扛鼎之作《中國電影發(fā)展史》?主要論述了1949年前的中國電影的產生與發(fā)展。這部研究力作作為中國共產黨官方領導下撰寫而成的第一部中國電影歷史著作,帶有較為明顯的意識形態(tài)痕跡,即把中國電影的發(fā)展作為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中國革命斗爭的一部分,凸顯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對于中國電影發(fā)展的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突出了中國左翼電影的成就和歷史地位;但是,僅僅站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角度,顯然無法全面包容涵蓋中國電影的全部,尤其是在本書中把淪陷時期的上海電影歸為非中國電影或者稱作漢奸電影顯然是有失公允。而且,僅僅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電影作為衡量和界定中國電影的標準,就會極大地縮小中國電影研究所包括的內涵和外延。作為中國電影史和中國電影研究史上第一部開山力作,《中國電影發(fā)展史》奠定了中國電影概念與范疇研究的基調,并極大地影響了中國大陸學界研究者們后續(xù)的相關研究。
1995年,中國大陸著名學者鐘大豐與舒曉鳴合著了《中國電影史》?,該書的前三章,描述了1949年前中國電影的發(fā)展,內容與形式上基本是對程季華主編的《中國電影發(fā)展史》的繼承;而第四章主要講述了十七年(1949-1966)的中國電影,第五章圍繞文革時期(1966-1976)的中國電影展開書寫,第六章對新時期(1976-1989年)的中國電影進行了研究。所以本書的脈絡與基于此的構建應該算是按照黨領導中國電影的發(fā)展這一研究思路指導下對《中國電影發(fā)展史》內容的發(fā)展和延續(xù)。雖然,在本書的最后章節(jié)中有關于青年導演的崛起和多元化的探索這樣的部分;但是,作為中國電影發(fā)展史的研究,本書依然沒有涵蓋香港、臺灣地區(qū)的中國電影發(fā)展與研究。僅僅是以中國大陸,尤其是圍繞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電影這條主線展開中國電影史的書寫。
進入21世紀,越來越多的中國大陸學者參與到中國電影史的重繪、中國電影概念與范疇的建構與探討中來。著名學者周星編著的《中國電影藝術史》?是其中比較有特點的,這部書的研究與之前中國電影史研究的不同之處在于它特別強調重要藝術潮流和現(xiàn)象的論述,也就是說本書更注重圍繞中國電影的藝術性發(fā)展來撰史。全書按照中國重要歷史階段變遷劃分為三編,分別是上編——前45年中國電影創(chuàng)作(1905-1949);中編——中30年中國電影創(chuàng)作(1949-70年代末);下編——后25年中國電影創(chuàng)作(70年代末期-至今)。此外,還有占全書篇幅非常小的特編部分——港臺電影史略。但恰恰是這所占篇幅極小的一部分特編卻將中國電影研究的概念和范疇拓展至包括香港、臺灣地區(qū)電影的更大范圍。因此,周星教授所編著的《中國電影藝術史》最突出的兩大突破與亮點在于:一、以電影的藝術性作為貫穿全書的主線,而不再僅僅以電影是否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拍攝為衡量標準;二、逐步將港臺電影納入進中國電影研究的框架中。
曾經作為《中國電影發(fā)展史》編著者之一的李少白先生于2006年出版?zhèn)€人專著《中國電影史》?,本書的撰寫目的在于將中國電影史重新審視為一個由藝術與工業(yè)等多重體系聚合而成的復合產業(yè)。在本書前六章的論述中,也就是針對1949年以前中國電影的研究部分,依然繼承了《中國電影發(fā)展史》中的主要內容與核心思想,即中國電影的發(fā)展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展開和進行的。這一研究態(tài)勢一直延續(xù)到本書的第七章——新中國電影創(chuàng)建時期(1949-1966)和第八章——禁錮時期(1966-1976)的寫作中。本書可喜的變化出現(xiàn)在隨后的論述中,第九章——再探索時期(1977-1992),從電影所展現(xiàn)的藝術主題的層面界定與述評了中國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導演及其影片;第十章——市場化時期(1992年至今),聯(lián)系中國市場經濟改革的大背景,從產業(yè)發(fā)展的角度研究了主旋律影片、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以及其他新生代導演。這兩章的書寫,標志著李少白先生突破了之前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電影發(fā)展作為中國電影史書寫的衡量尺度的單一標準,更多更包容地吸納更新鮮的元素進入到中國電影研究范疇中來。本書更大的貢獻在于,第十一章——香港電影與第十二章——臺灣電影分別各列一章,加入進中國電影研究的范疇中來,從所占篇幅和內容涉及方面都大大超出了之前《中國電影藝術史》中所占的比重。這也表現(xiàn)出,中國大陸權威研究者以越來越開放的胸襟和開拓的視野不斷拓展中國電影研究的范疇。
北京大學李道新教授多年來一直致力于中國電影史的研究,他的兩部相關研究著作也為中國電影發(fā)展史的建構提供了可行的參考。他的《中國電影文化史》?2005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在本書中,他提出了從文化史的視角審視中國電影的發(fā)展。并從其研究之初,就貫穿強調了歐美元素對于中國電影自身發(fā)展所帶來的正/負能量的影響。他對中國電影文化史的研究最具特色的就在于,對1949年之后的中國電影探討,他采取了中國大陸、香港、臺灣兩岸三地并置平衡的研究態(tài)勢和審視態(tài)度,并在整合梳理兩岸三地的電影研究之后,做出整體的文化闡發(fā)。2013年,李道新教授再次推出《中國電影(國族論述及其歷史景觀)》?。本書的研究主線是將中國電影的發(fā)展置于世界電影工業(yè)體系中審視,并將其與中國國族的形成發(fā)展相關聯(lián)。在《中國電影(國族論述及其歷史景觀)》中,李道新教授用了更多的筆墨論述香港電影、臺灣電影在中國國族形成過程中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并涉及到了華語電影研究理論視角對中國電影研究的貢獻與弊端的探討??傊?,李道新教授對于中國電影概念與范疇的研究再一次豐富深化了國內學界相關問題的認知。
通過詳細梳理英語世界針對中國電影概念與范疇的研究和我們自己對相關問題的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在這一問題的研究上,呈現(xiàn)出一種十分有趣的差異化對比,即英語世界研究者們對中國電影概念與研究范疇的張揚外擴與國內學界對這一研究論題的謹慎矜持。
自英語世界針對中國電影這一課題研究之始,中國電影就是一個囊括了中國大陸、香港、臺灣的被審視的整體。在中國電影發(fā)生發(fā)展的初期,無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左翼電影,還是在國民黨審查管理制度下拍攝的影片,抑或是淪陷時期在上海拍攝的影片,都兼容并收地被吸納進中國電影的研究范疇之中。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由于地緣政治等多重歷史原因,在很長一段時間它與西方帝國主義陣營處于隔絕甚至是對立狀態(tài),而這一狀態(tài)一直延續(xù)到文化大革命結束。這樣一種敵對思維與革命斗爭的狀態(tài),導致我們自己在認知與界定自己的文化產品時難免也會帶上一種一切以革命斗爭為綱的二元對立的印記,從而誕生了《中國電影發(fā)展史》這樣的中國共產黨官方領導下的電影史書寫,成就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電影研究這樣一條主線。這樣的一條研究脈絡,雖然凸顯了中國大陸電影尤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電影作為中國電影的主流正統(tǒng)的地位,但是,也從學理上排斥了香港電影、臺灣電影,甚至淪陷時期的電影作為中國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客觀事實。這就狹隘化了中國電影的概念,并極大地縮小了中國電影研究的范疇。
英語世界的中國電影研究者們,作為站在局外的他者,反而可以更全面冷靜地看到中國電影研究的全貌。他們將1949年之后的中國電影,理解為中國大陸、臺灣、香港三地共同建構起來的整體;因而,針對這三地影片的研究都被歸入中國電影研究的范疇。這樣開放與包容的研究態(tài)度也使更多的英語世界學者被吸納入中國電影研究這個新興并蓬勃發(fā)展的研究領域中,從而不斷產生出更多新穎而具有突破性的理論觀點。從跨國跨地區(qū)研究視角的提出,到以電影語言作為劃分標準,再到電影發(fā)展與中華民族國家的建構互動研究……中國電影研究的范疇一次次被擴充直至包容囊括了中國大陸電影、香港電影、臺灣電影、中國各少數民族電影,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全球華人使用華語拍攝的電影。與之相對應,在中國電影明星研究方面,英語世界學者也最大程度地將全球華人影星包括在研究范圍之中,他們除了關注中國大陸影星外,還關注香港影星、臺灣影星,甚至如李小龍、楊紫瓊等海外離散華人影星。在影片類型的研究方面,他們除了關注最受歡迎的功夫類型片、中國都市情節(jié)劇等之外,亦關注了中國的主旋律影片、賀歲片等,甚至大量學者致力于中國官方不認可的在中國大陸被禁的地下獨立影片的制作。
英語世界學者以如此豪放的態(tài)度不斷擴展中國電影研究的范疇,有如下重要的原因值得探討與反思。首先,自20世紀90年代始,中國電影研究才作為一個新興的學術研究領域逐步登上英語世界的學術大舞臺。而在那時,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也不過才搞了十幾年;因此,英語世界學者對于1949年之后的中國大陸影片頗感陌生,而且研究參考資料極度匱乏,適當地添加香港電影、臺灣電影作為中國電影研究的有益補充,從而增加了中國電影研究的厚度。第二,將海外離散華人演繹或者拍攝的影片歸為中國電影研究的范疇,其實也反映出英語學界一種傲慢與偏見的態(tài)度,即不賦予試圖融入好萊塢影視圈的華人演員導演們英語世界主流的明星地位。華人影星經歷了李小龍、成龍、李連杰等一代代試圖融入好萊塢影視圈的明星的打拼;也經歷了李安、吳宇森、王家衛(wèi)、陳凱歌、張藝謀、賈樟柯在國際電影節(jié)的屢屢獲獎;但是,無論他們是來自中國大陸、臺灣,還是香港,甚至是出生在美國本土具有美國身份(如李小龍),他們始終無法被英語世界的主流所真正接納,始終被歸為有區(qū)別的“他者”去審視。中國電影研究這個大的范疇就成了安置他們的最終歸宿。第三,隨著英語世界中國電影研究這一學科的不斷發(fā)展壯大,越來越多的華裔學者參與到這一課題的研究探討中來。在英語學界中,華裔學者所指的范圍非常廣泛,不僅僅包括來自中國大陸、香港、臺灣的華人學者,甚至還包括了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這一大中華圈的華人學者。這些來自不同地區(qū)和背景的華裔學者,自然會基于各自的學術和生活背景,研究自己心目中的中國電影,從而推動了中國電影研究范疇的擴大。第四,后冷戰(zhàn)思維依然影響作用于英語學界的部分學者,越是被中國政府打壓的導演、禁止的影片越得到他們的關注與研究,他們試圖在被排除于中國主流話語之外的地下獨立電影制作中找到另類話語進而達到語出驚人、雷倒眾生的效果?;谏鲜鲎钪饕膸状笤?,英語世界的中國電影研究形成了當下極富包容性與擴張力的態(tài)勢。
反觀中國學界對待中國電影研究這一論題的概念與范疇問題一直本著謹慎而矜持的態(tài)度。從最初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電影發(fā)展史》的撰寫與出版就體現(xiàn)出緊緊圍繞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電影發(fā)展的研究思路與中心思想下。到20世紀90年代《中國電影史》的書寫繼承延續(xù)了之前的思路與風格。直至21世紀,中國大陸學界才逐步打破了將中國電影研究緊縮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拍攝的影片的狹隘領域中,通過《中國電影藝術史》、《中國電影文化史》、《中國電影(國族論述及其歷史景觀)》等著作的撰寫拓展了中國電影研究的視域和指導思想,將電影本身所具有的藝術性、文化性,以及與國族發(fā)展的關系等作為中國電影研究的要素,并包容吸納了香港電影、臺灣電影的相關內容進入到中國電影研究框架中。但是,中國大陸學界對于海外離散華人拍攝的影片,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區(qū)所拍攝的華語影片,還較少地列為中國電影研究的一部分來論及。中國學界對待中國電影研究概念與范疇的理解與發(fā)展也有其自身的原因。首先,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們面臨著國內政局不穩(wěn),國外封鎖威脅的內憂外患形勢。如何進一步確立和鞏固中國共產黨的全面統(tǒng)治,成為當時黨和國家的首要問題。作為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重要的宣傳工具——電影,自然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工作中的重點。這也可以使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較早的中國電影研究都要圍繞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電影發(fā)展這條主線來書寫了。第二,隨著1997年香港的正式回歸祖國懷抱,將香港電影研究納入中國電影研究的大框架中順理成章。大陸的中國電影研究者與香港的中國電影研究者之間的互動和交流也越來越頻繁;同時,透過香港這扇對外開放的窗口,大陸電影學者也拓展了視野獲悉了更多海外關于中國電影研究的訊息,從而豐富完善了自己的中國電影研究。第三,大陸的中國電影研究界將臺灣電影納入中國電影研究的總體框架其實與將香港電影納入中國電影研究的過程同步發(fā)生。這也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不斷強大、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以及臺灣歷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等歷史原因密切相關。第四,當前中國大陸學界的中國電影研究依舊較少地涉及海外離散華人拍攝的影片,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所制作的華語影片更是被視作非中國電影對待。其內在原因還是由于地緣政治或是身份歸屬等問題。由上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大陸學界在斷定中國電影研究的界定與范疇的時候,更多還是考慮影片的國籍屬性以及地緣政治關系。
綜上所述,梳理對比英語世界與中國學界針對中國電影研究的概念與范疇所得出的兩條差異化線索,可以讓我們清晰地發(fā)現(xiàn):英語世界學者通過四十多年的中國電影研究,不斷挖掘其內涵,豐富拓展其研究范疇,形成了兼容并收的研究風格與包容延展的研究態(tài)勢。中國學界對待什么是中國電影以及哪些影片應該被歸入中國電影研究的范疇的問題探討似乎一直伴隨著國內政治斗爭的需要、政治局勢的發(fā)展,以及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地緣政治的變遷等問題展開,呈現(xiàn)出小心謹慎、矜持發(fā)展的研究態(tài)勢。但是,相信隨著中西方學者交流層面的不斷拓寬與加深,英語世界中國電影研究的成果與訊息會越來越快、越來越多地傳回國內學界,勢必對國內學界對于中國電影的概念及研究范疇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多元;反之亦然,國內學界對中國電影研究的最新成果也勢必會作用于英語學界的中國電影研究,為他們提供最新最快的第一手參考素材。在本文中,基本完成了對英語世界中國電影研究的概念與范疇主流研究話語的爬梳整理;對來自于異域語境的觀點與視角進行了總結與評價;并對其貢獻與問題進行了闡釋與反思?;谥形鞣街袊娪案拍钆c范疇研究已有的相關成果,關注由此彰顯出的不同文明視域之間的異質性,運用比較文學變異學視角方法展開中西方對比研究,進而“深入挖掘不同文明之間互相滲透、互為補充的實質,拓寬了比較文學研究的路徑?”,是比較文學研究一次全新的體驗。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
①曹順慶《比較文學學》[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81頁。
②樂黛云《跨文化之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53-54頁。
③Chris Berry,Perspectives on Chinese Cinema[C],London:BFI,1991:155-165.
④⑥⑦⑧⑨??????????????????Ibid,166-174,33,137,263,139,235,47,75,108, 135,169,195,9-16,46,86,112,140,167-175,151, 263,359,467.
⑤Sheldon Hsiao-peng Lu(ed.),Transnational Chinese Cinemas:Identity,Nationhood,Gender[C],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7:1.
⑩Sheldon Hsiao-peng Lu and Emilie Yueh-Yu Yeh(eds), Chinese-Language Film:Historiography,Poetics,Politics[C],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5:25.
?Chris Berry and Mary Farquhar(eds),China on Screen: Cinema and Nation[C],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6:17.
?Song Hwee Lim and Julian Ward(eds),The Chinese Cinema Book[C],London:British Film Institute,2011:8.
?Yingjin Zhang(ed.),A Companion to Chinese Cinema (The Wiley-Blackwell Companions to National Cinemas)[C],London:Wiley-Blackwell,2012:23.
?程季華、李少白、邢祖文《中國電影發(fā)展史》(第一、二卷)[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63年版。
?鐘大豐、舒曉鳴《中國電影史》[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版。
?周星《中國電影藝術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李少白《中國電影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李道新《中國電影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李道新《中國電影(國族論述及其歷史景觀)》[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3年版。
?曹順慶《變異學: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重大突破》[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
2012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研究”(項目號:12AZD086)子課題;2012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英語世界中國文學的評介與研究”(項目號:12JZD016)子課題:北京市優(yōu)秀人才青年骨干個人項目“中國電影海外傳播與北京都市國際形象建構研究”(項目號:2014000020124G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