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萬物傳神:鄧椿繪畫美學觀管窺

      2015-09-29 07:28:30劉世軍
      文藝評論 2015年1期
      關鍵詞:張彥遠傳神氣韻

      ○劉世軍

      萬物傳神:鄧椿繪畫美學觀管窺

      ○劉世軍

      宋朝蜀地學者鄧椿的《畫繼》在中國美術史上的地位非比尋常,其美學觀對于中國繪畫走向文學化、詩意化、文人化更是影響深遠。在《畫繼》中,鄧椿云:“畫之為用大矣!盈天地之間者萬物,悉皆含毫運思,曲盡其態(tài)。而所以能曲盡者,止一法耳。一者何也?曰:傳神而已矣!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此若虛深鄙眾工,謂‘雖曰畫而非畫者’。蓋止能傳其形,不能傳其神也。故畫法以氣韻生動為第一,而若虛獨歸于軒冕、巖穴,有以哉!”①

      長期以來,謝赫的氣韻說是中國畫的最高目標,所謂“六法精論,萬古不移”,而六法中“氣韻生動”為第一,然鄧椿卻反其道而行,把“傳神”作為中國畫的最高法旨,何哉?下面我們從傳神與氣韻之間的關系,及其意義的變遷進行探討,從中或許可以得到正確答案。

      一、從傳神到氣韻

      形神問題一直是中國哲學中經常討論的一大主題,形指的是外在的,物質性的表象;而神指的是內在的,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本質意義上的精神。所以荀子曰:“形具而神生?!保ā短煺摗罚湟馑际钦f,形體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唯有形備才能顯示其神。最早把形神用于繪畫欣賞與評論的是《淮南子》,其《說山訓》云:“畫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悅;規(guī)孟賁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边@是說藝術家在畫西施時,把其面孔畫得很美,但是卻不能真正令人愉悅;畫壯士孟賁,把其眼睛畫得很大,但是卻不能給人震撼與畏懼。為什么呢?主要是由于藝術家沒有畫出西施與孟賁的“神”,所謂“君形者”,指的就是主宰“形”的東西,那就是“神”。由此可見,先秦的哲人早已深會形與神的關系,“形恃神以立”,神是更隱秘、更高一級的,所以它能“君形”。

      到了魏晉南北朝,隨著玄學深入士人生活,士人們的個性得到極致抒發(fā),對美的追求也更加自覺,形神也遂漸成為畫家們熱衷的話題。比如宗炳在山水畫理論上提出了“以形寫形”、“應會感神,神超理得”、“暢神”的觀點,把玄學思想帶入了畫論。當然最具開創(chuàng)意義的畫家是顧愷之,他提出了“以形寫神”和“傳神寫照”的著名論點?!皞魃瘛庇纱顺蔀槊佬g學上一個極為流行、而又極受畫家們接受的觀點。據《世說新語·巧藝篇》第二十一載:

      顧長康畫人,或數年不點睛。人問其故,顧曰:四體妍蚩,本無關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照”是佛學中的一概念,指的是心的一種神妙的感覺,是“般若”的表現,慧遠云:“鑒明則內照交映,而萬象生焉?!薄皩懻铡本褪且獙懗鰧ο蟮纳衩?;傳神,指的是將對象所蘊藏之神通過其形相而把它表現出來。因此傳神與寫照是同義并列,其強調的是繪畫要畫出對象的精神內核。如《世說新語》卷中之上《賞譽》上第八注引顧愷之《畫贊》曰:濤(山濤)無所標明,淳深淵默,人莫見其際?!彼^“淳深淵默”便是山濤的神,為山濤畫像,即是要把這種神傳出來。不過受魏晉南北朝時人倫鑒識的影響,顧愷之把這個神明的表現歸于“阿堵”——即眼睛。他強調說:“與點睛之節(jié),上下,大小,醲薄,有一毫小失,則神氣與之俱變矣!”②把神的表現歸結于眼睛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畢竟眼睛才是心靈的窗口,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睗h劉劭《人物論》:“征神見貌,則情發(fā)于目?!睎|坡《傳神記》亦謂:“傳神之難在目顴?!蔽覀兛搭檺鹬摹堵迳褓x圖》是最能體會其宗旨的,曹植與洛神,在洛水邊若即若離,他們之間的聯系靠的就是他們的眼睛,作者用春蠶吐絲描,以精湛的藝術手法把洛神“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而未翔……”以及曹植之“足往神留,遺情想像,顧望懷愁”演繹得凄美華麗。

      顧愷之評畫也均以“神”為旨要,例如其《論畫》評《伏羲神農》云其:“神屬冥芒,居然有得一之想?!闭摗侗憋L詩》:“神儀在心,而手稱其目者,玄賞則不待喻。”

      顧愷之的傳神說完全是針對人物畫來說的,傳神是人物畫的最高宗旨,由此“傳神”、“傳寫”后來干脆就成了人物畫的代名詞,比如蘇東坡有《傳神記》專記人物畫家程懷立的繪畫成就;宋陳造之《江湖長翁集》亦有《論傳神》一文;宋陳郁亦有《論寫心》,云“寫形不難”,“寫其形必傳其神”。直至清朝,人物畫仍稱“傳神”,蔣驥就有《傳神秘要》,專門總結和介紹人物畫的技法與創(chuàng)作。

      但是將人物畫傳神之功僅歸于眼睛是不夠全面的,于是謝赫拈出“氣韻”二字來概括。氣與韻是兩個包含著特殊意味的詞,氣指的是人之“骨氣”、“骨力”,顧愷之論畫云《伏羲神農》“有奇骨”;謂《漢本紀》“有天骨而少細美”;謂《孫武》“骨趣甚奇”;謂《三馬圖》“雋骨天奇”,這里的“骨”指的就是人之“氣”,是人體骨相所表示出來的一種人格氣質,是一種偏于陽剛的美。而“韻”則多指的是一種風神,具體來說它表達的是人的風姿神貌。“韻”是當時人倫品操中常用的一個詞,《晉書·庚凱傳》:“雅有遠韻”;《宋書·王敬傳》云:“敬弘神韻沖簡”,又《謝方明傳》云:“自然有雅韻”?!读簳り懝麄鳌罚骸熬藦埲谟懈呙?,果風韻舉動,頗類于融。”等等。方植之《昭昧詹言》云:“氣者氣味也,韻者態(tài)度風致也?!币浴皯B(tài)度風致”來訓“韻”的含義是比較合乎其本義的??傊?,韻是身姿、發(fā)貌中體現出來的一種拔俗的,清遠的,偏重于陰柔的美。謝赫在這里以“氣”示骨,以“韻”示神,比之顧愷之來說,“氣韻”更為全面地概括了人物畫之美。所以其“六法”論把表現“氣韻生動”歸結于“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他要把顧愷之放入第三品,言其畫“跡不逮意,聲過其實。”因其只重神,而且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阿堵”中,我們可以從其傳下來的《女史箴圖》(摹本)看出其缺陷,此畫中的人物比例及風姿、體態(tài)均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謝赫云其“聲過其實”是有道理的。

      總之,自謝六法論一出,其“氣韻生動”一詞便成為了中國繪畫美學領域中一個核心詞匯,人們評畫論畫均以“氣韻”為旨歸,“氣韻生動為第一義”。③其實氣韻就是傳神,只不過它是在傳神基礎上加以升華,是傳神的更進一步完善。

      二、氣韻之用于山水

      無論是顧愷之的“傳神”說,還是謝赫的“氣韻生動”,在魏晉南北朝那個時代,針對的主要是人物畫。因為其時山水、花鳥畫之類還沒有成熟,既便是宗炳作出《畫山水序》這樣的理論總結,但也只是以玄學入山水,那時的山水畫還只是“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到了唐代,山水、禽畜畫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fā)展與完善。尤其是在大小李將軍和吳道子的實踐下,山水畫得到了蓬勃發(fā)展。如何來評價和品鑒這些新的畫類,也擺在了理論家的面前。因為在魏晉南北朝時,作為從人倫鑒識中借用過來的品評語言,“氣韻生動”是有特定指稱含義的,氣指的就是人之骨氣,韻指的是人的風姿態(tài)度,故張彥遠要說:“至于鬼神人物,有生動之狀,須神而后全?!蹦敲瓷剿兀壳菪竽??該如何來品目它們?這個時候即便是大理論家張彥遠也變得小心翼翼了,其評山水中僅兩處用了氣韻,其曰:“僧知瑰,善畫山水鬼神,氣韻灑落?!痹u陳恪“工山水,師張、鄭,有氣韻”。④

      中國繪畫史上,第一個在本質意義上把“氣韻”廣泛用于山水畫評論中的是荊浩。荊浩是唐末五代時畫家,他在山水畫理論上也頗有建樹,針對謝赫的人物畫“六法”論,他提出了山水畫中的“六要論”,他在《筆法記》中對“六要”解釋道:“氣者,心隨筆運,取象不惑;韻者,隱跡立形,備儀不俗;思者,刪拔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時因,搜妙創(chuàng)真;筆者,雖依法則,運轉變通,不質不形,如飛如動;墨者,高低暈染,品物淺深,文彩自然,似非因筆。”其所說的“取象不惑”之“氣”與“備儀不俗”之“韻”明顯是借鑒了謝赫的說法,只不過是他將其移植到了山水畫中。當然山水畫的“氣”與“韻”并不像人物畫那么一目了然,于是他又增加了“筆”、“墨”二要,以補“氣韻”,實乃是由于山水沒有那么清晰的骨格與風神,于是他只好以“筆”取氣,以墨取“韻”。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其對畫家的評價中得到印證,比如他評吳道子“筆勝于象,骨氣自高”。稱王維:“筆墨宛麗,氣韻清高。”贊張璪:“樹石氣韻俱盛,筆墨積微,真思卓然,不貴五彩?!睈翂燮皆啤皻忭嵅赜诠P墨,筆墨都成氣韻”。則基本上概括出氣韻與筆墨之間的關系。

      從“筆墨”上取氣韻后來遂成為中國畫的不二法門,直至清唐岱《繪事發(fā)微》仍說:“用筆不癡不弱,是得筆之氣也。用墨要濃淡相宜,干濕相當,不滯不枯,使石山蒼潤之氣欲吐,是得墨之氣也?!鼻宸睫埂渡届o居畫論》:“氣韻有筆墨間兩種。墨中氣韻,人多會得。筆端氣韻,世每少知……”

      三、重歸傳神

      到了北宋,隨著統(tǒng)治者對繪畫的重視,畫院的建立,以及一代又一代畫家的努力,藝術家們把繪畫視野放在了更廣闊的大自然,中國畫的門類逐漸完善,也逐漸細化,據成書于宋徽宗宣和年間的《宣和畫譜》載,其時畫科就分為道釋、人物、宮室、番族、龍魚、山水、畜獸、花鳥、墨竹、蔬果10門。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二《論古今優(yōu)劣》云:“若論佛道人物,士女牛馬,則近不及古。若論山水林石,花竹禽魚,則古不及近?!雹輨t基本說明了其時中國畫發(fā)展的情況,此時的山水林石、花竹禽魚反而越過了佛像人物,成為繪畫中的主要畫科。如何用一個較高的標準去品目它們又成了理論家們所要面對的難題?于是南宋蜀地學者鄧椿退而拈出“傳神”一詞,他說:

      盈天地之間者萬物,悉皆含毫運思,曲盡其態(tài)。而所以能曲盡者,止一法耳。一者何也?曰傳神而已。

      在鄧椿眼里,萬物皆有神,畫家所要表現的,或者說是所要達到的目標就是“傳神”。那么他為什么又轉而求諸“傳神”?其理論思想的來源是什么?“傳神”論的重新提出又有什么重要的美學意義呢?傳神論在鄧椿筆下的真實內涵又是什么?結合他的理論來源來分析其含義,竊以為其“傳神”論包括以下兩方面的內涵:

      1.傳物之神

      鄧椿“傳神”論的理論首先直接來源于蘇軾?!懂嬂^》有兩處引用了蘇東坡的“傳神”論,其一:“坡有《觀過所作木石三絕》,以為‘老可能為竹寫真,小坡解與竹傳神’者是也?!雹抻帧皷|坡有《書所畫折枝二詩》,其一云:‘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作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邊鸞雀寫生,趙昌花傳神?!雹?/p>

      從以上所引蘇軾話來看,這兩處的傳神指的是“傳物之神”,小坡傳的是“竹”之神,趙昌傳的是“花”之神。又《畫繼》引蘇軾評宋子房畫云:“觀士人畫如閱千里馬,取其意氣所到。乃若畫工,往往只鞭策皮毛,槽櫪芻秣,無一點俊發(fā),看數尺便倦。漢杰,真士人畫也?!雹噙@里蘇軾所評的畫工只會畫馬之“鞭策皮毛,槽櫪芻秣”,而士人畫得是其“意氣所到”,所以能體現千里馬的“俊發(fā)”氣。故鄧椿說“世徒之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真正的畫家要表現的就是“物之神”。

      物皆有神,這是中國先哲的傳統(tǒng)觀點。佛有神,人有神,花鳥有神,禽畜有神,皆好理解,那么山水有神又作何解呢?且看郭熙的解釋,他說:“春山艷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滂,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庇终f:“山以水為血脈,以草為毛發(fā),以煙云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華,得煙云而秀娟?!蹦憧瓷剿灰嘤猩衩??

      但是如果把鄧椿的“傳神”僅僅理解為“傳物之神”未免膚淺,尚不能深入其思想的精髓。其應當還有更加深奧而又更具特殊意味的內涵。

      2.傳造化之神,傳已之神

      鄧椿的“傳神”論的第二個理論來源便是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曾說道:

      國朝吳道玄,古今獨步,前不見顧陸,后無來者。授筆法於張旭,此又知書畫用筆同矣!張既號書顛,吳宜為畫圣。神假天造,英靈不窮,眾皆密於盼際,我則離披其點畫;眾皆謹於象似,我則脫落其凡俗。彎弧挺刃,植柱構梁,不假界尺,虬鬚云鬒,數尺飛動,毛根出肉。力健有余。當有口訣,人莫得知。數仞之畫,或自臂起,或從足先。巨壯詭怪,膚脈連結,過於僧繇矣!或問余曰:吳生何以不用界尺,而能彎弧挺刃植柱構梁。對曰:守其神,專其一。合造化之功,假吳生之筆,向所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也。凡事之臻妙者,皆如是乎,豈此畫也?與乎庖丁發(fā)硎,郢匠運斤。効顰者徒勞捧心,代斵者必傷其手,意旨亂矣。外物役焉,豈能左手畫圓,右手畫方乎?夫用界筆直尺,界筆,是死畫也!守其神,專其一,是真畫也?、?/p>

      以上張彥遠兩次提到了“守其神,傳其一”,其中專其一的“一”,指的是老莊哲學中的“道”,是所謂“道生一”的“一”。在中國道家哲學中,“道”生于天地之先,是天地一切之母。故老子有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薄暗馈笔抢锨f哲學的中心范疇和最高命題,相當柏拉圖的理式。“道”也好,“理式”也好,在哲人的眼中,它們都被認為是其哲學思想邏輯的起點,也被冠以宇宙生命的起點,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張彥遠說“守其神,專其一”便可“合造化之功”,假畫家之筆,而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畫作。老子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雹狻耙弧笔侨f物的根源,萬物由“一”而生。“萬物萬形,其歸一也。何由致一?由于無也。由無乃一,一可謂無?!倍盁o,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生出“有”,生出“一”,生出“萬物萬形”,所以繪畫的本源也是“一”。鄧椿說“一者何也?曰傳神而已”。其中的“一”亦當此解。

      在道家,這個“一”同時也和氣相關,老子云:“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鼻f子云:“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故萬物一也……故曰通天下一氣耳。圣人故貴一?!?由此可見,老莊哲學認為“一”即是氣,氣是“一”之本,故“圣人貴一”,吳道子是畫圣,同樣也得貴一,所以張彥遠說其能“守其一”,這個“一”,即是“道”之指稱,也是“氣”之本源。中國畫從一開始就講“氣”的,謝赫的六法論“氣韻生動”即被列一首位,“氣韻”之氣,既是繪畫對象精神的反映,更是一種生命力的體現。所以張彥遠說“守其神,專其一,是真畫也”,“真畫一劃,見其生氣”。?由此可知,繪畫成功的關鍵在于明乎“一”與“氣”的真諦,只有緊緊抓住繪畫的內在哲學精神,把握繪畫本體的“一”,體悟出宇宙生命本源的“一”,并“守其一”,才能畫出“真畫”。

      張彥遠兩次說到繪畫要“守其神,專其一”,這兩句話本源自莊子?!肚f子·刻意》云:“純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倫?!庇衷疲骸拔沂仄湟?,以處其和。”(《在宥》)?

      以上探討了“專其一”的“一”的含義,那么“守其神”的神指的又是什么呢?從哲學本源上來說,這里的“神”指的是神靈,是那個所謂的“一”的神性顯現。黑格爾說:“美是理念的感懷顯現。”這里的理念就相當于中國繪畫美學中的“神”,也就是說美是“神”的感性顯現。當然這只是從哲學高度去討論,但是具體到繪畫實踐中,這個“神”指的是畫家的“神”,因為正如宗炳所云,畫家能“應會感神”,“神超理得”。張彥遠說:“合造化之功,假吳生之筆,向所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也。”“神”假借吳生之筆,隨其“意”寫,因此吳道子就能“神假天造,英靈不窮,眾皆密於盼際,我則離披其點畫;眾皆謹於象似,我則脫落其凡俗。彎弧挺刃,植柱構梁,不假界尺,虬鬚云鬒,數尺飛動,毛根出肉,力健有余”。

      鄧椿繼承了張彥遠的觀點,他也認為,中國繪畫之所以能盈天地萬物,“悉皆含毫運思”,“止一法耳。一者何也?曰:傳神而已矣!”?正是從道家“一”的哲學本體出發(fā),將“傳神論”思想運用于繪畫創(chuàng)作和審美評價,強調傳神。這里的傳神既是傳物之神,更是傳造化(即道)之神,傳已之神。所以鄧椿要說蘇軾“所作枯木枝干,虬居無端倪,石皴亦奇怪,如其胸中盤郁也”。黃山谷論蘇軾畫亦云:“故其觴次滴瀝,醉馀嚬呻,取諸造化之爐錘,盡用文章之斧斤?!?造化之爐錘指的就是所謂的“道”,道法自然,神假蘇軾,于是蘇軾以其“胸中盤郁”“醉馀嚬呻”之意寫之,便能傳神。

      鄧椿重新拈出傳神作為最高法旨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從中也可以看出士人滲入繪畫帶來品評上的變化。士人不像畫工那樣,能把對象描摹得纖悉畢具,因為他們缺乏寫實的功夫,于是只好用筆寫之,寫其意,寫其神,取其意氣。士人靠的是天機,是對天道之神的感性把握,而不事繩墨。他們所作的花鳥、山水,均能“點滴煙云,草草而成,而不失天真”。?這個“天真”也就是其“神”,神既有之,何懼形焉!所以鄧椿不重形,而重“神”,其云:“鳥獸草木之賦狀也,其在五方,自各不同,而觀畫者獨以其方所見論難形似之不同,以為或小或大,或長或短,或豐或瘠,互相譏笑,以為口實,非善觀者也?!?

      但是鄧椿在說完“傳神而已”,接下去又說“故畫法以氣韻生動為第一”,這又作何解呢?“氣韻生動”本是謝赫的人物畫標準,如果依據謝氏本義,氣韻生動是既要畫出對象的“骨氣”,又要畫出其“風神”,如依此解,那么畫家就必須畫得色色具備,近乎完善。但是正如我在第二小節(jié)談到,在鄧椿那個時期,氣韻的意味已經起了變化,不再只是在形神上求氣韻了,而是落實到了筆墨上,也就是以筆取氣,以墨取韻。所以鄧椿要強調“畫法”以“氣韻生動”為第一,特別把氣韻生動列入到“畫法”上去。他說“此若虛深鄙眾工,謂‘雖曰畫而非畫’者,蓋止能傳其形,不能傳其神。故畫法以氣韻生動為第一,而若虛獨歸于軒冕巖穴,有以哉!”為什么郭若虛把能真正做到“氣韻生動”獨歸于軒冕巖穴”呢?“軒冕巖穴”由于其有書法功底,筆墨功夫好,再加上其獨特的對“神”的悟性,故其能為物傳神。由此又可見鄧椿特別強調氣韻是傳神的要義,得氣韻即可傳神;不僅人物畫要講傳神,山水、花鳥也要傳神,大大發(fā)展了謝赫的六法論的思想,并以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元楊維楨《圖繪寶鑒》序曰:“傳神者,氣韻生動是也?!泵鞫洳凇懂嬛肌分姓f:“隨手寫出,皆為山水傳神?!庇址Q黃鶴山樵的《青弁圖》“各能為此山傳神寫照”。清人鄒一桂論士人畫時寫道:“趙文敏問畫道于錢瞬舉,何以稱士大夫畫,曰:隸體耳,畫史能辨之,則無翼而飛,不爾,便落邪道。王維、李成、徐熙、李伯時,皆士大夫之高尚者,所畫能與物傳神,盡其妙也。”從中亦可看出,清人仍把是否能真正做到“與物傳神”作為區(qū)分士人畫與畫工畫的標準。士大夫畫畫能為物傳神,盡其妙是由于他們能由表及里,以其自身的意氣,寫出對象的韻外之致。

      又清惲向曰:

      畫豈一藝之云乎?故畫至于文人而后能變,如變山而如笑或如滴,或如妝,或如睡,而山則一也。如變水以冰而不離于水也。如變日月而益以五采,而日月一也。如變形而以色,而形色一也。如變影而光,而光影一也。其中妙處不能盡言,總謂之傳神。?

      惲向說“畫至于文人而后能變”,真是至理之言,其精神之內核則完全繼承了鄧椿的思想精華,由此也可以看出鄧椿美學觀對后世的影響。

      “傳神”論本是魏晉時士人畫家顧愷之的卓論,“氣韻”說則是其時非士人畫家(即職業(yè)畫家)謝赫的理論總結。鄧椿棄謝赫而選顧愷之,重新拈出其“傳神”說,使其居于最高地位,其本身就具有象征性的意義。它不啻是在告訴人們:傳神是士人畫的最高要求,士人將重新占居畫壇的主流,士人也將重新占領繪事的話語權。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設計學院)

      ①??鄧椿《畫繼》卷九[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版。

      ②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版,第118頁。

      ③方薰《山靜居畫論》[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9年版。

      ④見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十[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版。

      ⑤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一[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版。

      ⑥⑧??鄧椿《畫繼》卷三[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版。

      ⑦鄧椿《畫繼》卷四[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版。

      ⑨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二[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版。

      ⑩李耳《老子》第三十九章[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李耳《老子》第一章[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莊周《莊子·外篇》[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年版。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二39 [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以上參考許祖良《張彥遠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36頁。

      ?引自陳撰《玉幾山房畫外錄》[M],上海,神州國光社.1928年版。

      2013年度中華古籍整理重點項目(教古字[2013]118號),廣西師范大學2013年人文社科類課題(師政字20130019)階段成果]

      猜你喜歡
      張彥遠傳神氣韻
      中國美學“氣韻”范疇之“韻”探頤
      詩中人物貴傳神
      中華詩詞(2021年9期)2021-12-31 08:53:10
      “氣韻”理論的歷史性生成
      張彥遠論“六法”
      藝術評鑒(2018年17期)2018-12-29 09:28:44
      《歷代名畫記》中張彥遠對顧愷之的品評問題研究
      世界家苑(2018年7期)2018-07-28 07:08:18
      Charm and Beauty—A Comparison of Two Aesthetic Categor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Paintings
      詩筆白描,寫照傳神
      中華詩詞(2018年11期)2018-03-26 06:41:38
      淺談張彥遠的“六法”論
      藝術評鑒(2018年21期)2018-01-22 10:29:56
      捕捉精彩,描寫傳神
      氣韻生動 瀟灑自然——柳清芬書法印象
      丹青少年(2017年5期)2017-02-06 03:03:46
      四会市| 沂南县| 乌拉特前旗| 大英县| 呼玛县| 凤翔县| 西乌珠穆沁旗| 修文县| 娱乐| 亚东县| 大洼县| 开平市| 汉中市| 和平区| 吉安市| 广安市| 宜君县| 云林县| 布尔津县| 博野县| 固安县| 北票市| 桦南县| 峨眉山市| 盐津县| 会东县| 普定县| 美姑县| 英德市| 黄冈市| 婺源县| 崇义县| 瑞丽市| 湘阴县| 扎赉特旗| 甘孜| 晋宁县| 休宁县| 张家川| 雅江县| 营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