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凱
摘要:物理概念的掌握是學生掌握物理這們科學的基礎,也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架構自己的知識結構,從而形成自己的知識理解的重要過程。教師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建立個性的物理概念,從而促進完成對科學素養(yǎng)和科學思維的培養(yǎng)。
關鍵詞:物理概念;知識理解;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科學思維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9214(2015)11-0048-01
初中物理教學實踐中,我們經常能聽到學生這樣說:上課內容我能聽懂,但一到解題就會感覺無從下手。很多老師為了更快的讓學生掌握教學目標知識點,在教學時往往把教學重心放在物理概念的掌握上,而忽略了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形成自己的知識理解,阻礙了學生對學習和深層次理解和構建自己的學習結構。雖然這種教學方式也能讓學生掌握知識表象并可能在考試中獲得不錯的成績,但從學生能力培養(yǎng)上來說無疑值得反思。
初中物理概念教學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也是初中學生在學習中必須要掌握的基礎之一。但很多學生卻在學習中缺乏對概念本質深刻的理解,或者說對概念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何才能讓學生理清概念間聯(lián)系,深入理解概念間的聯(lián)系并能靈活運用,讓學生達到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呢?這需要我們在教學中找出符合學生特點的教學對策并運用到實踐中。
一、教學目標和理念的轉變尤其重要
首先要讓我們教師明確教育的真正目標和目的。絕大多數的教師和學校都把教學目標定位于考試成績上。當然這在當前教育考試制度下無可厚非,這也是很多學校生存的根本,也是學生家長和社會認可的目標。但這肯定并不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標和目的。我們的教育除了培養(yǎng)學生知識表象外,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遷移能力、個性的知識結構等等,其實這就是我們經常講的“漁”和“魚”的關系。很多物理教師都很重視物理概念的講解分析,想方設法讓學生記住概念并能熟練應用到解題中去,而忽視學生對物理概念的感性認知,不能形成學生個性的知識架構。
二、物理應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的能力
物理概念是經過現(xiàn)代科學體系驗證總結的知識內容。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乃至教材,只要學習物理概念,首先想到的是記憶、運用、遷移。其實我們看到的概念只是這個知識冰山露出海面的一角。也就是我們往往只是學到了看什么,而忽略了讓思維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如果我們一味地指引學生關注冰山一角,讓學生頭腦中形成固定的思維表象,那么,我們的學生或許就會失去發(fā)現(xiàn)巨大冰山的能力和機會。比如,在認識力的概念時,我們需要在大量的各種形式的物體對物體的推、拉、提、壓等作用的感性認知的基礎上,才能得出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的概念。而這個概念的形成過程是非常重要的,才是這個概念的冰山所在。
三、物理應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和科學思維能力
科學素養(yǎng)的培訓并不是停留在紙上的一句話。應該有明確的目標和方法來進行操作。初中生的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包括三個最基本的方面:1.好奇心;2.想象力;3.科學的方法。這需要我們在進行物理概念教學時要通過種種方法和手段讓學生對物理現(xiàn)象有好奇心,讓學生具有想象的翅膀并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有根據的猜想,并能以實驗和事實進行驗證。比如我們學習“慣性定律”,首先要從運動著的物理在外力停止作用后還能繼續(xù)運動的感性認知出發(fā),讓學生去了解這種物理現(xiàn)象。再通過各種個別的現(xiàn)象對這種物理現(xiàn)象完善認識,最后才由大家歸納得出“慣性”的概念和“慣性定律”。
物理概念的掌握是學生掌握物理這們科學的基礎,也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架構自己的知識結構,從而形成自己的知識理解的重要過程。教師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建立個性的物理概念,從而促進完成對科學素養(yǎng)和科學思維的培養(yǎng)。
(作者單位:四川什邡市馬井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