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這篇文章寫于上世紀70年代末,所反映的生活與我們有較大的差距。雖然課前作過預(yù)習,但作品中也許有一些大家不太理解的地方。如果有什么問題,可以提出來,我們共同探討。
生:我有一個問題:那些姑娘嫁給了她們不滿意的男人,為什么說“她們自己也不會過分地悲傷”?
師:這個問題確實值得深思。對于女人來說,婚姻的不幸是最大的不幸,也是最可悲的事。但她們?yōu)槭裁础安粫^分地悲傷”?
生:因為在那個時代,包辦婚姻在農(nóng)村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人們早就習以為常,所以不會感到過分的悲傷。
生:俗話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蹦菚r候的農(nóng)村婦女對于嫁給什么人是抱著聽天由命的態(tài)度,她們已經(jīng)變得十分麻木了。
師: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生:文中寫道:“但她們還是依依順順地嫁了出去。只不過在穿戴那些衣物的時候,再也找不到做它、縫它時的情懷了。”可見她們已習慣于聽從父母之命。
生:作者又說:“頂多不過像是丟失了一個美麗的夢?!眮G失美夢不會給人帶來多大的痛苦,而“頂多”二字更說明她們已經(jīng)不把嫁給誰太當回事。
師:我們從姑娘們揀麥穗這一部分不難看出當時農(nóng)村的落后狀況,封建意識十分濃厚,因此農(nóng)村姑娘的夢想與現(xiàn)實存在很大的差距。作者對這種社會現(xiàn)實揭示得非常深刻。
生:文中有一處外貌描寫:“我那淡淡的眉毛,在滿是金色的茸毛的腦門上擰成了疙瘩。我的臉也皺巴得像個核桃?!蔽艺J為這一處描寫顯得不真實,因為“我”不可能看到自己的面部表情。
師:“我”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xiàn)這樣的表情?
生:當賣灶糖的老漢說“不等你長大,我可該進土了”這句話時。
生:我認為這里有想象的成分,作者是為了突出“我”聽到老漢的話后心里很著急。
生:還運用了夸張手法,小孩子不可能“腦門上擰成了疙瘩”,更不可能“臉也皺巴得像個核桃”。
師:嚴格說來是不真實的。但我同意剛才兩個同學的看法,這里有想象的成分,也有夸張。想想看,作者為什么要寫得這樣夸張?
生:表現(xiàn)了“我”的天真和幼稚。
生:也能看出“我”對老人的感情是那樣地純真。
師:確實收到了這樣的效果。
生:我有一個疑問。文章結(jié)尾說“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我那個像豬肚子一樣的煙荷包”。但接著又說“它早不知被我扔到哪里去了”,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師:其他同學怎么認為?
生:煙荷包代表著純潔無瑕的愛,是一份值得珍藏的紀念品,看到它就仿佛看到了那位老人,所以“我”常常想要找到它。
師:那為什么先前會扔掉它呢?
生:有句話說,失去了的東西才會覺得珍貴。也許在她長大后感到小時候太幼稚可笑而不經(jīng)意地扔掉了煙荷包,但隨著對老人依戀之情的加深,越來越覺得這個煙荷包的珍貴。這種感情在親近的人離去后會越來越強烈,所以這句話看似矛盾其實并不矛盾。
師:很有道理。文中的“我”當初縫制這個煙荷包只是單純的模仿,是小孩子天真幼稚的表現(xiàn)。但隨著與老人的日益親近,煙荷包已經(jīng)成了一種感情的寄托?!柏i肚子一樣的煙荷包”雖然難看,但它縫進的是一份至真、至善、至美的愛,所以“我”才會常常想起。
【評析】這個教學片段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自主探究精神。盡管《揀麥穗》這篇散文對學生來說理解上具有一定的難度,但教師并未作過多講解,而是讓他們自讀自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營造師生平等對話的氛圍。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并不急于提供答案,而是鼓勵他們各抒己見,并適時加以點撥。教師既尊重學生的見解,又不回避在必要時“灌輸”必要的知識。從學生質(zhì)疑的方式看,既有求解性質(zhì)疑,又有挑戰(zhàn)性質(zhì)疑,這與教師平時注重引導(dǎo)是分不開的。
成功的課堂教學應(yīng)是教師的“教”服務(wù)于學生的“學”,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過程。其教學設(shè)計決不是用連環(huán)套似的操作程序來控制學生,而是以學生的“學”為中心,致力于為他們創(chuàng)造自主學習、自由探究、多向交流的情境和氛圍。而引導(dǎo)學生提問題,無疑是以“學”為中心的具體體現(xiàn)。如果學生既敢于提問,又善于提問,那么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會達到一個更高的境界。
□責任編輯 徐純軍
E-mail:xuchunju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