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芳
變傳統(tǒng)的聽課評課為課堂觀察,這是教學研究與實踐在信息獲取、信息處理和反思改進等方面取得的一大進步。但從操作層面看,觀察者不是一進入課堂就能有效觀察的,也不是聽完課后隨便說幾句就能提升教學水平的。故本文以課堂觀察活動為基點,以點拓面,最大限度地挖掘其科學價值。
一、觀察活動前,專題專訓
我們首先要了解自我、認知自我,明白自己欠缺什么,迫切需要改變或改進什么,然后才能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來科學地確定觀察主題。同時,課堂觀察需要做預備性的專業(yè)引領,要針對參與教師進行專業(yè)理論培訓,以及課堂觀察的規(guī)范性操作培訓。
1.前期學習:課堂觀察的鋪墊
課堂觀察活動較之傳統(tǒng)的聽課、評課,最明顯的差異在于——帶著主題去叩擊課堂。因此,參與課堂觀察的相關教師,對主題的認知需要系統(tǒng)的、全面的理論儲備,它是活動順利地有質量地開展的前提保障。為解決好這個問題,我們利用教研組這個平臺,開展了學科層面的專題學習,在校級的名師講堂中,進行了課堂觀察操作方面的專項學習,還結合校園網(wǎng)絡平臺,開辟了困惑與觀點的探討學習。我們通過多種形式,開展了課堂提問、學生自主參與等主題的理論學習,讓一線教師能科學地、客觀地結合主題,對課堂觀察進行相對全面、系統(tǒng)、辯證的思考。
2.理論積淀:提升課堂觀察高度
每一個課堂都有其隨機性的特質,錯綜復雜、變化萬端。一定程度上,我們無法預知、無法揣測。但是我們可以事先決定看什么、從哪個角度去看。如果我們在進入課堂時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就看不到課堂教學現(xiàn)象背后隱藏的本質。而課堂觀察的優(yōu)勢就在于,其明確的指向性,彌補了傳統(tǒng)課堂隨意“開枝散葉”評價模式的不足。
如在“提升主動參與力”這個觀察目標下,任何一個有目的的觀察目標下的課堂,執(zhí)教者和觀察者都必須要有系統(tǒng)的、自需并生成的富有個性的理論積淀。目前,參與課堂觀察的教師所攝取的,或者是為我所用的理論知識,只是組織者及參與者分散搜集的信息,雖然有其“面廣”、“量大”的特征,但是還沒有形成更便于課堂觀察所操作的、指導課堂觀察行為改進的理想作用。可見,理想的理論積淀,需要教師在學習中獲得,在實踐經(jīng)驗中積累,以及從書本上有針對性地學習,并為我所用。從操作過程來看,只有將平面化的理論內化為立體化的白我感悟,才能成為個性化的富有指導性的原則、規(guī)則、模式或規(guī)律。
二、觀察重發(fā)現(xiàn),觀常所不察
我們時常會討論觀察什么、怎么觀察,作為一線教師參加課堂觀察,我們應尋找出習以為常的教學弊端,發(fā)現(xiàn)偶然現(xiàn)象背后的必然原因。
1.習慣但不以為常:敏于發(fā)現(xiàn)常見問題
課堂上的觀察,是整個觀察進程中采集信息的來源地,是課后分析的信息基礎,是課后改進意見的證據(jù)支持,它也直接關系到教學行為改進的質量。
因此,觀察的教師一定要明確觀察的主題是什么我們尤其不能放過平時習以為常的一些學生表現(xiàn),諸如課堂中總是只有那么幾個人主動參與師生交流僅限于對答等。凡是學生與我們的觀察主題有關的表現(xiàn),都應該作為課堂上的重要信息記錄下來,把已經(jīng)習以為常的教學弊端找尋出來。事實證明,課堂觀察這種相對微觀的研究方式,讓我們能相對準確地搜集到需要改進的信息來源,以及“如何改進、是否改進”的事實證據(jù)。
2.偶然中的必然:善于發(fā)現(xiàn)必然問題
發(fā)現(xiàn)足課堂觀察收獲的起點。如果我們能在課堂觀察中,不再只是顧著教學的流程,不再只為教學沒計而設計,而是換個角度來看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xiàn),或許我們就能從學生的某一次偶然表現(xiàn)中,發(fā)現(xiàn)某些早已存在、必然存在并急需解決的問題。如在“提升主動參與力”這一主題的課堂現(xiàn)象觀察中,有教師就發(fā)現(xiàn):我們在沒汁提問的時候,同樣的問題,表述不同就可決定學生是否能主動參與,也決定了學生的參與形式是否多樣化等。這個看似偶然的發(fā)現(xiàn),卻是我們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又是必然存在的問題。如我們都能真正地從課堂觀察這種研究方式中,學會發(fā)現(xiàn)、善于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那偶然中的必然,那就真正體現(xiàn)了課堂觀察的科學探究價值。
三、觀察后提升,深思并分享
課堂觀察絕不僅僅是“觀察”,而是重在思考:觀察為了什么,觀察以后我們還要做什么。這才是課堂觀察真正的終極價值所在——作為改進我們教學的一種研究活動,重在讓教學實施者明白問題在哪里、重點改什么、怎么改以及為什么要這么改。
1.反思并生成:改進教學行為
反思作為一種內省、批判和挑戰(zhàn)自我的能力,足我們學習成長不可缺少的手段。課堂觀察本身是以觀察這種可視可感的途徑,來理性化地判斷和推測問題所在,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它是一種從現(xiàn)象到本質的歸納方法,故反思無疑是課堂觀察的精髓。
我們的課堂觀察并不是為了觀察而觀察,而是為了改進而觀察,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改進?對于這個問題,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答案,都以自己獨特的豐富的教育教學經(jīng)歷,來修正自己的失誤、彌補自己的不足。但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在改進中舉一反三,最好不要第二次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同時要根據(jù)外界環(huán)境和學情的變化,與時俱進地改進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和教學風格。
比如,我們禁止學生占用學習時間玩游戲。但通過課堂觀察,有的教師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在遣詞造句和數(shù)學思維上,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游戲中某些環(huán)節(jié)的“客觀影響”。故教師就反思:何不將游戲思維的某些片段切換到教學中來,為學生所樂,為學生所用?于是,教師在課堂改革的進程中,便推出了很多新穎別致的課堂游戲,讓學生在競爭中快樂地學會了知識,增長了才干。
2.交流與互生:集思廣益促改進
很多教師喜歡單兵作戰(zhàn),不愿意主動地與其他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探討,導致自己的視野不夠開闊,對于出現(xiàn)的問題往往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無法突破自己的瓶頸。
應該說,每位教師都有其獨特的思考問題的視角,是可以相互啟發(fā)的。課堂觀察正好給我們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交流互動的平臺,讓教師不僅有自己獨立的思考,還能了解別人怎么看待同一個問題,然后經(jīng)過集體思維的碰撞、對話與吸收,讓大家都思考得更深入、更廣泛。
課堂觀察致力于課堂教學行為的改進,假若我們都能借助課堂觀察這種活動,在平時的教學中,針對自己的弱項或困惑或興趣,有主題、有針對性地進行專題專訓,以研究的視角和鍥而不舍的精神觀常所不察,并以自己的教學實踐為依據(jù),以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為出發(fā)點,來深思與分享。那么,課堂觀察的意義必將會更加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