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全集》普及版項目組
【編者按】
“知古不知今,謂之陸沉;知今不知古,謂之盲瞽。”這是中國漢代思想家王充對治學者在古今關系問題上的透辟見解。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多年燦爛文明的偉大國家,歷朝歷代為后人留下了極為寶貴而豐富的藝術遺產(chǎn)。這浩如煙海的美術珍品散落在國內外,為學者的研究帶來諸多的不便,國內外學者急需一部能承載大量珍品文物,系統(tǒng)全面的研究中國美術的權威巨帙。20世紀80年代《中國美術全集》的出版可謂集各方精粹之大成,一卷在手,盡窺中國千年美術歷史、美術風格之流變,可謂“敘之井井,不漏不煩”。她的出版為全世界研究中國古代美術提供了一部最權威、最全面、最精致的參考資料和收藏珍品。
時過境遷,陸續(xù)出版的《中國美術全集》的不同版本影響了一批又一批的專家學者,而眾多版本所針對的讀者群一直是精英階層?!?014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傾注心血,以獨家名義出版的《中國美術全集》普及版針對一般讀者,開本略小,定價只及此前的三分之一,卷冊、內容篇目及編輯人員信息一仍其舊,但對其中個別文字以及誤征文獻做了修訂加工,一對一的調換質量欠妥的圖片,使之更趨完美?!薄吨袊佬g全集》普及版的出版為一般美術愛好者提供了一次絕佳的精讀、研習中國美術的機會,不得不說是一件值得稱頌的樂事。
中華民族的藝術創(chuàng)造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每一個炎黃子孫引以自豪的精神財富,也是中國歷代無數(shù)的藝術家、工藝師以及廣大的民間藝匠對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杰出貢獻。黃河長江所孕育的中華文化,與尼羅河、美索不達米亞、恒河和愛琴海等地域的文化同為古代世界最輝煌的文明巔峰,所不同的是有些地區(qū)的文明在一度興盛之后,就趨于長期的衰落、沉寂,而中華文化歷經(jīng)五千余年、幾十個朝代,這一滔滔長河始終沒有干涸,沒有斷流。雖也走過了興衰浮沉的曲折路程,卻能頑強地滾滾向前,并且不斷地融匯新的河川,賦予特有的時代意識,使這一巨流更豐富、更宏闊、更壯觀。
由于歷史的滄桑變遷、外敵入侵、戰(zhàn)亂的破壞和漫長歲月的自然消蝕,中國的大量藝術文物已經(jīng)湮沒無存,另有不少珍品流落海外,現(xiàn)存國內的也散藏在各地,給鑒賞研究中國歷代藝術帶來很大困難。多年來,海內外的學者、美術家、藝術愛好者和各界人士都殷切期望有一部包容各時期各藝術門類的優(yōu)秀作品、有系統(tǒng)、較完備的綜合圖集,以載錄前人的創(chuàng)造成果,弘揚中華的傳統(tǒng)文化。1949年以后,人民美術出版社及出版界相關機構曾不止一次地進行過這方面的規(guī)劃研究,但因時機、條件尚欠成熟而未能付諸實施。
1983年12月17日,在新時期百廢俱興的形勢下,以國家出版局的名義,由人民美術出版社主辦,邀請李可染、蔡若虹、古元、張仃、金維諾、啟功、宿白、王世襄、馮先銘、史樹青、安志敏、陳明達、邵宇、沈鵬等三十余位專家學者于北京民族文化宮座談《中國美術全集》(以下簡稱《全集》)編輯規(guī)劃。時任中宣部部長的鄧力群十分重視這項工作,并給予極大的支持。來年6月,中宣部批準成立《全集》領導小組和編輯出版委員會,由中宣部原副部長、時任國家文物委員會主任的廖井丹任領導小組組長,中宣部出版局局長許力以、國家出版局副局長劉杲任副組長,編輯出版委員會由人民美術出版社社長邵宇領銜,聯(lián)合文物出版社、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上海書畫出版社,組織對各藝術門類有專門研究的學者專家及富有經(jīng)驗的編輯、攝影、設計、印刷者通力合作,經(jīng)過五年的不懈努力,于1989年8月18日共和國成立四十周年前夕完成,9月20日在人民大會堂召開出版發(fā)行大會,向世界推出了《全集》(古代部分)六十卷巨帙。這在中國是前無古人的創(chuàng)舉,在國際上也堪稱藝術出版盛事。在《全集》編輯出版過程中,還與比利時、法國、日本簽訂了外文版的出版協(xié)議,與臺灣錦繡出版公司簽訂了合作出版臺灣版的協(xié)議
轉眼26年過去了。其間,《全集》曾經(jīng)再版,并獲1993年國家圖書獎榮譽獎、全國書籍裝幀一等獎等多種獎項;《全集》編輯出版委員會將六十卷中的文章匯集,出版了《中國美術五千年》八卷,成為一部研究中國美術史的學術論著;編選出版《全集》精華本《中國歷代藝術》六卷,獲1995年“五個一工程獎”;出版《全集》光盤,獲首屆國家電子出版物榮譽獎……這部《全集》成為全國、全世界研究中國古代美術的最權威、最全面、最精致的參考資料和收藏珍品,無論是學術界還是普通讀者公認其有著巨大的歷史價值和很高的藝術價值,尤其是體現(xiàn)了20世紀80年代中國美術研究的最新成果。這從參與編纂工作的專家即可窺其端倪:
除了參加民族文化宮座談的諸位外,還有沈從文、鐘敬文、王子云、夏鼐、傅振倫、朱家溍、賴少其、劉開渠、王朝聞、陳從周、黃能馥、傅天仇、顧廷龍、沙孟海、謝稚柳、徐邦達、楊仁愷、張安治、楊可揚、吳仲超、單士元、謝辰生、劉九庵、傅熹年、楊伯達、沈之瑜、馬承源、段文杰、常任俠、王樹村、鄧白、張開濟、戴念慈、黎魯、方去疾、羅哲文、楊瑾、王靖憲、于倬云、王伯敏、樓慶西、薛永年……共計百余人,囊括了當時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大家,如美術史家、藝術考古學家、建筑歷史學家、陶瓷藝術學家、民間美術專家、古代書畫鑒定專家、佛教考古專家、玉器研究專家、書法家、印學專家、編輯出版家,以及故宮博物院、敦煌研究院、上海博物館、考古研究所、文物研究所等數(shù)十家收藏、研究機構的院長、館長、所長、研究員,乃至中科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院士、學部委員,國家城建部副部長等等。他們不僅列名于《全集》,而且做了切實、深入的工作,諸如作品甄選,撰寫長篇論文和詳盡的圖版考釋等。這樣的專家陣容至今令人景仰,可謂前所未有。
具體說,這部《全集》有以下四大特點:
一、規(guī)模宏巨,構思周密。中國歷時五千余年的藝術遺產(chǎn)浩如煙海,如果包羅無遺,即便編集上千卷也是難以窮盡的。因此首先要確定一個適當?shù)膬詳?shù)、篇幅和體例,使之既能全面充分地展現(xiàn)各時期、各門類藝術的發(fā)展和成就,又符合各界讀者的實際需要,并在編印出版上切實可行。經(jīng)過編委會和專家的反復研討和論證,《全集》采用了分五大編(類)、按年代和專題相結合的編輯體例,確定了六十卷的規(guī)模。其中繪畫編(包括卷軸畫、壁畫、石刻畫、版畫等)21冊,雕塑編(包括石窟雕塑、寺觀雕塑、墓葬雕塑等)13冊,工藝美術編(包括陶瓷、青銅器、玉器、漆器、印染織繡等)12冊,建筑藝術編6冊,書法篆刻編7冊,總目1冊。
二、編選嚴謹,取材確鑿?!度啡脒x的約一萬五千余幅圖版,都是經(jīng)過慎重鑒別、學術界確認的第一流品。對少數(shù)傳世名作的年代和作者尚有分歧的,則按所屬分冊主編的觀點編入,而在文字中詳細闡明論據(jù)并列舉存在的不同見解以供研究。為了確?!度返膶W術和藝術質量,圖版務求從原作直接攝取。由于全書不是采用館藏體例,而是按年代、專題編集,因此很多分冊的內容都涉及廣大的地域,有關的主編、編輯和攝影師往往要跋涉千萬里、踏遍十幾個省區(qū)進行實地拍攝;有些石窟、寺觀、墓室和野外實物是在人跡罕至的荒山深谷,甚至懸崖峭壁上,拍攝之艱難誠非等閑。
三、廣收名作,著意求新?!度吩诰庍x中無疑要收入大量流傳有緒、見諸著錄的名品佳作,避免偏頗和遺漏;同時也盡力搜取新的發(fā)現(xiàn)和未曾發(fā)表過的珍品,使《全集》的內容在過去積累的基礎上有所發(fā)展,能反映當代中國考古發(fā)掘和藝術研究的新成果。另外,過去有些藝術史籍往往側重于名家之作和宮廷藝術,而民間和少數(shù)民族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則受到忽視和冷落。鑒于此,《全集》不但在各類卷冊中注意收集出自民間和少數(shù)民族的佳作,并專門編列了《民間年畫》《民間玩具剪紙皮影》等分冊,俾能更全面、更完整地展示中華各民族的藝術創(chuàng)造智慧和多彩多姿的藝術。
四、圖文并茂,體例得當。作為一部美術全集,首先要給讀者提供形象的再現(xiàn),因此,《全集》的主要篇幅是圖版。每一分冊包括彩色圖二百幅左右;一些長卷如<洛神賦圖卷》《簪花仕女圖卷》《韓熙載夜宴圖卷》《清明上河圖卷》等,除了縮印全圖外,都有較大版面的分段圖和局部圖,以見其詳;很多名跡如敦煌壁畫、云岡石刻、龍門石刻以及眾多的名作珍品,都附有大量的局部或不同角度攝取的圖片,把作品的精華部分凸現(xiàn)出來,使讀者在有限的幅面中能較真切地領略原作的神貌。在文字方面,每卷由擔任主編的專家撰寫主題論文,概述本冊專題的歷史發(fā)展,對重要的作者和作品加以深入的分析評介;在每冊書后附有圖版說明,對每件作品的年代、作者、收藏地、原作大小和表現(xiàn)的內容、藝術特色等一一詳加注述。這些文段的撰寫者都是對該作品掌握第一手數(shù)據(jù)的專業(yè)研究人員,文字務求信實可靠。讀者通過每一卷冊的圖版、論文和圖版說明,除鑒賞作品外,可以對該冊專題的歷史背景、發(fā)展概況、主要的作者作品有一個全面周詳?shù)牧私?。在論文和圖版說明版面中,均附有黑白插圖,以便參閱研究。
《全集》六十冊的宏富內容雄辯地證明,中國是偉大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藝術,無愧是勤勞智慧、具有無窮創(chuàng)造力的民族。同時,我們也看到,在中國的漫長歷史中,不僅在本國的各民族、各地區(qū)之間曾不斷地交流、匯合、融通,并曾經(jīng)吸收了中西亞、印度、歐洲等多方面的文化因素,尤其在漢唐等社會穩(wěn)定、國力鼎盛時期更是如此。五千余年的中國文化發(fā)展史告訴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統(tǒng)一、強盛,是創(chuàng)造一切物質、精神財富的最重要的條件;唐宋繪畫的輝煌成就,敦煌、云岡、龍門等巨大石窟的開鑿,漢唐石刻、書法藝術的興盛,以至商周青銅器的大量鑄成等,都是和當時政治和社會生活的相對安定、經(jīng)濟的長足發(fā)展分不開的。我們研究歷史、鑒賞古代的藝術珍寶,能夠從中吸取多方面的教益。
這部誕生于中華民族劫后重生、文化復興最具活力之時,傾全國學術精英之力的《全集》,其意義和作用巨大而厚重,既是開創(chuàng)性的,又具有永恒的不可替代性,既是一座里程碑,又延展出寬廣、深遠的大道,時間愈久,愈見其真、其美。早在20世紀90年代,《全集》編輯委員會諸君就有出版普及本的打算,目標讀者為中學美術老師和一般美術愛好者,由于種種原因未果。2014年春,人民美術出版社協(xié)商其他四家出版社,以人民美術出版社獨家名義出版《全集》普及版,開本略小,定價只及此前的三分之一,卷冊、內容篇目及編輯人員信息一仍其舊,但對其中個別文字以及誤征文獻做了修訂加工。由于二十多年前拍攝和印刷條件的局限,此次出版,對其中一些圖片(主要是繪畫作品)進行了一對一的調換,使之更趨完美。經(jīng)過一年多的艱苦勞作始得完成,以此綿延前賢們的業(yè)績,同時奉獻給新一代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