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先慎
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志怪小說,講的是一個狐貍精的故事。篇中塑造了一個幻化為老人的狐貍精,他誠信、寬厚、慈祥,對人熱情友好。因此人緣很好,雖然他公開自已是一個狐貍精,大家卻并不害怕,都愿意同他結(jié)交,而且遠(yuǎn)近聞名。故事的主體就是寫這個善良可敬的狐貍精。但小說的主旨卻并不在此,而是在諷刺貪官。對貪官的揭露沒有流于一般化、表面化,而是寫得很尖銳、很深刻,讀后感到諷刺辛辣,意味雋永。小說用一種巧妙的手法為貪官畫像。人的靈魂本來是畫不出來的,但蒲松齡畫了貪官的靈魂,同時也畫了他的外形,那種可惡、可憎而又可笑的外形。這個貪官的形象,真可謂形神兼?zhèn)洌哂衅毡樾?、典型性,概括了古今貪官的共同特色?/p>
絕妙的諷刺效果,來自絕妙的藝術(shù)構(gòu)思。作為諷刺對象的貪官,蒲松齡連上場的機會都沒有給他,小說的主要篇幅都是寫那個狐貍精老人,他把那個老人寫得越是可親可敬、越有人緣,由他來對貪官作出的評價和處置,就越是顯得發(fā)人深思,意味無窮。
小說的開頭起得很平淡。說是濰邑李氏有一所多余的住房要出租,忽然有一個老頭來租住。下文所敘就是租房過程中主客之間發(fā)生的一些日?,嵤拢孟裰v的就是一個人們?nèi)粘K姷钠匠9适?。但是平中見奇,這奇就為他后來自稱為狐伏筆,也為他諷刺抨擊貪官提供了背景和鮮明的陪襯。
一奇是,來了不講價錢,就主動報出年租“五十金”。小說沒有交代主人的這所房子有多大,但年金五十兩銀子,就算房子很大也是一個不低的數(shù)字。二奇是,“既去無耗,李囑家人別租”。租了又不來居住,而且一點消息也沒有,主人只好又租給了別人。三奇是,剛租出去,第二天他就又來了,而且言行顯得十分詭異。先是質(zhì)問主人:“租宅已有關(guān)說(口頭協(xié)議),何欲更僦他人?”主人解釋了心中的疑惑后,他馬上變得和顏悅色,心平氣和地說:“我將久居是;所以遲遲者,以涓潔(選擇遷居的吉日)在十日之后耳?!辈⑶铱犊仡A(yù)付了一年的租金。但臨去時卻扔下這么一句:“終歲空之,勿問也?!本褪钦f,我就是一年到頭都不來居住,你也不要打聽是什么原因。四奇是,主人送行時問他什么時候再來,他回答了一個日期??墒恰斑^期數(shù)日,亦竟渺然”。過期還是不來,照樣沒有一點消息。而下面的情景就更加奇異了:“及往覘之,則雙扉內(nèi)閉,炊煙起而人聲雜矣。”不僅早已住在里面,而且人口眾多,熱鬧非凡。這不能不讓主人十分驚訝。所有這些描寫,都告訴我們,此人來歷不凡。以上主要寫老人之奇,下面就通過人物關(guān)系刻畫他的思想性格了。
主人出于好奇,“投刺往謁”,就是主動登門拜訪?!拔腾叧?,逆而入,笑語可親”。笑語相迎,禮數(shù)周到,十分平易親切。主人為答謝,就派人送禮過去,老人給送禮的人以極豐厚的犒勞,不僅慷慨大方,而且表現(xiàn)出極重情誼。下文接寫二人你來我往,互相宴請?!坝?jǐn)?shù)日,李設(shè)筵邀翁,款洽甚歡?!睂懡煌星檎x日厚。其間又了解到一些老翁的情況,無不帶有奇異色彩。問他老家在哪里,“以秦中對”,說是在老遠(yuǎn)的陜西中部,而且預(yù)言:“秦中不可居,大難將作?!蹦菚r天下承平,一點不安靜的風(fēng)聲都沒有。過幾天,老人“折柬報居停(租房)之禮,供帳飲食,備極侈麗”。這使主人感到更加驚訝,懷疑他是一個貴官。兩人友誼日漸深厚,推心置腹,翁“因自言為狐”。連這樣天大的秘密都可以宣示出來,一則說明他把主人看作是真誠的朋友,非常信任;二則說明他胸?zé)o芥蒂,有“坦蕩蕩”的君子之風(fēng)?!袄铖斀^,逢人輒道”。因而在當(dāng)?shù)厥致劽?/p>
因其人之異,更因其人之善良和平易親切,愿與他結(jié)交的人很多。當(dāng)?shù)氐目N紳“日結(jié)駟于門,愿納結(jié)翁,翁無不傴僂接見。漸而郡官亦時還往”。這些人地位財富都居高位,狐翁都毫不例外熱情接納,而“獨邑令求通,輒辭以故”。僅此一句,就把邑令的獨特地位突出出來了。
小說寫邑令的表現(xiàn),寫狐翁對邑令的處置和評價,分幾個層次寫出。第一層,令仍不死心,“又托主人先容(事先介紹通容),翁辭”。仍然拒絕。第二層,是整篇小說中最為精彩的部分,從正面揭示狐翁拒絕結(jié)納他的原因:“李詰其故。翁離席近客而私語(顯得神秘)曰:‘君自不知,彼前身為驢,今雖為民上,乃飲而亦醉者也。仆固異類,羞與為伍?!闭f他前身為驢,就已經(jīng)夠難堪的了,“飲而亦醉”之喻,則是剔膚見骨、入木三分的諷刺。這里用了一個典故:據(jù)唐崔令欽《教坊記》記載,有名蘇五奴者,其妻張四娘有姿色,善歌舞。有請其妻者,五奴輒隨往。人欲通其妻,勸其多飲酒而醉。五奴曰:“但多與我錢,雖飲亦醉,不須酒也。”只要給錢,我就是吃粉餅也跟酒醉一樣,什么都看不見。這幾句話赤裸裸地暴露出一個貪財?shù)臒o恥之徒的丑惡靈魂。把這個典故移用到貪官的身上,真是再貼切不過,收到了化腐朽為神奇之效?!靶吲c為伍”,就是不齒于狐,這也是極有份量的評價。第三層,是“李乃托詞告令,謂狐畏其神明,故不敢見,令信之而止”。丑惡如此,竟還自視“神明”,真是可笑可鄙到了極點。
“異史氏曰”是對這個故事在思想上的總結(jié)和提高:“驢之為物龐然也。一怒則踶趹嗥嘶,眼大于盎,氣粗于牛;不惟聲難聞,狀亦難見。倘執(zhí)束芻而誘之,則貼耳輯首,喜受羈勒矣。以此居民上,宜其飲而亦醉也。愿臨民上者,以驢為戒,而求齒于狐,則德日進(jìn)矣?!币泽H為喻,從身、氣、聲、狀寫其形,以得束芻而竟貼耳輯首寫其心,從外到內(nèi),形象具體,深刻地揭露了貪官行為和靈魂之丑惡,淋漓盡致,大快人心。末尾還勸為官者以驢為戒,求齒于狐,表現(xiàn)了作者著此文的良苦用心。
筆者曾著文倡議編選一本《蒲松齡的反貪小說》作為當(dāng)今反腐倡廉的教材,若果可行,則此篇可以入選。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xué)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