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古代南方叫鷂,北方稱鳶,唐代以前的文獻,多稱“紙鳶”,此外還有風鳶、木鳶、紙鷂等多種稱謂。相傳,春秋戰(zhàn)國時代,墨子最先發(fā)明了木鳶,后來他把手藝傳給了徒弟公輸班。據(jù)《墨子·魯問》記載,公輸班“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這個“木鵲”就是風箏的雛形。到了漢代,造紙術發(fā)明,人們就用薄棉質紙糊在細竹扎成的架子上,做成易于放飛的紙鳶。五代時,人們在紙鳶頭上裝了竹哨,紙鳶飛在天上,風吹進竹哨,聲如箏鳴,故名風箏。
風箏問世后,廣泛應用于測量、傳遞信息、飛越險阻勘察地形等軍事活動。比如古書記載,公輸班做木鳶就是為了監(jiān)視、偵察敵方兵營的情況。而據(jù)《事物紀原》記載,漢高祖劉邦征陳豨時,大將韓信“作紙鳶放之,以量未央宮之遠近”,謀劃鑿地道入宮。南朝時,梁武帝被侯景的叛軍圍困,有人獻計可制作風箏求救。于是宮女“作紙鳶,飛空告急于外”。明代時,人們在一種鴉形風箏內部裝上火藥,投放于敵營爆炸,稱為“神火飛鴉”,爆炸威力相當大。
風箏轉化為娛樂工具是從唐代開始的,唐代宮廷把放風箏當成一項重要的娛樂活動。唐代路德延在《小兒詩五十韻》中記述了唐代的各種兒童游戲,包括竹馬、秋千、踢球、放紙鳶等。到了宋代,放風箏風靡一時,還產生了清明時節(jié)放風箏的習俗—— 把風箏放得又高又遠,再割掉風箏線,以趕走一年的晦氣。北宋皇帝宋徽宗是風箏的熱心倡導者,主持編寫了《宣和風箏譜》。明清之際,“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風箏也呈現(xiàn)出千姿百態(tài)的花樣。除了螃蟹、蜈蚣、蝴蝶、蜻蜓、“?!弊帧ⅰ皦邸弊诛L箏等傳統(tǒng)樣式外,還有《紅樓夢》中賈寶玉那放不起來又不忍踩爛的美人風箏。多愁善感的林妹妹也認為放風箏就是放晦氣。當紫鵑要撿別人放斷了線的風箏,黛玉說:“知道是誰放晦氣的,快掉出去罷。把咱們的拿出來,咱們也放晦氣?!摈煊裣Mㄟ^放風箏,放走晦氣,驅除病魔,給自己帶來健康和好運。
放風箏還可強身健體,宋代《續(xù)博物志》中就有“春日放鳶,引線而上,令小兒張口而視,可以泄內熱”的記載。放風箏要用到手臂、頭頸、腰腿等人體各個部位,全身都可得到鍛煉。有一句民間歌謠說得好:“春天到,放紙鷂,老老少少好熱鬧,健康長壽樂陶陶?!?/p>
中國是風箏的故鄉(xiāng)。美國華盛頓國家航空和空間博物館的一塊說明牌上醒目地寫著:“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憋L箏能夠起飛,巧妙地借助了風的力量。起飛時,下方的空氣受到風箏面的阻擋,流速減低,氣壓升高,把風箏往上托,風箏于是高升空中。風箏升空的原理,給西方科學家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帶來了無窮靈感。1752年,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借助風箏揭示了雷電的秘密。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受風箏飛行原理的啟迪,制作的飛機試飛成功。1907年,美國電話發(fā)明家貝爾研制的巨型載人風箏在空中獲得成功。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把風箏看作是“中國古代對世界科技發(fā)展的重大貢獻和對人類文明進步產生重大影響的杰出發(fā)明”。
墨子的故鄉(xiāng)—— 中國山東濰坊被譽為“世界風箏都”。風箏作為一種民間工藝,與古代文明史和科技發(fā)展史同步,寄托著中國民眾的豐富精神內涵,也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象征和符號。(古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