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一
2015年1月17日,延邊大學金柄珉教授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系李存光教授共同策劃和完成的《“中國現代文學與韓國”資料叢書》(金柄珉、李存光主編,延邊大學出版社,2014年12月第1版)出版學術座談會在北京舉行。本次出版學術座談會由延邊大學跨文化研究中心與延邊大學出版社共同主辦。
《“中國現代文學與韓國”資料叢書》(下文中簡稱為“叢書”)全書共10冊,580萬字?!皡矔狈譃椤皠?chuàng)作編”、“翻譯編”和“評論及資料編”三編。其中,“創(chuàng)作編”五冊,含“小說卷”三冊,“散文·通訊·紀實卷”一冊,“詩歌·劇本卷”一冊;“翻譯編”兩冊,含“小說·散文·詩歌·劇本卷”一冊,“民間故事·童話·神話傳說卷”一冊;“評論及資料編”三冊,含“評論卷”兩冊,“評論卷”、“資料卷”合一冊。“資料卷”包括全部作品的分類題錄和系年索引(1917-1949),全部譯作的分類題錄和系年索引(1927-1949),相關評介研究的中、韓分國題錄和綜合系年索引(1927-2014)。
參加本次出版學術座談會的專家、教授有:駐華韓國文化院金辰坤院長、韓國產業(yè)研究院北京分院李玟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陳眾議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孫郁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陳躍紅教授、郭沫若紀念館李曉虹副館長、原中國現代文學館吳福輝副館長、《中國比較文學》編輯部常務副主編宋炳輝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文學》編輯部高興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動態(tài)》編輯部蘇玲主編、原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語言文學院院長文日煥教授、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外語學院院長徐永彬教授、山東大學韓國學院院長牛林杰教授等,以及延邊大學朝鮮一韓國學學院、人文學院的一些教授,共計40多位。
另外,韓國《東亞日報》以及中國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光明日報》、“人民網”、《吉林新聞》、《黑龍江新聞》、《遼寧新聞》等媒體采訪了此次會議。
學術座談會首先由“叢書”主編金柄珉教授和李存光教授分別致歡迎辭和做編輯說明報告。
金柄珉教授在歡迎辭中表示:“在近現代文學發(fā)展進程中,眾多中國作家密切關注殖民地韓國和韓國人的命運,并以極大的歷史使命感和文化使命感,將韓國和韓國人作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跨文化資源,奮筆疾書,進而吶喊反侵略、反暴行的時代之音。中國近現代作家的韓國敘事是中外文學史上十分罕見的文化現象,是中國現代文學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是中韓兩國共同的精神文化遺產,是值得中韓兩國學者共同研究的具有互文性的學術研究對象?!?/p>
李存光教授在“編輯說明”中表示,此“資料叢書”力求客觀、完整地呈現中國有關韓國人和韓國各類創(chuàng)作、譯作的原生態(tài)情況,即當時固有的真實歷史狀貌,無論作(譯)者持何種立場、觀點、審美情趣,也無論作品思想內蘊深刻豐富或淺顯單薄,藝術表現精湛圓熟亦或稚嫩粗糙,都沒有加以隱諱、遮蔽、修飾、改動。
駐華韓國文學院金辰坤院長在答謝詞中表示:“叢書”不僅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且在中韓文化交流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在學術座談會上,與會者暢所欲言,對“叢書”的內容、意義與價值給予了高度評價。
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比較文學》雜志常務副主編宋炳輝教授在發(fā)言中對“叢書”的文獻學意義和史料學意義以及“叢書”在資料搜集、查證、??钡确矫娴膰乐斝越o予了高度評價。同時指出,“叢書”對于中國文學研究、比較文學研究、中外文學關系研究、文學翻譯研究等領域都具有重要意義。中韓兩國在近代以來整個世界的近代化轉型過程中有著共同的經歷和經驗,這表現在文學和文化的文本中。中韓文學關系是中國與弱勢民族文學關系的一個典型案例。長期以來,我們更多地關注中國與西方發(fā)達國家或強勢文化、文學之間的關系,并將近代以來的中外關系視同為中西關系。但事實上,中國與周邊那些弱勢文化之間有著很強烈的認同感,因此其關系更為重要。“叢書”體現出推進世界文學多樣性的可能。我們可以從中國文學、世界文學、比較文學等不同學科對“叢書”中的資料展開進一步的研究。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孫郁教授在發(fā)言中提到魯迅先生在翻譯日本作家武者小路實篤的《一個青年的夢》時在后記所寫的一段話,“現在論及日本并吞朝鮮的事,每每有‘朝鮮本我藩屬這一類話,只要聽這口氣,也足夠教人害怕了”。魯迅先生認為,“大中華主義”導致中國人不關心“他人的自己”?!皡矔笨芍^意義重大,可以推動東亞文明的建設。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陳眾議教授在發(fā)言中談道:最近我們學界的一個熱點話題是“世界主義”。這是全球化浪潮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和擴展以后大家的一種所謂的“共識”?!笆澜缰髁x”認為世界已經形成了一個“地球村”,全球彼此融通已經成為事實。但是“世界主義”確實有很多陷阱和誤區(qū)。我們有必要捫心自問,我們對周邊一衣帶水國家的狀況以及他們的人心、民心究竟了解多少?我們對周邊東南亞國家的文學了解多少?習總書記前段時間表示要加強對周邊國家的研究,各個高校紛紛申報國別研究課題。但是這些研究最后很有可能還會側重于政治、經濟和一般意義上的外交關系。想要真正研究他們在想什么,還是要靠文學,而這恰恰是我們比較容易忽視的問題。這種忽視久而久之會造成我們的麻木,導致我們對周邊國家了解的泛化、粗略化?!皡矔钡某霭婺軌驇游覀儗χ苓呎麄€文學關系的重新審視和閱讀,也有利于我們下一步跟蹤周邊國家當下文學的近況。我們能夠從“叢書”受到鼓舞,大家齊心協(xié)力開展建設性的工作,為我們民族心智的成熟、平和、博大盡我們人文學者的綿薄之力。
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陳躍紅教授在發(fā)言中指出:“叢書”的一個重要的意義就是“還原歷史”。具體而言:第一,還原了一個真實的歷史?!皡矔笔珍浀奈墨I都是原初的版本,可藉此還原那個時代真實的文本。第二,還原了那個時代完整的中韓文學關系。我們過去憑借的是閱讀的印象和零星的研究。有這么一套完整的資料,對研究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第三,還原了一個現場。這讓我們了解中韓關系的真正意義所在,能夠走出印象式的、零星的批評。
吳福輝先生指出:“‘中國現代文學與韓國這個題目有著很深的文學和文化學的意義。中國現代文學與韓國有助于我們進一步理解中國現代政治、中國現代文化、中國現代經濟與韓國等等,有助于我們全面理解中國與韓國的關系?!?/p>
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語言文學院文日煥教授指出:“叢書”對我們研究中國跨境民族文學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周邊有14個國家,有30多個跨境民族。由于跨境民族的重要性和敏感性,中國已經將跨境民族文化研究列入國家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皡矔辈粌H對中韓文學關系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研究中國跨境民族文學也具有重要意義。就這一點而言,“叢書”為開拓比較文學的新領域提供了寶貴的文本資料。
山東大學牛林杰教授認為:“叢書”為中國現代文學的跨文化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文獻資料,將有力地推動中韓跨界敘事的比較研究、中韓現代文學的互文性研究、中韓現代文學的翻譯史比較研究。
此外,與會的專家、學者們一致認為,以“叢書”的編撰和出版為契機,有必要繼續(xù)延伸和擴展相關領域的研究和文獻整理工作,再接再厲推出《“韓國現代文學與中國”資料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