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第一中學陳洪仁(特級教師)
如何進行鄉(xiāng)土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fā)
☉江蘇省徐州市第一中學陳洪仁(特級教師)
校本課程開發(fā)是新課程改革過程中出現(xiàn)的新生事物。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校本課程開發(fā)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目前關注的熱點和難點,第八次課程改革將課程分為“三級課程”: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學校課程基本上就是指“校本課程”,因此,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已成了當前教育改革尤其是課程改革體系的重要課題,倍受人們的關注。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就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指出: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nèi)外的重要事件,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資源。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能力。那么我們?nèi)绾卫卯數(shù)剜l(xiāng)土文化資源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呢?
2011年,筆者主持了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立項課題“徐州歷史文化校本課程資源開發(fā)實踐研究”,現(xiàn)已順利結項,并開發(fā)編寫了鄉(xiāng)土文化校本課程教材《自古彭城列九州》,現(xiàn)就如何開發(fā)鄉(xiāng)土文化校本課程,談談自己的淺見。
文化資源是指本地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精神財富,如文物古跡、歷史人物、詩詠歌賦、風俗民情、重大事件……我們徐州,古稱彭城,具有四千多年的光輝歷史,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有大量文化遺產(chǎn)和名勝古跡。
徐州是英杰輩出、人文薈萃之鄉(xiāng)。在中國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從徐州不僅走出了高唱“大風起兮云飛揚”的漢高祖劉邦,還迎回了“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項羽。西漢之后,徐州還是十多位開國皇帝的祖籍和故鄉(xiāng)。徐州的土地還孕育出了韋孟、劉安、劉向、張道陵、劉義慶,劉孝綽、劉知幾、李煜、陳師道、閻爾梅、李蟠、張竹坡、張伯英、李可染、馬可等文化巨子和才子俊秀。我們徐州第一中學九里分校附近就有漢墓、漢城、九里山古戰(zhàn)場、白云洞、平山寺,調查走訪十分便利。市內(nèi)還有蘇軾黃樓、顯紅島、放鶴亭、項羽的戲馬臺、美人巷、范增墓、泗水亭、燕子樓等。我曾經(jīng)寫過這樣幾句詩:
這里的山,都有那傳奇故事埋藏
這里的水,都曾浣洗過歷史滄桑
千古龍飛地,一代帝王鄉(xiāng)
情深義更重,楚風漢韻長
燕子樓中思盼盼,戲馬臺前憶霸王
朝放群鶴迎風舞,暮看云龍臥斜陽
徐州濃厚的文化底蘊和內(nèi)容豐富的眾多古跡為校本課程開發(fā)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我們首先應弄清什么是校本課程開發(fā)。校本課程開發(fā)指的是以國家及地方制定的課程綱要為指導,依據(jù)學校自身的性質、特點、條件以及可利用和開發(fā)的資源,由學校成員或校外團體合作開展的,旨在滿足本校學生學習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課程開發(fā)活動,是一個持續(xù)和動態(tài)的課程改革的過程。
泰勒在《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中指出:開發(fā)任何課程和教學計劃都必須回答四個基本問題——課程目標、課程內(nèi)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
(一)確定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是課程開發(fā)的靈魂,是課程評價的基礎和標準。確定課程目標要依據(jù)三個來源:(1)對學習者自身的研究;(2)對校外當代生活的研究;(3)學科專家的建議。經(jīng)過課題組老師們反復研討,征求有關專家意見,最后我們把課程目標確定為:充分利用徐州歷史文化資源優(yōu)勢,開發(fā)校本課程,通過對徐州歷史文化的學習、實踐體驗,弘揚徐州燦爛的歷史文化,開闊學生的眼界,引導學生全面認識徐州,培養(yǎng)學生對家鄉(xiāng)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之情,進而激發(fā)學生樹立起建設美好家園的理想。
(二)選擇課程內(nèi)容
確定課程目標之后,選擇課程內(nèi)容非常重要。選擇課程內(nèi)容要考慮這樣幾個因素:課程的內(nèi)容要符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學生能按照課程內(nèi)容完成任務;課程內(nèi)容要適應學生的能力;課程內(nèi)容要符合課程目標的總要求;課程內(nèi)容能使學生擴大視野、增長知識、培養(yǎng)和提高其綜合能力,促使學生全面發(fā)展;課程內(nèi)容還應具有實踐性、趣味性、科學性、綜合性?;诖?,我們開發(fā)編寫的《自古彭城列九州》校本課程教材,將課程內(nèi)容設計為這樣幾個專題單元:
第一單元風流人物雄視百代
主要內(nèi)容有:1.徐州十大歷史名人:彭祖(堯舜)、徐偃王(西周)、劉邦(西漢)、解憂公主(西漢)、張道陵(東漢)、劉裕(南朝)、李煜(南唐)、李蟠(清朝)、李可染(現(xiàn)代)、馬可(現(xiàn)代)。2.彭城風流人物:西楚霸王項羽、軍事謀略家張良、徐州知州蘇軾、書法家張伯英、《金瓶梅》評點家張竹坡。
第二單元歷史珍寶名揚中外
主要內(nèi)容有:1.楚風漢韻:獅子山楚王陵、龜山漢墓、漢兵馬俑、漢畫像石、金縷玉衣和玉棺。2.楚漢相爭遺址:戲馬臺、歌風臺、泗水亭、拔劍泉、馬扒泉。3.云龍山名勝古跡:云龍書院、興化寺、大士巖、放鶴亭、招鶴亭、飲鶴泉、黃茅岡、乾隆行宮、季子掛劍臺。
第三單元龍飛之地帝王之鄉(xiāng)
主要內(nèi)容有:1.帝王知多少。2.帝王多的原因。3.勵精圖治的漢文帝劉恒。4.加強中央集權的漢武帝劉徹。5.“元嘉之治”的宋文帝劉義隆。6.雄勇善戰(zhàn)的梁太祖朱全忠(朱溫)。7.南唐開國君王唐烈祖李昪。
第四單元兵家必爭軍事重鎮(zhèn)
主要內(nèi)容有:1.自古兵家必爭地。2.楚漢相爭幾度秋。3.淮海戰(zhàn)役炮聲隆。
第五單元文化精粹光耀千秋
主要內(nèi)容有:1.《垓下歌》(項羽)、《大風歌》(劉邦)。2.《秋風辭》(劉徹)。3.《燕子樓》(張仲素)、《和張仲素燕子樓詩》(白居易)。4.《登云龍山》(蘇軾)、《江城子·別徐州》(蘇軾)。5.《蝶戀花·送彭舍人罷徐》(陳師道)。6.《游戲馬臺》(文天祥)。7.《木蘭花慢·彭城懷古》(薩都剌)。8.《水龍吟·謁張子房祠》(朱彝尊)。9.《戶部山探梅》(李蟠)。10.《徐州》(邵大業(yè))。11.《游云龍山作》(愛新覺羅·弘歷)。12.《湯琵琶傳》(王猷定)。13.《題李生壁》(韓愈)。14.《快哉此風賦(并引)》(蘇軾)。15.《百步洪二首(并敘)》(蘇軾)。16.《黃樓賦并敘》(蘇轍)。17.《放鶴亭記》(蘇軾)。18.《廷對制策》(康熙、李蟠)。
第六單元風土人情濡染胸襟
主要內(nèi)容有:1.穿衣的特色。2.吃出的文化。3.有趣的街巷名稱。4.粗獷的行車風格。
第七單元徐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主要內(nèi)容有:1.徐州梆子戲。2.徐州柳琴戲。3.徐州琴書。4.徐州剪紙。5.徐州香包。6.豐縣糖人貢。
(三)組織實施課程
第一,制定校本課程綱要,開設校本課程。課程綱要的內(nèi)容包括課程簡介、背景分析、課程目標、教學進度、活動安排及實施要求和評價方式等。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高一、高二年級開設了校本課程——“徐州歷史文化光耀千秋”。所有課題組老師走進課堂,教授“徐州歷史文化光耀千秋”校本課程。
第二,參觀名勝古跡,進行社會實踐調查。2009年6月全體高三年級同學參觀王杰紀念館。2011年3月一中社會實踐周,陳洪仁、孫輝帶領高一(14)班同學游賞云龍山,探訪云龍書院舊址、興化寺、放鶴亭、東坡石床。房萌帶領高一(18)班同學參觀龜山漢墓。林巖帶領高二(19)班同學參觀楚漢相爭遺跡:拔劍泉、馬扒泉。王雪瑩帶領高二(11)班同學游覽云龍山、云龍湖。曹牟娟帶領高三(18)班同學參觀徐州歷史博物館、乾隆行宮。張穎震帶領學生社團參觀徐州漢畫石像館。李紅云帶領高一國際班同學調查徐州美食小吃,并寫了《走近徐州小吃探索美食文化——徐州名小吃調查報告》。
第三,請專家進校園,讓學生現(xiàn)場感受徐州文化的獨特魅力。
2010年3月,我校與彭城晚報、彭城書院聯(lián)合舉辦“國學進校園”開壇儀式,著名專家漢風舉辦了精彩的講座。2011年11月15日中午,徐州一中第23屆校園藝術節(jié)重頭戲——“民間藝術進校園”活動在本部和分校同時拉開帷幕。近20位徐州民間藝術家將自己的作品與絕活兒搬進一中這所美麗的校園,讓學生們現(xiàn)場感受傳統(tǒng)民間工藝的獨特魅力。他們帶來了面塑、磁刻畫、剪紙、陶藝、香包、棉雕、面具等20多種民間工藝,吸引數(shù)千名學生前來參觀。其中徐州剪紙風格“熱烈、夸張、粗獷、抽象”,剪出來的作品線條簡潔,人物夸張、生動、豐滿,堪稱經(jīng)典。
這是學校第一次借助藝術節(jié)來宣傳民間藝術,為的是讓學生通過這種形式了解我國古老而優(yōu)秀的民間文化,一起參與到保護、傳承和發(fā)展中國民間文化的隊伍中來。這是學校校本課程的一種新形式。
2011年11月18日下午,請徐州戲校的戲曲藝術家來校開講座,邊講邊示范,有時請學生上臺互動,整個會場座無虛席,學生個個興趣盎然,時而歡聲笑語,時而掌聲雷鳴。
徐州梆子在地方上稱“大戲”。徐州梆子戲具有較高的觀賞性和審美性,內(nèi)涵豐富,雅俗共賞,歷史悠久,聲腔豪放,分工精細,表演夸張,具有歷史文化的傳承價值和研究價值,是戲曲藝術寶庫中獨樹一幟的寶貴財富。
這樣,既讓學生增長了見識,了解了自己家鄉(xiāng)的文化,又可以使他們對校本課程學習的內(nèi)容有切身的感受。
第四,開展課程評價。
既然是校本課程開發(fā),不僅要考慮校本課程的實施,還要構建校本課程的評價標準,進行課堂評價。校本課程評價是校本課程開發(fā)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評價活動有兩種:1.問卷式;2.論文式。問卷式評價是通過問卷的方式讓學生對教師的教學、對實踐調查活動進行評價。論文式評價是通過讓學生寫論文或調查報告的形式,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通過評價不僅可以改進教師的教學工作,保證課程有較好的效果和質量,而且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更加努力地投入到校本課程的實踐活動中去。
筆者認為,對校本課程的評價還應當關注其實施的效果:1.是否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2.是否促進了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3.是否形成了學校的語文特色?
校本課程開發(fā)是當前課程改革中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我愿意和有志于校本課程開發(fā)的老師們一起研討、探索。
[1]魏本亞.語文教學評價[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程鳴.徽州鄉(xiāng)土文化資源與校本課程開發(fā)之思考[J].考試(教研版),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