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英
一堂有生命力的語文課可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拉近目標與學情的距離,拉近內容理解與學法指導的距離,拉近文本與生活的距離,是接地氣的,是有生命力的。正如人的生活需要接地氣,植物的生長需要接地氣,而我們的語文課更需要接地氣。
一、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
魏書生先生曾經(jīng)講過:教師應具備進入學生心靈世界的本領,不是站在這個世界的對面發(fā)牢騷、嘆息,而應該在這心靈世界中耕耘、播種、培育、采摘,流連忘返。
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教師如能真正把自己置于為學生服務的地位,千方百計和學生成為心靈相融,并且愿意互相幫助的朋友,便能營造出輕松活潑的氣氛,讓師生和諧親切地交流。有了這樣的氣氛,學習的過程就變得輕松而舒暢了,智慧的火花就會不斷閃現(xiàn)在溫馨的課堂里了。如此,就真正由只要求學生轉變到多關懷學生,由強調苦學轉變到使學生樂學,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轉變到雙向的情感交流,南一味地指責學生轉變到千方百計讓學生品嘗成功了。
要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還要求教師明白學生需要些什么,即教師要教在學生最需要的地方。如有位教師在教學二年級《青松》一課的詞語時,并沒有將課文中的5個生字“壓、且、待、化、挺”逐一進行教學,而是這樣互動訓練的。
師:這五個生字中,對哪個生字的學習你們最需要老師幫忙呢?
生:挺。
師:小朋友們,你能做個“挺”的動作嗎?
(孩子們一下子就把腰板挺直了)對!這就是“挺”。
師:你能給“挺”找個好朋友嗎?
生:挺拔、挺立、挺直……
師:這是個形聲字,你們大膽猜猜它的右半邊讀什么?
生:ting。
師:仔細觀察老師在田字格里的書寫,先寫“扌”,再寫“壬”,最后寫“廴”。
師:現(xiàn)在請小朋友們擺好姿勢,在語文書上的田字格里認真描紅。
生:(姿勢正確地書寫)
看,這位教師處理生字教學就教在了學生最需要的地方,一下子就把重點和難點突顯出來了,把教學放在了刀刃上。
二、拉近目標與學情的距離
大家都明白,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順學而導”、“以學定教”,其實都是要求把教學目標定位在學生真實的學習狀態(tài)里。故教學目標的定位必須靠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例如,近日聽了一堂研討課,教師教學的內容是吳敬梓筆下的《少年王冕》。這位教師研讀教材十分深入,在讓學生清晰地了解小說共寫了少年王冕的哪幾件事之后,又給學生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課文中間有兩個“三年”,時間線索能否交換呢?題目一拋下去,學生就傻眼了。的確,少年王冕從七歲到十歲的那段日子是最痛苦的。在那個靠男人養(yǎng)家的年代,顯然靠一個母親來支撐家庭是多么的不容易??!為突出日子的艱難,課文的時間線索是這樣寫的:“眼看三個年頭過去了?!睘榱送怀鲞@段日子相對好過點,課文中的時間線索又是這樣寫的:“不知不覺三四年過去了”??墒牵谡n堂教學中,這位教師顯然忽視了這樣一個問題:忘記了“淺出”的學情——學生很難從如此生活中體驗到日子的艱難,也就不明白兩個時間分別表達的特別含義了。
故只有“深入”,才能把握真諦。同時,也只有“淺出”,才能激發(fā)興趣,才能產(chǎn)生高效。
三、拉近內容理解與學法指導的距離
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時候,往往會“一邊倒”,也就是只顧著傳授課文內容而忽略了學法的指導。這樣的教學往往是“授之以魚”而并非“授之以漁”。說白了,教師不應該只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來教。或許在一線的語文教師都有這樣的同感: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注重引領學生到文本中“來”,卻沒有帶領學生從文本中“回”,即在關注言語內容的同時,淡化或忽視了文本語言的表達形式。教師往往只注意引導學生關注課文寫了什么,說了什么,而不注意引導學生品味課文怎么寫、怎么說,即不注重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運用怎樣的語言、方法和形式來表達情感的。如果課堂淡化了言語形式,弱化了學生對語言的感知能力和想象力,那就背離了語文教學的目標,失去了語文教學蓬勃的生命力。
因此,我們只有堅守閱讀教學本位,關注文本語言,揣摩語言特色,選擇那些最為顯著和最富特色的范例進行教學,我們的語文課才會更接地氣。
四、拉近文本與生活的距離
葉圣陶先生說:“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經(jīng)驗聯(lián)系到語言文字上去?!苯處熞褜W生的各種生活體驗融入語言文字的理解與運用中,在閑聊中幫助學生豐富語感。
例如,有位教師教學二年級上冊《識字8》“飽滿”一詞是這樣設計的:
(在講臺上放了一把毛豆莢,請學生一起動手挑出其中稱得上“飽滿”的那一顆來。)
師:同學們,你們用明亮的眼睛看一看,再用手摸一摸,你挑出的毛豆莢是怎樣的?
生:硬硬的、圓圓的、飽飽的、脹脹的…
師:是啊,鼓鼓的、脹脹的,這就叫——飽滿的毛豆莢?!帮枬M”除了形容成熟的豆子,我們還可以形容稻子、麥子等。
這樣的教學設計,就拉近了文本與生活的距離。通過讓他們親手摸一摸,體會到“飽滿”就是“豐滿”的意思。但如果教學就到此為止的話,似乎還少了點什么,感覺詞語教學的生命力就定格在這兒了。但令我們耳目一新的是,這位教師又聯(lián)系生活,引出了“飽滿”一詞的引申義。
師:“飽滿”除了形容豆子、谷子以外,還可以形容什么呢?
生:(有點茫然)
師:(快步走到教室門口,又轉回身,昂首挺胸,面帶微笑,兩眼明亮有神。)你們看,老師今天的精神怎么樣?
生:精神飽滿!
由此,學生便了解了“飽滿”的另一層含義。
最為值得一提的是,在寫字教學時,這位教師把“飽”的最后一筆:“豎彎鉤”用紅色的粉筆寫得夸張一點,再問:你們看,“飽”的豎彎鉤這樣寫,就是寫得十分“飽滿”了。
這樣的教學設計,拉近了文本與生活的距離,層層深入,對詞語進行了全方位的理解。這樣的語文課堂就是與地氣相接的,也是很有生命力的。
語文課,只有拉近以上四大距離,才能達到形成和發(fā)展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最根本目標,也更接地氣、更具生命力。我們的語文教學這只“小鳥”才能鼓動雙翅,越飛越高,越飛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