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山
中 國家長對早期教育的信條是“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德國人恰恰相反。德國幼兒園沒有年級,所有年齡的孩子混在一起;德國小學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沒有課,只有課外活動;3年級才開始學習外語;小學4年級畢業(yè),學生根據(jù)老師的推薦升學,學習技工、中專或者上文理中學;上大學的比例還沒有中國高;重視實踐課程,抽象的數(shù)學學習進度至少比中國晚兩年。但奇怪的是,人口只有8200萬的德國卻拿走了世界上一半的諾貝爾獎,而全球另外60多億人口只獲得了剩下的一半。難道這是種族的問題?恐怕沒有這么簡單。
德國人認為,“輸在起跑線上”是偽命題,過早智力開發(fā)是沒用的,最多給家長創(chuàng)造炫耀的資本。德國的法律規(guī)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理由是,孩子在上小學前的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因為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教育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而不應該違背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
德國人對孩子的學前教育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第二,動手能力。在幼兒園期間孩子會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制作,養(yǎng)成從小主動做具體事情的習慣。第三,保護孩子情感胚胎,培養(yǎng)情商,培養(yǎng)領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