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忠祥
【摘 要】要想更好地提升閱讀教學效率,我們首先要研究課文的文體。不同的文體,它的教學要求、教學重點、教學策略都是不一樣的。
【關鍵詞】教學策略 ? ?文體 ? ?閱讀教學
如何提升閱讀教學效率是一個常說常新的話題。筆者經(jīng)過研究認為,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改革都忽略了一個重要的現(xiàn)實,那就是編入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是由各種不同的文體組成的,有散文,有記敘文,有詩歌。針對不同的文體,如果我們采用相同的教學策略,那么效果就不會太好。我們來看下面一則教學案例:
一位教師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后文提到的課文均出自本冊教材),沒有從圓明園中的內(nèi)部布局與文物教起,而是給學生出示一個表格,表格的名字叫作《圓明園毀滅記錄表》,表格內(nèi)有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jīng)過、結果,然后讓學生閱讀課文來填寫這張表格。這樣的教學完全是按照敘事類課文的教學方法進行的,它不適合這篇課文。因為這篇課文大部分內(nèi)容是介紹圓明園中的景觀,再現(xiàn)圓明園往日的輝煌,只以一小部分篇幅來簡單介紹圓明園是如何毀滅的,這樣可以給學生造成認知上的沖突,從而激發(fā)學生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增強學生對侵略者的仇恨,激發(fā)學生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使命感。但是這樣的教學,只是讓學生了解了圓明園是如何毀滅的,卻沒有讓學生先了解圓明園的輝煌歷史,那么就不會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就會破壞編者編排這一篇課文的初衷。顯然,這樣的教學也很難實現(xiàn)教學目標。
所以,在閱讀教學時,我們要有文體意識,要能夠針對不同的文體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有效地學習語文。
一、教學要求要因文而異
如何給一篇課文確定教學目標,事關學生對文本的學習與解讀,它直接影響著整個課堂教學的節(jié)奏與教學內(nèi)容。也可以說,有什么樣的教學目標,就會有什么樣的課堂教學。而有些教師在安排教學目標時,不考慮文體的特征,不論課文是什么樣的文體,都按照統(tǒng)一的教學目標格式來安排。首先是認識理解生字詞,然后就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最后再升華一下自己的情感。這樣的目標結構時間長了,學生就會感覺到非常厭煩,而教師也會覺得沒有新意。所以,在看到課文之后,我們首先要想到的是根據(jù)課文的文體,確定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應該是什么,并能夠根據(jù)不同的文體,設計不同的教學目標。
2011年版的《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三學段(五、六年級)的教學目標中明確強調(diào),對于敘事類作品,要“了解事件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jié),說出自己的喜愛、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對于詩歌類的課文,要求學生要能夠“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對于說明性文章的教學要求是“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由此可見,不同的文體,它的教學目標是不同的,我們只有根據(jù)新課標的精神,依據(jù)文本特征,設計不同的教學目標,才能在語文課堂上更有效地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二、教學重點要因文而異
編入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經(jīng)過編者精心選擇的。編者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不同文體的結構與表述策略,對原文都進行了一定的改編。不同文體的課文,其中設置的重點內(nèi)容也不一樣,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更鮮明地依據(jù)文本來展開學習。所以,在安排教學重點時,我們要因文而異。
對于敘事類課文,我們的教學重點就是要讓學生能夠有重點地講出故事的概要。比如教學《竊讀記》,這一篇文章記敘了“我”在書店讀書的一件事,那么我們的教學重點就是讓學生去體會作者竊讀時的復雜心理,學習課文中是如何通過細致的動作描寫與心理描寫來表達作者喜愛讀書的情感的。對于說明性的文章,我們的教學重點就要放在課文所采用的基本說明方法上,讓學生掌握如何來介紹一件事物的能力。比如教學《鯨》這一課,這一篇課文是說明文,我們就要把教學重點放在它的說明方法上,讓學生通過學習,知道本篇課文采用了列數(shù)字、比較、舉例、比喻、分類等不同的說明方法,并能夠深刻體會這些說明方法的作用,會靈活運用這些方法。對于詩歌類課文,我們的教學重點除了要放在理解一些關鍵詞的意思上之外,還要讓學生可以深刻感悟到詩歌的意境,讓學生反復誦讀詩歌,并在誦讀過程中走進作者的內(nèi)心,升華自己的情感。比如,在教學《長相思》這首詞時,如何才能讓學生感悟到作者內(nèi)心的獨白,如果只是讓學生簡單地把這首詞讀出來或者是背誦下來就算完成了學習目標,那學生是絕對不可能品味出詞中的內(nèi)涵的,而只有讓學生反復地吟誦,有感情地吟誦,才能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這首詞的意境。
三、教學方法要因文而異
不同的文體,它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也不一樣。我們只有具備了文體意識,才可以根據(jù)不同的文體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當學生掌握了不同文體的學法之后,就會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了,再遇到類似文體的文章時,就會利用這種方法來解讀文本。這樣,既尊重了文體特征,又讓學生習得了不同的閱讀方法。
比如,針對說明文,我們的教學策略就是讓學生學會如何把握說明對象的本質(zhì)特征,并找出所用的說明方法,以及語言的邏輯性。而詩歌類課文,我們的教學方法就是讓學生先從詩的表面字詞入手,先理解,然后再進行吟誦,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誦讀來感悟詩歌的藝術形象,領悟詩歌的思想感情。而對于神話與童話類的文章,我們要讓學生通過想象來與文本進行對話,也可以通過表演來解讀文本。
總之,要想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我們就應從尊重課文的文體開始,在基于不同文體的前提下,設置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與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陳延軍.小學語文教學理論和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5).
[2]雷玲.小學語文名師教學藝術[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04).
[3]陳金銘.跟著名師教語文[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