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 曹顯
近10年來,他創(chuàng)作了200余首謳歌大美恩施的歌曲,每年都有歌曲作品在央視播出;扶持40多名拔尖音樂人才,帶來恩施音樂事業(yè)的空前繁榮;泛舟民歌的海洋,闖出了一條民歌傳承的新路。
他就是湖北2014年度音樂人物、恩施州文聯(lián)副主席、土家族作曲家楊軍。
“歌曲創(chuàng)作要與時代同節(jié)拍,與百姓心聲旋律產(chǎn)生共鳴?!睏钴娬f,恩施這片熱土總是讓他激情澎湃,樂思泉涌。
唱出時代的風采
2003年10月,有人推薦楊軍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20周年慶典主題歌《清江放歌》譜曲,可是州慶活動組委會認為,時間緊迫,不容有誤,必須請國內(nèi)的名家來作曲。
楊軍一聽就急了:“懇請組委會給我一次機會,要是出不了滿意的作品,我從此不搞音樂!”結果,他只用了三天時間就譜好曲子,當他試著把這首歌唱給大家聽的時候,恢弘大氣的旋律一下子就征服了專家和同行,組委會負責人一錘定音:“太美了,就是它了?!?/p>
深愛恩施的楊軍,立足于唱響恩施,盡情謳歌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
2004年10月13日,人事部、民政部“為民模范周國知”命名表彰大會在恩施召開,與會的中央、省委等領導與恩施州群眾代表同唱會歌《你沒有離開我們》,給人以強烈的心靈震撼。
這首會歌由著名詞作家談焱焱作詞。為了譜好曲,楊軍來到周國知生前戰(zhàn)斗過的宣恩縣椿木營鄉(xiāng)尋找靈感,當一位老農(nóng)拿著周國知生前用得已經(jīng)黑黃的竹背簍和底板被磨得又滑又薄的解放鞋,睹物思人,老淚縱橫地給他講述周國知20年來扶貧濟危的故事時,他情不自禁地吟唱出《你沒有離開我們》的旋律。
采風回家后,他接連兩天在鋼琴旁從清晨工作到深夜,反復修改曲譜。第三天即奔赴武漢錄音棚通宵達旦搞錄制,次日趕回來組織排練。有一次,排練時他突然膽結石發(fā)作,盡管痛得汗流浹背,硬是堅持排練結束才去打針。他的妻子說,想起他一搞音樂啥都不顧的傻勁兒,真是讓人又恨又心疼。
“在國家、民族大事面前,楊軍從來不‘缺席?!睏钴姷耐抡f,“楊軍的大量作品唱出了時代的風采?!?/p>
2006年6月,三峽庫區(qū)截流,在巴東峽江采風的他,目睹一些巴東移民回來看到家園被淹時流淚、呼喊的情景,《三峽,我心中的故園》的旋律從他心中流淌出來。時隔七年后,他再次來到三峽,耳聞一個放牛娃哼著“蟲蟲飛,蟲蟲飛,飛到嘎嘎屋里去”的童謠,他的心弦瞬間被觸動,《三峽的思念》一氣呵成。這兩首歌經(jīng)著名歌唱家的演唱傳遍大江南北,把百萬移民舍小家、顧大家的愛國情懷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近10年,楊軍圍繞恩施開通“鐵公機”(鐵路、高速公路、飛機場)、舉辦首屆硒都博覽會等宏大主題,佳作迭出,屢獲大獎:《土家人的中國夢》獲全國“中國夢”歌曲創(chuàng)作大賽優(yōu)秀作品獎,《華龍村之歌》獲央視形象歌曲創(chuàng)作大賽最佳作曲獎,《七月七》獲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慶歌曲大賽金獎,《美麗的恩施》獲湖北新歌大賽暨“歌頌天下湖北美”十佳新歌獎……
甘為人梯譜心曲
21世紀初期,恩施州音樂事業(yè)一直徘徊不前,原因是沒有優(yōu)秀的創(chuàng)作歌曲,更沒有優(yōu)秀的創(chuàng)作人才。
身為州音協(xié)副主席,楊軍深感“培養(yǎng)人才迫在眉睫”。而音協(xié)作為一個社團組織,沒有培訓場所和資金。他把妻子開辦的茶館當教室,把家里的電子琴搬進茶樓,拿出自己的稿酬作經(jīng)費,并開出免交學費的優(yōu)惠條件,吸引了一大批音樂愛好者前來報名參加學習。
有個叫向陽的小姑娘,聽音能力過人。楊軍認為這是棵好苗子,于是悉心引導她刻苦練習器樂演奏,幾年后向陽被武漢音樂學院錄取,畢業(yè)后回到恩施民族歌舞劇團,成為臺柱子,她的器樂演奏曲目多次在央視大賽上獲獎。
湖北民族藝術學院學生田甜樂感好,她在楊軍身邊歷練三年后脫穎而出,目前在北京組建了“民族之花”歌舞表演隊,把以恩施民歌為素材創(chuàng)作的系列曲目唱紅了北京。
“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睏钴娫谌瞬排囵B(yǎng)上獨辟蹊徑,他經(jīng)常組織學員參加各種創(chuàng)作采風活動,在大自然的課堂采擷創(chuàng)作靈感。
近年來,他分期分批帶學生到各行各業(yè)創(chuàng)作采風,不僅自己創(chuàng)作了大量鄉(xiāng)歌、校歌、廠歌,還為恩施州一些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培養(yǎng)了不少的文藝骨干。
“拉巴拉卡(土家語,勤勞勇敢之意),大山里的土家娃呀,山歌里長呀神話里耍,勤勞勇敢又聽話……”這首他與本土詞作家合作的《大山里的土家娃》,先后10多次在央視演播,并風靡全國中小學校園,填補了恩施州少兒歌曲創(chuàng)作的空白。央視制片人說:“不管是北京娃,還是武漢娃,都喜歡唱《大山里的土家娃》?!苯衲?,這首歌喜摘湖北第五屆音樂“金編鐘獎”作詞、作曲雙金獎。
如今,穿行在恩施的大街小巷,徜徉于恩施的旅游景點,亦或是路過某一校園,耳畔總會不經(jīng)意間飄來楊軍和他的學生創(chuàng)作的美妙旋律。
一片深情歌沃土
楊軍自幼喜歡音樂,在媽媽懷中,無論怎么哭鬧,一聽到廣播中播放音樂節(jié)目,立刻會破啼為笑,支楞著腦袋瓜聽入了神。家里不富裕,樂器買不起,他就學著做嗩吶、二胡、笛子等,盡管做出來的產(chǎn)品“五音不全”,但卻在他心中深深地埋下了一顆音樂的種子,在他老家恩施市沙地鄉(xiāng)的土壤里,在濃厚的民族文化氛圍中,漸漸萌芽、壯大,成為今天的一棵夢想之樹。
1984年,楊軍以他擅長的吹管樂——嗩吶叩開了恩施州民族歌舞劇團的大門,再度苦練器樂演奏,為實現(xiàn)他的作曲夢打牢了基礎。1995年,他離開劇團到武漢音樂學院進修學習,隨后多次參加中國音協(xié)舉辦的詞曲創(chuàng)作培訓班,有幸得到田光、王立平、王原平、方石等國家一級作曲家的指點,幾年后他的作曲才華終于嶄露頭角。
音符背后是他妻子無私的承擔與付出,這么多年他把家中一切事務交給妻子打理,還倒從家里拿錢出作品。正是這份執(zhí)著的愛,讓他在民族音樂的天地里樂此不疲、鍥而不舍地耕耘。
民歌是絢爛奪目的一朵藝術奇葩。恩施是民歌的故鄉(xiāng),而許多老歌師已作古,少數(shù)歌師風燭殘年,民歌面臨失傳的現(xiàn)狀,令楊軍憂心忡忡。
深諳“民族元素是音樂的根基”的他,一頭扎入民歌的搶救和保護工作中,探索出了“整理、傳唱、再創(chuàng)作”三步曲的良策。
恩施有“隔山各有調(diào)”之說,指的是兩地之間只要隔一座山,來往就少,形成的民歌就各有特色。這注定了他要靠一雙“鐵腳板”去探尋。有一次,他到宣恩桐子營去采訪一位病危的歌師,途中遇山洪暴發(fā),一股直瀉而下的瀑布完全封鎖了那條僅一米寬的小道。他繞山道,鉆樹林,渾身濕透,仍堅持趕路。抵達目的地時,第一件事就是檢查隨身攜帶的攝像機打濕沒有,他要為即將走向生命盡頭的歌師留下最后的精彩。
楊軍常年就這樣跋山涉水,足跡遍布恩施苗、侗、土家少數(shù)民族山寨,每到一處,他拜當?shù)孛窀枋譃閹煟瑢W會了大量原汁原味的民間歌曲,除了記譜、錄音,還要了解許多與民歌有關的故事。他收集的戲曲、曲藝、民歌、民舞、器樂曲等,多達上千首。2010年,耗費他幾年心血的《恩施民歌》專輯出版發(fā)行,使恩施民族民間音樂告別了流行的荒蕪。他竭盡所能為恩施民歌大賽出策出力,經(jīng)常深入農(nóng)村、社區(qū)、廠礦、學校、醫(yī)院、景區(qū)教大家唱民歌。他從民歌中汲取養(yǎng)分,創(chuàng)作出10多首動人的音樂作品,被收錄進《中國當代50位著名作曲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楊軍專輯》光碟。扎根民族沃土的他,愿用滿腔熱情詠唱出土苗兒女的美麗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