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我和大學前輩M女士在東京一家連鎖餐廳見面。我們參加過同一個大學羽毛球社團,她畢業(yè)后工作一兩年就辭職成婚?,F(xiàn)在偶爾出去打打工,基本上是讓人羨慕的全職家庭主婦。M女士育有一兒一女,女兒剛上小學,兒子在中學念書。
可能是因為在菜譜里看到有一張炸蝦大圖,席間M女士笑瞇瞇地說起兒子的故事。
“上星期兒子突然說要吃炸蝦,一副非吃不可的樣子。我趕緊跑去超市買。在晚餐桌邊,兒子一邊大嚼剛出鍋的炸蝦,一邊報告學校的新聞。原來國語課正在教三浦哲郎的《盆土產(chǎn)》,文中講到外出打工的父親,難得回家探親時,如何給孩子們做炸蝦。三浦哲郎的文筆細膩,炸蝦的香味和口感都寫得活靈活現(xiàn),小學生們都被迷住了?!甭燤女士說,那幾天好些學生都央求母親做炸蝦,兒子班上掀起了一股“炸蝦風”。
回想起來,《盆土產(chǎn)》也是我中學時的課文。老師念到吃炸蝦那段就嘆氣道:“哎,肚子真餓呀!”引起全班同學爆笑。作者三浦哲郎[1931—2010]出生于日本東北的青森縣,曾得過芥川文學獎?!杜柰廉a(chǎn)》是短篇集《冬雁》中的一篇,講述一個山村家庭的故事:母親很早去世,留下一兒一女。當?shù)貨]什么賺錢的機會,父親只得把孩子們托付給奶奶,背井離鄉(xiāng)去東京打工。父親每次回來得坐八小時火車加一小時公交車,每年只有兩次探親機會,元旦和夏天的盂蘭盆節(jié)。
孩子們都很期待父親回鄉(xiāng)。一年夏天,奶奶收到從東京發(fā)來的電報:“盂蘭節(jié)歸,十一日夜班車。土產(chǎn)炸蝦,請備油和沙司醬?!?/p>
孩子們見過小河蝦,也吃過學校午餐里的炸魚,但不明白“炸蝦”是怎么回事。家里附近河里有小蝦,但那么小小的蝦怎么炸呀?是不是很多小蝦放一起炸?還是統(tǒng)統(tǒng)弄碎做成可樂餅?姐姐和奶奶也說不清楚。
盂蘭盆節(jié)終于到了。風塵仆仆的父親經(jīng)過一路顛簸,帶回來的是大海蝦,總共六只。這些蝦已經(jīng)摘去蝦頭、去殼,并裹上面粉、蛋液、面包糠后冰凍起來。為了保持新鮮,盒子里還放了幾塊干冰,孩子們都看呆了。
平時都是姐姐下廚,但這次父親親自動手。不一會兒,滿屋都是面包糠微焦的香味,金色大蝦出鍋了,輕輕咬上一口,透過熱乎乎的面包糠,細膩的蝦肉發(fā)出輕微的響聲……忽然奶奶咳嗽起來,姐姐趕忙幫著捶背。半晌,奶奶吐出了大蝦的尾巴。父親笑著說:“您沒了牙齒,不要勉強,這蝦尾巴本來就不吃的。”父親說得太晚了,姐弟倆都把大蝦連尾巴吃干凈了。
父親只請到一天半的假,次日晚上就得趕火車回東京。第二天早上,父親不敢耽誤,帶著全家人去掃墓。奶奶喃喃念著佛經(jīng),弟弟好像聽到“炸蝦”。也許奶奶把昨晚的美食說給了媳婦和爺爺聽。
父親要去坐傍晚的末班公交到城鎮(zhèn)上搭火車,弟弟送他去車站,下次見面就得等到正月了。
告別時,弟弟本想說再見,但為了不掉眼淚,也為了小小的撒嬌,最后只蹦出“炸蝦”兩個字。父親苦笑著說:“知道啦,會買的。”就登上了公交車。
中學讀這篇課文時,印象最深的是吃炸蝦尤其是尾巴的那段。如今重讀,吸引我的是兒子眼中的父親,以及當時日本社會的風貌。故事中,弟弟看著六只蝦納悶,不知道四個人該怎么分。父親便說:“你和姐姐一人兩只,我和老人家每人一只就好?!逼仗煜碌母改福际遣畈欢嗟?。
而在我的童年回憶里,炸蝦還總和百貨公司連在一起。那時候在母親心情不錯的周末上午,她會在吃完早餐之后匆匆打掃房間,然后吩咐我換上新衣服,她自己也開始梳妝起來。這時我就猜到是全家的周末活動:逛百貨公司!
和父母(確切說是我和父親陪著母親)一起挑選衣服、陶器或家具,其實不太有趣。有時候,我還被母親的香水味熏得有點頭暈。
不過,為了百貨公司餐廳里的兒童套餐,還是值得一上午的耐心等待。記得套餐里有迷你漢堡、番茄醬調(diào)味的西式炒飯(上面插著小國旗,不知是哪國的),甜點是小布丁,還有讓我雀躍的炸蝦。雖說“百貨店版炸蝦”的外皮較厚,里面的蝦肉沒多少,但記憶中總是很美味。這可能是百貨公司的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