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繼厚
民國時期影片評選活動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我國曾舉辦四次國產影片評選活動。
1933年5月,中國教育電影協(xié)會在南京成賢街會所召開第二屆年會。會議期間,主辦首屆國產影片評選(比賽)會,選出15人組成評選委員會,由各委員在教育部及國民大戲院分別審閱打分。因時間緊迫,僅有三家影片公司的五部影片參加評選。評選結果為:第一名《人道》(聯(lián)華影業(yè)公司)、第二名《狂流》、第三名《自由之花》(明星影片公司)、第四名《生機》、第五名《戰(zhàn)地兩孤女》(天一影片公司)。
1934年5月,由國民黨中央黨部、國民政府內政部、教育部和中國教育電影協(xié)會共同組成國產影片評選委員會,主持第二屆國產影片評選(比賽)會。評委會從10部參賽片中評選出《人生》為無聲片第一名,《姊妹花》為有聲片第一名。
1936年6月,由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主持第三屆國產影片評選委員會,根據(jù)“三分娛樂七分教育之原則”,在1935年出品的國產影片中評選出“佳片”七部,名次依次為:第一名《凱歌》(藝華影業(yè)公司)、第二名《天倫》(聯(lián)華影業(yè)公司)、第三名《母親》(天一影片公司)、第四名《小天使》(聯(lián)華影業(yè)公司)、第五名《長恨歌》(新華影業(yè)公司)、第六名《翡翠馬》(明星影片公司)、第七名《船家女》(明星影片公司)。為了獎勵當選影片的創(chuàng)作人員,評委會制作頒發(fā)了獎章。
中央宣傳部國產影片評選委員會獎章(圖1正面、圖2背面),銅質,直徑6.7厘米。正面中間雕刻一名健壯的勇士塑像,造型既像一名武士,又像一名運動員。美國奧斯卡金像獎的雕塑是一名手拄長劍的武士(于1929年5月16日首次頒發(fā)),該獎章中的勇士與奧斯卡像有異曲同工之妙。背景為民國徽志、太陽光芒、城市街景以及飛機等,外圈鐫有象征榮譽的花環(huán)裝飾圖案。背面方框內鑄有“中央宣傳部國產影片評選委員會獎章”銘文和頒發(fā)時間民國“二十五年度”(即 1936年)。本次影片評選獲獎者共65名,該獎章制作頒發(fā)了65枚,流傳至今極其稀少珍貴。
1937年6月 ,由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主持第四屆國產影片評選委員會,從1936年出品的國產影片中評選出“優(yōu)勝片”六部,并在南京新都大戲院舉行頒獎儀式。評選結果依次為:第一名《小玲子》(明星影片公司)、第二名《壯志凌云》(新華影業(yè)公司)、第三名《女權》(明星影片公司)、第四名《新婚大血案》(藝華影業(yè)公司)、第五名《母愛》(民新影業(yè)公司)、第六名《狼山喋血記》(聯(lián)華影業(yè)公司)。
民國中央宣傳部國產影片評選委員會獎章(圖3),銀質,直徑6.6厘米。正面中間雕刻一名騎馬的英武軍人,手指前方,仿佛指揮戰(zhàn)士奔赴向疆場,表現(xiàn)了當時“國防電影”的主題內容,十分生動。背景為民國徽志、平原風光、農村住宅等,外圈鐫有花環(huán)裝飾圖案。背面方框內鑄有“中央宣傳部國產影片評選委員會獎章”銘文和頒發(fā)時間民國“二十六年度”(即 1937年)。
新華影業(yè)公司
新華影業(yè)公司是民國時期著名的私營電影企業(yè),1934年由張善琨創(chuàng)辦于上海。1935年初拍攝完成第一部歷史題材影片《紅羊豪俠傳》,是根據(jù)京劇連臺本改編,內容反映太平天國金田起義,由楊小仲導演,除洪秀全由田方扮演外,其他均為原舞臺演員,映出后受到觀眾歡迎,獲利甚豐。于是增添設備,擴大規(guī)模,特約田漢為編劇,進步力量從創(chuàng)作、人才等各方面均予以支持,使之成為攝制國防影片的基地之一。
從1936年起,攝制了故事片《長恨歌》、《狂歡之夜》、《壯志凌云》、《夜半歌聲》、《青年進行曲》等11部,和戲曲短片《周瑜歸天》、《林沖夜奔》等,并于1937年初,派攝影師赴綏遠前線拍攝新聞片《綏遠前線新聞》。
1937年末,上海淪為孤島。1938年,新華影業(yè)公司率先恢復拍片,先后攝制了故事片《貂蟬》、《武則天》、《岳飛盡忠報國》、《西施》、《欲魔》、《鐵窗紅淚》、《江南小俠》等40部和戲曲、曲藝短片《三娘教子》、《寧武關》等2部。其間,又設立華新、華成兩家公司,拍攝《木蘭從軍》、《日出》、《少奶奶的扇子》、《林沖雪夜殲仇記》、《蘇武牧羊》、《云裳仙子》、《葛嫩娘》等影片50余部。公司編輯出版的《新華畫報》月刊,1936年6月創(chuàng)刊,以探討電影藝術理論、宣傳國產影片、報道影界動態(tài)及本公司拍攝花絮為主。曾發(fā)表《中國電影劇本的發(fā)展階段》等文章,開展關于“國防電影”的討論。1940年終刊。
新華影業(yè)公司工役證章(圖4),銅質,直徑2.8厘米,圖案為光芒四射的燈塔,背面“標準公司”戳印。
1940年底,張善琨將新華影業(yè)公司“出盤”于美商中國聯(lián)合影業(yè)公司,但仍保留新華影業(yè)公司名義。1942年2月,并入中華聯(lián)合制片有限公司(簡稱“中聯(lián)”)。
大光明電影院
電影第一次觸動中國人的視覺神經是在十九世紀末。1896年,法商在上海閘北西唐家弄的徐園又一村茶樓內放映“西洋影戲”,這是中國電影史上的首映活動;1908年,西班牙人雷蒙斯在上海虹口海寧路附近用鐵皮搭建活動影戲院,這是中國首家電影院;1910年,雷蒙斯投資修建第一家正規(guī)電影院——維多利亞大戲院。民國以后,他又陸續(xù)開辦夏令匹克、萬國、恩派亞、卡德大戲院,成為上海最著名的電影商。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至抗戰(zhàn)爆發(fā)前,上海的電影業(yè)進入了繁榮期,中資電影院大量出現(xiàn),其中大光明電影院最富盛名。1928年,湖州商人高勇醒以每月6000兩白銀的價格租下跑馬場對面,靜安寺路一帶的房屋,開辦了“大光明戲院”,同年12月31日開業(yè),放映美國影片《笑聲鴛影》,一時轟動申城。
1932年,英籍廣東人盧根與美國國際抵押銀公司經理合資組成了聯(lián)合電影公司,投資一百萬兩白銀,買下大光明戲院。同年,大光明戲院原建筑被拆除重建。新址由匈牙利籍設計師鄔達克設計,二層鋼混框架結構建筑,占地面積4016平米,建筑面積6249平米,為美國摩登藝術派風格。外觀的設計耳目一新,采用粗細橫直的線條和大面積的玻璃處理,對比強烈,以方形半透明的燈塔形成不對稱的重心。門口建有乳白色的玻璃板雨棚,大門是12扇鋁合金鋼框玻璃門,省卻了一切裝飾。門廳寬敞明亮,地面鋪鋼條磨光彩色磨石子,設有售票廳、休息室、小賣部、酒吧和盥洗室。對稱的樓梯直通上層,樓梯兩側的墻面作護壁。樓廳的休息處建有飛濺式的水柱噴泉,配合彩色的射燈,顯得光影媚動,很吸引人。放映大廳分為上下兩層,設有2000多個沙發(fā)座位,舞臺的跨度是當時上海第一。
1939年,大光明影院安裝了先進的同聲翻譯裝置,觀賞外國電影時可直接戴上耳機聽到中文翻譯,開中國譯制的先河。早年的“大光明”主要放映美國八大公司出品的影片,其中包括美國前總統(tǒng)里根主演的《卿何薄命》,以及《一夜風流》《翡翠谷》等多部奧斯卡獲獎影片。大光明以先進的硬件設施和領先的電影播放資源號稱遠東第一電影院。
上海大光明電影院老照片(圖5)
大光明不僅是上海最具影響力的電影院,在全國各地都有以“大光明”命名的電影院。
民國時期成都大光明電影院股東證章(圖6),銅質, 長寬4.2×4.6厘米,背面鑄有“袛限一人,入樓堂座,損壞遺失,賠償一元”。編號為三位數(shù)字。
大光明影業(yè)公司演出紀念章(圖7),背面銘文“演出紀念”“大光明影業(yè)公司贈”。
新又新大舞臺
民國時期“新又新大舞臺”在四川成都,即現(xiàn)在的四川電影院。原名“新又新大戲院”,由川軍將領劉樹成創(chuàng)辦。劉本人酷愛川劇,戲院也專演川劇,而且是新派。不幸的是“新又新”連遭幾次大火,修了又修,于是認為“新又新”名號不吉祥,改名為“西蜀大舞臺”,因后來以演電影為主,又更名為“錦屏電影院”。
新又新大舞臺證章(圖8),銅質琺瑯,心形,通徑3.2厘米。
抗戰(zhàn)時期汪偽“電檢會”
抗戰(zhàn)之前,國民政府于1930年頒布《電影檢查法》,并先后設立了教育、內政部及中央電影檢查委員會,對各地上映的國產、進口影片實行統(tǒng)一檢查??箲?zhàn)爆發(fā)后,國民政府西遷重慶,電影檢查暫告中斷。
1940年3月30日 ,汪偽“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表明汪精衛(wèi)集團完全淪為日本侵華的工具。汪偽政權成立后,將偽國民黨中央宣傳委員會改組為“宣傳部”,隸屬于行政院,實施一切宣傳行政管理權,并恢復電影檢查委員會?!缎麄鞑侩娪皺z查委員會組織條例草案》規(guī)定其職權為:“一、檢查本國及外國制之電影片;二、審發(fā)電影片之準演及出國執(zhí)照;三、取締違反電影檢查法所規(guī)定之影片;四、處理電影業(yè)之違章議罰事項;五、指導各地依法檢查電影工作?!痹摃O主任委員一人,專任委員四至六人,其余委員由內政、教育、警政、社會部各派一人兼任。1940年11月5日,汪偽政權電影檢查委員會正式成立,歷任主任委員為褚保衡、趙玄堂、劉碩甫、鐘有才。電影檢查委員會總部設在南京,因上海是電影制作與放映的重鎮(zhèn),另在上海設立辦事處,由專任檢查委員駐滬辦理檢查事宜。
宣傳部電影檢查委員會證章(圖9),銅質,直徑2.4厘米,主章繪有徽志,刻有“宣傳部”“電影檢查委員會”字樣,上方副章有縮寫“電檢”二字。
1940年11月25日,汪偽政權立法院修正公布了《電影檢查法》,當然,汪偽政權和其他淪陷區(qū)的電影檢查,最終隨著日本軍國主義的徹底失敗而告終結。這枚證章,就是這段歷史的物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