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
[關 ? 鍵 ? ?詞] ?羽毛球;觸球技術;假動作技術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5)27-0060-01
假動作是指運動員在比賽中,利用時間差、空間差、力度差和速度差來調(diào)動迷惑對方,干擾對方的判斷力,使對方產(chǎn)生錯誤判斷,失去身體重心,達到自己真實的動作意圖。假動作是指在比賽中,運動員在實施真動作與假動作之間的銜接過程中所采用的各種技術手段。所以羽毛球的任何技術動作,只要在擊球瞬間改變技術動作,使球路與原技術動作的球路有了根本變化,導致對方判斷失誤、移動錯誤那就是假動作。
一、假動作技術的幾個關鍵因素
(一)對來球準確的判斷
假動作技術實施的最佳時間是在運動員移動到最佳擊球位置到觸球前的那段時間,這段時間越長越有利于運動員作出最佳的最逼真的假動作,欺騙對手的效果越好。這就要求運動員對來球的方向、落點判斷十分準確才行。在準確判斷來球的前提下,有更加充分的時間移動到位,并實施更加完整更加具有欺騙性的假動作來迷惑對手,讓其作出錯誤的判斷,為真正的得分技術創(chuàng)造條件。當然,在你采用假動作的同時對手也會使用假動作,無形中增加了對來球的判斷難度。揮拍速度的改變是真假技術動作轉(zhuǎn)換的重要標志,一定要盯緊對手的揮拍情況,同時讓自己的身體同步跟隨,當然這需要一個經(jīng)驗的積累、一個技術的熟練掌握。
(二)步法到位,移動迅速
羽毛球是一項步法和技術同等重要的項目,步法簡潔有效,移動迅速準確是保證每一項技術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如果能迫使對手失去腳底下的節(jié)奏,失去重心,這一球我們就已經(jīng)贏了。假動作的實施時間就在步法完成后觸球前,步法完成得越快,假動作實施的時間越長,迷惑性越大,效果越明顯。
三分球技七分步法,由此可以說明步法的重要性,步法是優(yōu)先技術的實施時間,只有搶到合理的最佳的擊球位置才成有充分的時間在觸球前有效合理地應用假動作。
我們都知道,在羽毛球比賽場上,如果起步后突然停止,再想起步就很難了,假動作就是欺騙對手往錯誤的方向出發(fā),等對手出發(fā)發(fā)覺不對再補救的時候就已經(jīng)晚了,節(jié)奏被打亂,步法被驟停,都使對手失去了救球的最佳時機。
(三)技術定型,動作熟練
羽毛球技術只有經(jīng)過多次練習,形成肌肉感覺,使每次的實施都成為一種熟練的定型常態(tài),才會在比賽的緊張環(huán)境中發(fā)揮出來。之前的假動作在某種程度上會阻礙真正觸球技術動作的實施,只有觸球技術動作定型、熟練,才會在實施完假動作的瞬間利用肌肉的記憶完成真正的觸球動作,一氣呵成,迷惑對手,達到得分的目的。有敏銳的球感、熟練的技術才有可能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作出完美漂亮的回擊。
由于同樣的擊球動作,擊球的部位不一樣,揮拍的力度不一樣,回球的落點自然也不一樣,羽毛球拍的揮動速度變化是一個真假轉(zhuǎn)換的標志,也是判斷對手真實意圖的重要依據(jù)。
(四)豐富的理論知識
任何一項體育項目都離不開理論的支撐,只有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才能將技術提升到更高的水平,理論指導實踐,實踐驗證理論,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二、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羽毛球假動作技術是羽毛球動作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得分的重要手段,是觸球動作前的技術鋪墊,它的完成需要運動員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對來球的方向及落點判斷準確,利用簡潔有效的步法,準確地移動到指定位置,用熟練的技術,敏銳的球感,用假動作與真的觸球動作完成羽毛球的回擊,給對手的判斷造成假象,使其回球困難,直接得分,或回球質(zhì)量不高,為下一擊必殺鋪路。
(二)建議
1.應對對方的來球,一定要準確判斷來球的飛行路線和落點,身體快速反應,迅速移動到位。
2.假動作與觸球動作的運用和轉(zhuǎn)換是相輔相成、相互結合的,改變揮拍速度是轉(zhuǎn)換的關鍵點,這沒有捷徑可走,多訓練,多積累,在比賽場上也要隨機應變。
3.在平時的訓練過程中,要更加注重網(wǎng)前搓、勾、推技術動作一致,后場高、吊、殺技術動作一致,靈活的手腕控制靈活的羽毛球拍完成真假技術動作,動作的質(zhì)量是假動作成功與否的關鍵。
4.注重知識修養(yǎng),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了解羽毛球的技術動作原理的基礎上,應用到實際的比賽中去,首先可以保護運動過程中不受傷,其次可以提高技術水平。
參考文獻:
[1]陳蘭芳.探究式教學法在羽毛球教學中的運用與實踐[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157-160.
[2]馮智.羽毛球假動作實戰(zhàn)應用分析:以武漢體育學院體育科技學院為例[J].當代體育科技,2014,4(18):172-173.
[3]唐立峰.淺談體育游戲在中學體育教學中的運用[J].體育與藝術教育,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