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
摘 要:羅杰斯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他的“非指導性教學”是將其在一對一的心理治療實踐中總結(jié)的理論運用到教育中而形成的。這種教學理論中所強調(diào)的學生價值和學生需求以及其豐富的實施策略,是符合當下中國的教育情況的。通過對“非指導性教學”理論和對學困生問題的分析,可以得出“非指導性教學”對學困生問題解決的一些啟示。
關(guān)鍵詞:非指導性教學;理論概述;有益啟示
羅杰斯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于美國興起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當時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們認為心理學應該探討的是完整的人,試圖從行為者而不是觀察者的角度來解釋和理解行為。羅杰斯將心理咨詢當中的理論和經(jīng)驗移植到教育當中,提出了非指導性教學這一對當時和后世都極具影響的教學理論。在當今,它的模式不能完全復制,但是其涉及的一些理念依然具有啟示作用。班級當中的學困生問題一直困擾著教育者,也一直有教師、學校等各類研究者在這個問題上進行探究。本文從羅杰斯的非指導性理論中汲取養(yǎng)分,以獲得對于當今解決學困生問題的有益啟示。
一、羅杰斯“非指導性教學”的理論概述
羅杰斯的“非指導性教學”是以人本主義心理學為基礎的,是建立在他日常的心理治療實踐基礎之上的。最初他提出“患者中心”,接著他將其應用到教育領(lǐng)域而提出“學生中心”的理論?!胺侵笇越虒W”指的就是教學中較少有“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等特征,而帶有“較多的不明示性、間接性、非命令性”等特征。這里“非指導”所表達的不是“不指導”,而是“不明確的指導”,即要講究指導的藝術(shù)。
羅杰斯首先認為人類生來就有學習的潛能。人會被與生俱來的好奇心驅(qū)使而對世界有種探究的本能,人人都有學習的愿望,也有學好的潛力,但在傳統(tǒng)學校教育中這種愿望和潛力往往被壓制了。而學習不是學生作為一個茶杯,一貫地接受來自教師這個茶壺所傾倒的源源不斷的豐富知識,然后很快又遺忘了。他認為,學習應該是學生能將所學內(nèi)容相關(guān)聯(lián)起來,尋找個人意義。這是一種理智與情感都被包括進去的學習,是一種全身心投入的學習。這樣的學習才會更持久、更深刻。就如中國古代的思想家荀子在《勸學》中所說的:“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币驗闀r代是日新月異的,所以學生不應該被培養(yǎng)成一個裝滿知識的“書櫥”,更應該成為一個有學習能力、有獨立判斷能力和自我思想的一個人?;谶@樣的基礎,教師應該是要起一個“促進者”的作用,以促進意義學習。羅杰斯在《個人形成論》一書中提出,“治療對于教育的一個總的應用含義就是,教師的任務在于創(chuàng)造一種能促進有意義學習得以發(fā)生的課堂氣氛?!倍@句話的含義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來理解:(1)教師的真實性。教師要以自己真實的感受面對學生,不是一個機器,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會喜會怒的人。一個促進者,若作為一個真實的人,將更有利于和學生發(fā)生聯(lián)系。(2)接納和理解。學生也許是個不完美的人,但是促進者(即教師)要無條件地相信學生的潛力,接納他們本來的樣子。并且不對他們評價,而是設身處地地去真正理解,并讓學生感受到。(3)提供資源。這里的資源包括一般意義上的圖書、雜志等顯性資源,也包括教師的知識經(jīng)驗。而促進者要做的是引導學生主動提出渴望獲得這些資源,讓他們明白自己是有選擇權(quán)的。這就是一種看似非指導,但教師其實時時又在創(chuàng)造一種讓學生主動選擇學習的狀況。而資源的提供會讓學生獲得更多可選擇的學習方式。上述的這樣一種自由的課堂氣氛將使學生獲得一種安全感,尤其能使一些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消除緊張感,從而更加自發(fā)、從容地進行學習。
二、對當今學困生問題的認識
學困生是在每個班級中都會出現(xiàn)的一類學生。對于學困生的定義,眾說紛紜。筆者為了不造成概念混亂的問題,在這里將其定義如下:學困生是學習中由非智力因素導致的在一段較長時間內(nèi)學習遇到困難,從而單科或全科成績在班級中處于較差水平的學生。學困生主要有以下幾個構(gòu)成因素:一是學困生的智力水平都是正常的。二是學困生是有學習的動機。這和不愿學習的后進生不同。三是短時間內(nèi)出現(xiàn)的學習成績下降的學生不能稱之為學困生,需要有一段持續(xù)時間。四是學困生是個相對概念,是放在班級這個環(huán)境中與其他同學相對比而出的。五是學困生有某一科學習有困難和全部的學科都存在問題的不同情況。
從學生的成長中來看,一部分的學困生是從學習起都是學困生,這類學生大都是由于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會有效的學習方式,所以即使看似很努力,成績卻一直難以提高。而另有一部分是由原來的優(yōu)等生或是中等生慢慢變?yōu)閷W困生。這些學生變?yōu)閷W困生,主要有以下幾類原因:一是在小升初、初升高的轉(zhuǎn)變過程中,學生沒有適應這個轉(zhuǎn)變,導致一時成績下降,并因為缺乏信心、方法等,成績持續(xù)下降,成為學困生;二是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受一些人際關(guān)系方面等情感方面的外因影響,導致以往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沒法繼續(xù),隨之成績慢慢下滑;三是在學習中,某一科偶遇困難,又沒有及時得到方法指導和心理疏導,導致困難持續(xù)、成績下滑。因而我們不僅要思考如何將學困生轉(zhuǎn)化為非學困生,而且要思考如何預防優(yōu)等生或中等生逐步變?yōu)閷W困生。
在實際的教學中,由于學校理念政策或教師的觀念,往往會出現(xiàn)一種類似“馬太效應”的狀況,即學優(yōu)生在教育者的關(guān)注下越來越優(yōu)秀,而學困生在教育者的忽視甚至放棄下越來越難以進步。這樣的一種狀況持續(xù)下去,會扼殺更多孩子的潛能,剝奪他們在教育中的平等權(quán)利。因而教育者,尤其和學生直接相關(guān)的教師們,要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尊重的態(tài)度對待每一位學生。教師要多關(guān)注和幫助學困生,讓他們走出困境。
三、“非指導性教學”對解決學困生問題的啟示
羅杰斯“非指導性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對學生的觀察和對其自身價值的探索。羅杰斯在過去把心理治療中收獲的理論和經(jīng)驗用于教育領(lǐng)域的實踐中,已有不少事實證明了這種新的教育理念的價值所在。我們班級中的學困生也就像是羅杰斯心理治療中的病人一樣,都是遇到了阻礙和困難。其中的一些理念和具體實施策略可以充分運用到學困生問題的解決當中,以獲得新的視野和啟迪。
(一)對預防學困生的啟示
對于如何預防學困生的出現(xiàn),即預防優(yōu)等生或中等生變?yōu)閷W困生,其策略主要在于“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引導”。對于這種情況,如果教師能及時通過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學習成果發(fā)現(xiàn)其變化,并且了解清楚成因,加之采用適當?shù)姆绞竭M行引導,就可以防止接下來學生成績大幅下滑,且再難跟上大部分同學的學習進程的問題出現(xiàn)。而如何能做到這個及時確實不容易。教師往往在日常教學中會忽略學生內(nèi)心的變化,當學生突然狀態(tài)不佳,即使教師關(guān)心到學生的心理情感,學生也不一定會對教師吐露真情。更多的時候是教師往往一味地告訴、建議學生該怎么做,而這樣收效是很微小的,因為學生很難真正接受并改變。羅杰斯在論述促進學習的人際關(guān)系這個問題時,提出珍視、接納和信任,同感理解這三者是對學習有促進關(guān)系的三類品質(zhì)。其原本旨在通過教師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對學習者珍視、接納、信任,最后做到同感理解,并讓學習者感受到,從而構(gòu)建一種自由的氛圍,促進意義學習。但是我們從中可以得到啟發(fā),即師生之間如果在平時就能構(gòu)建一種被理解包圍的關(guān)系,那么當問題出現(xiàn)時,及時了解和有效引導則不那么困難了。
(二)對轉(zhuǎn)化學困生的啟示
1.幫助學困生樹立信心
羅杰斯認為,人生來就有學習的潛能。而這一論點,在布魯姆那里也得到印證,布魯姆和他的助手通過實驗、觀察和個案追蹤,得出結(jié)論:除了百分之一二的超常兒童(即所謂天才兒童)和百分之二三的低常兒童(包括智力、情感、體格等方面有缺陷的兒童),絕大多數(shù)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效率、學習動機等方面,并無大的差異。從這里我們可以進一步確認學習者是有潛力將學習學好的,問題就在于如何將這種潛能釋放出來。因此對于學困生,教師首先要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讓他們相信自己是可以學好的,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
2.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教師應該真實表現(xiàn)自己、無條件地信任并理解學習者。R.Schmuck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當老師能夠設身處地地理解學生的行為時,學生之間相互喜愛的程度也就提高了。在這種互相理解的課堂氛圍里,每個學生都更傾向于認為自己更受歡迎,對自己和學校持有更加積極的態(tài)度。這樣的一種氛圍對于學困生樹立學習信心,保持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有重大意義。并且一個安全的環(huán)境,一個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環(huán)境是有利于具體的學習行為的進行的。施良方說過:“當他處在一種有安全感的環(huán)境里、并相信對自我不構(gòu)成任何威脅時,他就能以一種辨別的方式覺察書本上的文字符號、識別類似單詞的不同要素、體驗各部分的意義,并試圖把它們組合起來。換言之,學習就會取得進展。”而在相對緊張的一種氛圍中,學生易感到對自我的威脅,導致恐懼,反而更學不好。一定的心理緊張可以激勵學習,但是對于一些學困生,反而會造成恐懼,自亂陣腳,不能比較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就應該致力于良好氛圍的創(chuàng)造,這樣不僅有利于整個班級的學生,而且對于學困生更是具有幫助。
3.促進學困生有意義的學習,強調(diào)從做中學
羅杰斯重視一種有價值、有意義、體驗式的學習,他給這類型學習的各要素下了一個定義:個體參與的質(zhì)量,參與的自發(fā)性,滲透性,學習者對事件的評價。這里強調(diào)個人的全身心投入。有意義的學習在于學生的自發(fā)性,當學習內(nèi)容與個人的相關(guān),當學生主動把智力與情感都投入進去,必定會獲得對自身影響,而最后的評價也在于學生自己。如此,學習將會是種樂趣,而不是痛苦地學,將能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增進學習速度。對于學困生而言,花了時間可是學習效果不好,很多時候也是因為學習的有效性不高。他們投入了時間,卻沒有完全把心投入進去。因而,教師應該通過教學內(nèi)容和方式的設定,讓學困生能更好地投入學習,從而樂在學中,獲得提高。
4.制定契約,讓學困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羅杰斯指出,學生契約就像一座橋,將傳統(tǒng)教學方法和自由學習連接起來,它有助于在自由學習的氛圍中增加安全感和責任感。這種通過讓學生自主制訂學習計劃的方式,可以讓他們學會負責任地學習,增進學習效果。對于當今來說,我們無法完全照搬這種契約模式。契約的內(nèi)容是要學生自定方向,參與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學習資源,闡述自己的問題,決定自己的行動路線,承擔選擇的后果,確定評價準則。但是,我們目前的教育在日常學習中是無法讓學生自由選擇學習內(nèi)容的,最后的評價準則也不可能完全由學生自己制定。但其依然可以為我們提供有益借鑒。對于學困生,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以其各自的學習難點作為契約的方向。然后讓學生自己制定解決時間,設計解決的行動計劃,寫下所期望得到的資源支持等。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是與學生不斷地協(xié)商,最終達成一致。對于學困生來說,這種契約模式無疑成為一項有助于他們克服學習短板和學習難點的重要輔助。
政治“唯物論”學習契約
學生:李新
老師:王老師
學習任務:對高中政治“唯物論”這一塊掌握不好的內(nèi)容重新學習,把握基本的原理,學會用唯物論觀點分析生活中的問題。
獨立學習時間:每天晚自習一個半小時
計劃持續(xù)時間:兩周
李新和王老師碰頭時間:周二、周四、周六
活動:(1)每天晚上閱讀一部分內(nèi)容
(2)將基本原理自己整理出來
(3)借助參考書和試卷進行分析訓練
(4)用題目進行自測和反思
(5)定時向老師匯報學習進度
(6)完成這部分內(nèi)容的測試題,能達到80%以上的正確率
評價:如果李新做到了以上五條,就可以得A。
可借助的資源:教材,王老師提供的學習輔助書和試卷,王老師,政治課代表。
簽名:李新 王老師
5.同伴教學
羅杰斯定義的同伴教學是高年級學生或成績優(yōu)秀學生輔導低年級或?qū)W習困難的學生,輔導與被輔導的關(guān)系對雙方都非常有利。羅杰斯做了一項同班教學的實驗,其結(jié)果表明:多數(shù)被輔導者的數(shù)學技能有了明顯的提高,只有12%的學生沒有進步或進步不明顯。更重要的是,被輔導者“更自信了,學習動機提高了,對數(shù)學的態(tài)度更積極了”。而輔導者則表示愿意花更多的時間擔當輔導的工作,這個工作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很多輔導者還通過努力工作,使自己的數(shù)學知識和技能得到了提高。因此對于學困生,也可以采用這種同伴教學的方式作為輔助。如果學生甲在語文學習上存在困難,可以讓語文能力比較強的學生乙?guī)椭?,這是一種單項的幫助。如果甲數(shù)學強,乙數(shù)學弱,這樣則可以組成一個雙人互助小組。另外,在多人之中也可以進行交叉互助。
羅杰斯的“非指導性教學”的提出對于當時以及今天我們教育中出現(xiàn)的忽視學生需求和價值的現(xiàn)象都具有很大意義。對于學困生的問題,教育者要多重視有學習困難的學生其自身的價值,并通過多體會其心理和感知其需求,真正地幫助到他們。在探究如何解決學困生問題中,羅杰斯的“非指導性教學”以其理念和策略,給予了我們許多有益啟示。
參考文獻:
[1]梁啟雄.荀子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卡爾.R.羅杰斯.個人形成論[M].楊廣學,尤娜,潘福勤,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3]卡爾.R.羅杰斯.自由學習[M].伍新春,管琳,賈容芳,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