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宇
[摘 要]“洞穴奇案”作為歷史名案,其不同的判決結果帶給人們的思考,是持久和深遠的,但從法律和道德價值的統(tǒng)一性,法之價值的層次性,正義價值的不可倒退性以及生命權的內在實質要求上看,本案的判決當是無爭議的,即四被告應當被判處死刑。
[關鍵詞]法律價值;正義價值;生命權
洞穴奇案,是美國20世紀法理學大家富勒教授1949年在《哈佛法學評論》上發(fā)表的假想公案。洞穴奇案的“奇”在于,它將我們置于特殊客觀環(huán)境下法律與倫理的困境之中,將原本清晰明了的法律適用問題,擴張至人類道德關照的模糊地帶,令人左右為難。然而,“令人為難”素來是歷史名案的共同特點,1842年美國訴霍爾姆斯案有之,1884年女王訴杜德利與斯蒂芬案亦然,但法律人卻不可因此放棄判斷的權力。
本案將法律與道德置于“開放社會”與“封閉社會”的特殊境地下進行比較,設置了一個法律價值上的沖突。筆者認為,本案中的四被告(杰克、丹尼爾、凱特、露西)之行為,已構成紐卡斯王國法律中規(guī)定的殺人罪,應當被判處死刑。
洞穴奇案中,洞穴中五名探險人受困于封閉的獨特環(huán)境,在形式上,構成了一個“封閉且資源貧乏的王國”,而外界的紐卡斯王國,則代表了一個“開放且正常的王國”,本案中,關于法律倫理價值爭議的焦點,是在極端特殊的條件下,法律的價值是否與道德價值相沖突,法律價值是否應當隨著環(huán)境的改變而發(fā)生改變,正義的價值性是否可以發(fā)生倒退,契約神圣是否可以在特殊環(huán)境下將生命權作為標的。
一、法律價值與道德的統(tǒng)一性決定法律的倫理價值不應當發(fā)生改變
洞穴奇案道德上的爭議是“在特殊情況下,是否可以以個體的犧牲,換取眾人的存活”,這是法律所未規(guī)定的,出于此行為環(huán)境下的行為人,其行為是否可以得到道德上的寬恕,影響法律價值的判斷,從而影響判決結果呢?答案是否定的。在道德范疇,對于生命權的保障,是最低底線,也是最高標準,個人的生命權與眾人的生命權具有同質性,即,為了拯救眾人的生命,犧牲個體的生命是不道德的。本案中,被困的五人來自于開放世界(紐卡斯王國)、其道德價值應當與開放世界的道德價值保持一致,且被犧牲的人是無過錯的,將一個無過錯人置于個人生死與眾人生死的天平上,這種行為本身就是不道德的,這個天平的存在也是不合理的。同時,生命權神圣是針對個體而言的,在生命權上,不存在一加一大于或等于二的說法,極端的推崇生命權,只會走向另一個極端:生命權是可以被稱量,甚至是可計算的。這不僅不符合道德,更不符合法律。本書的作者富勒就堅信法律和道德是不可分離的,他說,法律單純作為秩序而言、包含了它自己固有的道德性,如果我們要建立可稱為法律的任何秩序,就必須尊重這種秩序的道德性,即法律和道德是相統(tǒng)一的,法律的價值取向應當同道德的價值取向相同,而不應當因外在客觀條件的變化而發(fā)生異化。法律是道德的高度統(tǒng)一與內化,其追求的價值是“天賦人權”、“人人生而平等”,在法律中,人身權尚且不可被稱量,遑論生命權了,因此,本案中,道德和法律在價值取向上是相對統(tǒng)一的。
二、法之價值的位階性要求法律倫理不應當發(fā)生改變
在洞穴奇案中,關于法之價值的爭論在于,法應當保護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還是應當推崇其固有的自然價值取向?以邊沁為代表的功利主義法學派強調法的制定應該符合“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钡膬r值取向。筆者認為,本案中,五名被困者在“封閉且資源貧乏的王國”中的投票行為,實質上,就是法的運行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某種法律價值始終貫穿其中。被困人員的投票行為,可視為法的制定,且這部法律秉承著“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边@一功利法學派的價值取向,法律制定的結果也貫穿了這一價值。法律的實施結果是對個體實施了屠殺、換取了資源,使大部分人取得了存活,并且這部法律的監(jiān)督,也是被大多數(shù)人掌握的。這樣的法律運行過程,與希特勒為屠殺猶太人而修改《魏瑪憲法》何其相似?惡法非法,秉承不正當?shù)膬r值取向的法律,最終會由民主演變成大多數(shù)人的暴政,會演變?yōu)榉沙绦蛏系恼x,實體上的非正義。法律的價值是有位階性、層次性以及上位、下位之分的,當法的下位價值與上位價值發(fā)生沖突時,應當選擇上位價值。毋庸置疑,對于個體生命權、生存權、自由權、平等權、財產私有權等生而具有的自然權利的保護,應當是法之價值的最高體現(xiàn),應當被貫穿于法運行的全過程中,否則,法律將會發(fā)生畸變的危險。本案中,無論是洞穴中的封閉王國,或者是紐卡斯的開放王國,在法的運行過程中,均應貫穿法律的上位價值,否則,法律將不能謂之以法。
三、人類社會的發(fā)展程度決定正義的價值性不能發(fā)生倒退
本案中,對于四被告的定罪量刑,一個影響我們判斷的問題是,在洞穴奇案特殊的封閉環(huán)境下,謀殺個體以換取整體生存的行為,是否符合正義的價值判斷。正義,意味著公平與遵守某種公認的社會秩序(包括法律),本案中,由于特殊的環(huán)境條件,公認的社會秩序已經發(fā)生了變化,即投票決定誰應當被殺而換來其他人的存活,但是,這種變換了的社會秩序(法律),本身是違反人類社會發(fā)展到現(xiàn)今階段所確立的社會秩序的。剝奪人類生命的行為,在某些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階段,如為了在災荒條件下節(jié)約糧食而處死老人或嬰兒,或按宗教儀式將社會成員進行獻祭,或為專制社會的統(tǒng)治者進行陪葬的行為,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被認為是正當?shù)模?,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他們并不影響這一事實的真相,即一般來講,所有或幾乎所有的社會都認為,故意殺害一個清白無辜的人是應當受到嚴懲和譴責的。”本案中,通過盧卡斯王國對被困人員的救助行為,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紐卡斯王國應當是,或近似一個現(xiàn)代社會,因此,關于殺害或剝奪一個人生命的行為,應當是被認為不正義的。雖然本案中,環(huán)境較為特殊,但不能以個案的特殊性,來否定社會發(fā)展關于社會價值取向的進步,來斷定在特殊悄況下,為達到某種目的正義的價值可以發(fā)生倒退,故,不能以特殊的社會秩序為理由,來賦予“洞中社會”一個畸形的正義觀,也不能以個案,來斷言正義的價值可以發(fā)生倒退。并且,我們對于某種行為“不正義”的判斷,是基于“這些行動是否剝奪了人們應當?shù)玫降哪撤N東西,或這些行動是否拒絕給予人們應當?shù)玫降哪撤N東西”依照此標準進行判斷,本案中投票決定誰被殺死的行為本身,就觸犯到了潛在個體應當擁有的生命權,投票行為本身就是不正義的、遑論正義的價值是否倒退這個問題了。
四、生命權的內在實質否認其契約上的標的性質
本案中另一個可能對定罪量刑產生影響的,應當是契約神圣這一原則的對抗性。即,在“封閉且資源貧乏的王國”之中,五名被困者以生命權為標的,訂立了一個契約,因此,應當本著契約神圣精神對抗死刑判決。這種觀點存在一個根本上的問題,即五個人以投色子的方式,以生命權為標的達成的共識,能否作為契約?筆者認為這種行為并不構成契約,因為生命權是不能作為契約標的。生命權作為人的基本權利,具有排他性和對世性,其本身也是不可轉移、不可出讓的。誠然,在國家契約論中,人們是會以出讓一部分權力給國家的方式,以獲取個人與他人更大利益,但這一部分權利中不可能存在生命權。并且,契約的簽訂,也應當遵循公平正義的原則,其形式和實質上都應當符合某種法定條件,而對于幾乎所有的法律來說,對于生命權的保護,是最基本的標準,上文已經論述過,即使在洞穴奇案的特殊環(huán)境下,生命權也應當?shù)玫阶鹬睾途S護,以生命權為標的的契約,在任何條件下都不具有法律上的基礎,因此,契約標的不成立,此契約是無效的,也就不存在與死刑判決的對杭。
綜上所述,由于法律價值與道德的統(tǒng)一性、法之價值的層次性、正義價值的不可倒退性以及生命權的內在實質要求,決定了無論在任何情況下,只要是由自然人構成的社會,法的倫理價值就不應當發(fā)生改變。
因此,洞穴奇案中,對于四被告的判決應當是無可爭議的,即,他們應當被判處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