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陜西服裝工程學院校級教改一般項目《季羨林國學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應用》(2014J024)階段性成果
【摘 要】 本文概述了季羨林“大國學”思想的內(nèi)涵,即中華名族的文化是中國56個民族共同參與創(chuàng)造的學術成果,是一個文化共同體,因此,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應該得到尊重和發(fā)揚,那種將國學單純地認為是“漢學”“儒學”的認識是片面的。季羨林“大國學”思想對當今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季羨林的“和諧”思想,第一,人與自然的關系;第二,人與人的關系,也就是社會關系;第三,個人內(nèi)心思想、感情的平衡與不平衡的關系。
【關鍵詞】 季羨林;“大國學”思想;傳統(tǒng)文化;和諧社會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對如何繼承和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行多次論述,總體來講,習總書記肯定傳統(tǒng)文化對國家以及個人的重要作用,明確了對待傳統(tǒng)文化應有態(tài)度、今后努力方向。
當代中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正在并將長期進行任重而道遠的事業(yè),是中國在國際舞臺上彰顯中華文明和實施文化戰(zhàn)略的一項舉措。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要始終緊緊圍繞以儒家思想的核心——“和諧”理念為基礎和前提,要從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有益的思想養(yǎng)分。國學大師季羨林提出“大國學”思想,他強調(diào)“國學就是包括國內(nèi)各地域文化和56個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同時融入到中國文化里的外來文化也應屬于國學范圍”。[1]這一觀點為當前中國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理論依據(jù),無論是從國家層面還是個人層面對構建和諧社會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國學思想發(fā)展演變及季羨林 “大國學”思想的提出
季羨林“大國學”思想是在2007年6月人民日報海外版署名文章《季羨林:國學應該是“大國學”》一文中正式提出。季羨林指出:“‘國學就是中國的學問,傳統(tǒng)文化就是國學……按我的觀點,國學應該是‘大國學的范圍,不是狹義的國學。”[2]
事實上,國學思想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歷史演變。當代著名學者袁行霈教授認為國學的詞源可追溯到近代以來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提倡對于古代典籍的研究和探討意義的學問。國學在中國的發(fā)展主要集中在20世紀初所形成的“漢學”“儒學”,其代表人物有梁啟超、黃遵憲、鄧實、章太炎等人。也有近現(xiàn)代著名國學大師胡適先生、顧頡剛先生和錢穆等人對于國學、國故、國粹等的論述。也有與季羨林齊名的國學大師比如香港學界泰斗饒宗頤、湯一介、錢穆等人對于國學的認識。湯一介指出:“以前的國學,在西學東漸的時候,是對西方文化的一種對抗,現(xiàn)在的國學已經(jīng)沒有這個意味了,而僅僅是一種傳統(tǒng)文化的展示和交流?!盵3]季羨林的國學思想中“天人合一”的和諧理念正是受國學大師錢穆生前對中國文化“天人合一”觀念價值思考的啟發(fā),饒宗頤在季羨林“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天人互益”思想,可見這些國學大師們對國學精髓一致認同,其思想也是一脈相承。季羨林在其他國學大師對國學思想認識的基礎上擴展了國學視野,進一步指出“國內(nèi)各地域文化和五十六個民族的文化,就都包括在國學范圍之內(nèi)……敦煌學也包括在國學里邊……而且后來融入到中國文化的外來文化,也都屬于國學的范圍?!盵5]
季羨林“大國學”思想的提出不僅與季老畢生研究的學問經(jīng)歷有關,也是當今時代發(fā)展的必然。季羨林卓越輝煌的學術成就反映了國學思想 “大”而“全”。當今時代是一個處處充滿變革的時代,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面臨著重大機遇和挑戰(zhàn),一方面?zhèn)鹘y(tǒng)文化面臨著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良好契機,另一方面也面臨著與現(xiàn)代化、全球化保持適當張力。季羨林的“大國學”思想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按髧鴮W”思想肯定了中華名族的文化是中國56個民族共同參與創(chuàng)造的學術成果,是一個文化共同體,因此,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應該得到尊重和發(fā)揚,那種將國學單純地認為是“漢學”“儒學”的認識是片面的。大國學思想對于中華文化對內(nèi)增進各民族間文化交流和對外加強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最終走向大發(fā)展大繁榮這一目標來說無疑具有深遠的旨意。
二、季羨林“大國學”思想的理論內(nèi)涵
對季羨林“大國學”思想理論內(nèi)核的把握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第一,從概念看,“大國學”不是“漢學”“儒學”的代名詞,而是以漢學為主體和其他55個少數(shù)民族文化組成的文化共同體。
第二,從內(nèi)容看,“大國學”研究的范疇涵蓋了包括齊魯、荊楚、青藏、新疆、草原等地域文化和敦煌學、西夏學、藏學、回鶻學、佛學等民族文化。不僅包括國內(nèi)的這些像齊魯文化、荊楚文化、長江文化、新疆文化,也包括國外進來的希臘羅馬文化、印度文化、伊斯蘭阿拉伯文化,這樣才能使文化清晰定位于一個全球化視野中得以全面認識。
第三,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看,“大國學”思想是一個發(fā)展著的概念,不僅包括古代傳統(tǒng)文化,還包括近現(xiàn)代傳統(tǒng)文化中馬克思主義思想傳入中國后中國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思想。我認為“大國學”思想不是一成不變的,是一個發(fā)展著的、動態(tài)的概念,是每一個歷史時期形成的中華民族特有的理論體系。
第四,從“國學熱”引起廣泛爭議看,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已成為一項順乎人心、應乎潮流的事業(yè),也標志著新時期文化的大發(fā)展大繁榮?!按髧鴮W”思想的歷史使命必然要以傳承國學思想,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為主。
第五,從“大國學”思想的發(fā)展路徑看,必然要實現(xiàn)三個貫通:古今貫通、中西貫通、文理貫通。
第六,從對待“大國學”思想的態(tài)度看,要堅持三種態(tài)度:堅持“分析”的態(tài)度、堅持“開放”的態(tài)度、堅持“前瞻”的態(tài)度。
第七,從“大國學”思想的時代價值看,大國學思想有助于喚起整個中華名族的文化自覺、恢復文化自信、實現(xiàn)文化認同、增強民族凝聚力,有助于提高國人的道德觀、價值觀、文化素養(yǎng),有助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構建和諧社會。
三、季羨林“大國學”思想對當今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
國學究竟有無意義?意義何在?這是一個值得爭議的話題。就目前對國學的基本認知態(tài)度而言,主要存在三種態(tài)度,分別是“重倡派”、“反對派”和“保守派”。[5]筆者認為國學與現(xiàn)代生活緊密相關,尤其是經(jīng)濟全球化背景下,國學對于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民族凝聚力,弘揚愛國主義和建設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季羨林先生晚年懷著對人類當前所面臨生態(tài)危機這一境遇的思考,提出了“和諧說”,顯然這與他對中國文化精髓的探討有關。在303總醫(yī)院住院期間,前國家總理溫家寶拜望季羨林時,季羨林談到“和諧”思想,縱觀人類的文明史,人類自從成為人類以來,最重要的是要處理好三個關系:第一,人與自然的關系;第二,人與人的關系,也就是社會關系;第三,個人內(nèi)心思想、感情的平衡與不平衡的關系?!拔覀冎v和諧,不僅要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還要人內(nèi)心和諧……”。[6]季羨林的“和諧”思想,從個人層面、社會層面、國家層面為當前全面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系統(tǒng)的方法論指導。就這三個層面而言,他強調(diào),“個人合一”即自我的身心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起點和關鍵,也是做到傳統(tǒng)道德踐履的的第一步“修身”;“人人合一”即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由之路;“天人合一”即人與自然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終極目標,這一點與當前生態(tài)文明理念的內(nèi)涵相一致。而且科學技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也需要遵循人文的元素,“大國學”思想為科學與人文的融合提供理論視閾。
【參考文獻】
[1] 季羨林.季羨林說國學[M].北京:中華書店,2007.
[2] 蔡德貴.季羨林先生的“大國學”觀[J].探索與爭鳴,2008.6.62-65.
[3] 湯一介.中華文化的現(xiàn)代轉型[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4] 柴劍虹.季羨林先生倡言“大國學”[N].《光明日報》,2009.04-8.
[5] 楊海文.“大”體“新”用:大國學與新國學[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8.09-25.
[6] 季羨林.季羨林談人生[M].長春:長春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菅建偉(1987-)女,山西忻州人,哲學碩士,陜西服裝工程學院思政部教師,助教,研究方向:國學傳統(tǒng)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